第一阶段:Python开发基础 day31 网络编程之基础--五层协议
一、网络架构及其演变过程
网络架构分为两种,一种是C/S(client/server)
,一种是B/S(browser/server)
1.1、 C/S架构(客户端+服务端)
应用领域:
- 大型网络游戏
计算机发展初期用户去取数据,直接就去主机拿,从这里开始就分出了客户端和服务端。
客户端:用户安装的软件;
服务端:统一管理数据库的主机中的软件就叫做服务端,再后来服务端不只是管理数据,外加处理业务逻辑。
1.1.1 CS架构要求
- 用户操作系统安装客户端;产商操作系统部署服务端
- 每个用户需要独立安装软件、服务端升级也要每个用户升级
1.1.2 面试题:数据放在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利与弊?
答:
- 服务端统一处理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且升级比较容易,不过服务器负担就增加了。
- 客户端将负担分配到每个用户,从而可以节约服务器资源,安全性和稳定性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升级比较麻烦,每个安装的客户端程序都需要升级,另外为了节省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应该尽量减少!
1.2、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
应用领域:
- 淘宝
- 京东
统一客户端即默认安装用户电脑中的浏览器,访问同种类的网站,具体业务的处理根据相应协议和标准提供通用的服务器程序,在不同的服务器处理。
1.2.1 两种BS架构
OSI主要用于教学(万恶的大学、绿本的计算机书),我们在编程的时候用的都是TCP/IP。
TCP/IP的对应关系,就像我们在淘宝购物,所在位置有的快递(网络接入层),告诉卖家地址(网络互联层)、快递送货(运输层)、收到货物拆包使用(应用层)。
注意:对于广泛使用的东西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就像大公司有很多制度来规范做事情的流程。由于网络传输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规矩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叫做协议而不是标准,TCP/IP参考模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协议。BS结构中TCP/IP模型中的网络接入层没有响应的协议,网络互联层是IP协议,传输层是TCP协议,应用层是HTTP协议,另外还是用到了DNS结构,而且在HTTP上层还有相应。
基于BS结构下的程序就要求解决速度问题,而速度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海量数据操作和高并发问题,网站复杂架构就是从这两个问题演变出来的。
1.3、C/S与B/S架构的区别
二、OSI七层协议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网络协议,这个协议就叫OSI协议(一系列协议),按照功能不同,分工不同,人为的分层七层。实际上这个七层是不存在的。没有这七层的概念,只是人为的划分而已。区分出来的目的只是让你明白哪一层是干什么用的。
每一层都运行不同的协议。协议是干什么的,协议就是标准。
实际上还有人把它划成五层、四层。
七层划分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五层划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四层划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每层运行常见的物理设备
2.1 物理层
物理层功能:主要是基于电器特性发送高低电压(电信号),高电压对应数字1,低电压对应数字0。网络数据就是通过这些电信号组成01010101100101的格式进行传输的。
要让这些010010101001...有意思,人为的分组再适合不过了,8位一组,发送及接收都按照8位一组来划分。接收到8位为一组的话,那么就可以按照这8位数来做运算。如果没有分组,对方接收的计算机根本就不知道从哪一位开始来做计算,也解析不了收到的数据。我发了16位你就按照16位来做计算吗?我发100位你就按照100位做计算吗?没什么意义是吧。因此要想让底层的电信号有意义,必须要把底层的电信号做分组。我做好8位一组,那么我收到数据,我就知道这几个8位做一组,这几个8位做一组。那么每个8位就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数。分组是谁干的活呢?物理层干不了,这个是数据链路层干的。
2.2 数据链路层
2.2.1 以太网协议
把物理层的电信号分组(即以太网协议ethernet),ethernet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报,叫做'帧',每一数据帧分成:报头head和数据data两部分
报头 | 数据 |
---|---|
head | data |
- head包含:(固定18个字节)
- 发送者/源地址,6个字节
- 接收者/目标地址,6个字节
- 数据类型,6个字节
- data包含:(最短46字节,最长1500字节)
2.2.2 Mac地址
head中包含的源和目标地址由来:ethernet规定接入internet的设备都必须具备网卡,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网卡的地址,即Mac地址
-每块网卡都有一个唯一mac地址:12位16进制数表示(前六位是厂商编号,后六位是流水线号)
2.2.3 广播地址
有了Mac地址以后,计算机就可以通信了,假设一个教室就是一个局域网(隔离的网络),这个教室里面有几台计算机,计算机的通信和人的通信是一个道理,把教室里面的人都比作一个个计算机,假设教室里面的人都是瞎子,其实计算机就是瞎子的,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现在我要找教室里面的飞哥要战狼2的片,然后我就吼一声,说我要找飞哥要战狼2的片,战狼2的片就属于我的数据,但是我在发的时候我是不是要标识我是谁,我要找谁,我是谁就是我的Mac地址,我要找谁就是飞哥的Mac地址,这两个地址做数据包的头部,再加上数据战狼2的片就构成了一个数据帧。
这个数据包封装好以后就往外发,到物理层以后就全部转成二进制,往外发是怎么发的呢?就是靠吼。即“我是nick,我找飞哥要战狼2的片”。这么吼了一嗓子以后,全屋子的人都能听到,这就是广播。
计算机底层,只要在一个教室里(一个局域网),都是靠广播的方式,吼。
广播出去以后,所有人都听得见,所有人都会拆开这个包,读发送者是谁,接收者是谁,只要接收者不是自己就丢弃掉。对计算机来说,它会看自己的Mac地址,飞哥收到以后,他就会把片发给我,发送回来同样采用广播的方式了,靠吼。
同一个教室(同一个局域网)的计算机靠吼来通信,那不同教室的计算机又如何?
比如说局域网1的pc1与局域网2的pc10如何通信?你在教室1(局域网1)吼,教室2(局域网2)的人肯定是听不见的。这就是跨网络进行通信,数据链路层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这就得靠网络层出面了。
2.3 网络层
网络层功能:引入一套新的地址用来区分不同的广播域/子网,这套地址即网络地址
网络层的由来:有了ethernet、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世界上的计算机就可以彼此通信了,问题是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是由 一个个彼此隔离的小的局域网组成的,那么如果所有的通信都采用以太网的广播方式,那么一台机器发送的包全世界都会收到
- 对于上述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是效率低的问题了,这会是一种灾难
为了解决上述灾难,网络层定义了一个IP协议,
你想,我是这个教室的一个学生,我想找隔壁教室一个叫老王的学生,我也不认识老王,那怎么办,我吼?老王在另外一个教室肯定是听不到的。找教室的负责人,这个教室的负责人就负责和隔壁教室的负责人说话,说我们教室的有个学生要找你们教室的老王。往外传的东西交给负责人就可以了,内部的话上面已经提到,通过广播的方式,对外的东西广播失效。教室的负责人就是网关,网关即网络关口的意思。
Mac地址是用来标识你这个教室的某个位置,IP地址是用来标识你在哪个教室(哪个局域网)。你要跨网络发包你是不是要知道对方的IP地址,比如你要访问百度,你肯定得知道百度服务器的IP地址。计算机在发包前,会判断你在哪个教室,对方在哪个教室,如果在一个教室,基于Mac地址的广播发包就OK了;如果不在一个教室,即跨网络发包,那么就会把你的包交给教室负责人(网关)来转发。Mac地址及IP地址唯一标识了你在互联网中的位置。
数据链路层中会把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到数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位置,然后再添加上自己的包头,再发给物理层,物理层发给网关,网关再发给对方教室的网关,对方教室的网关收到后在那个教室做广播。
在数据链路层看,数据封装了两层,跟玩俄罗斯套娃有点类似,一层套了一层。
最终变成
- | - | - |
---|---|---|
以太网头 | IP头 | IP数据 |
现在来看另一个问题,在吼之前怎么知道对方的Mac地址?这就得靠ARP协议。
ARP协议的由来:在你找飞哥要片之前,你的先干一件事,想办法知道飞哥的Mac地址。即你的机器必须先发一个ARP包出去,ARP也是靠广播的方式发,ARP发送广播包的方式如下:
- | 源Mac | 目标Mac | 源IP | 目标IP | 数据部分 |
---|---|---|---|---|---|
发送端主机 | 发送端Mac | FF:FF:FF:FF:FF:FF | 172.16.10.10/24 | 172.16.10.11/24 | 数据 |
局域网中怎么获取对方的Mac地址:
肯定要知道对方的IP地址,这是最基本的,就像你要访问百度,肯定得知道百度的域名,域名就是百度的IP地址。自己的IP可以轻松获得,自己的Mac也轻松获取,目标Mac为12个F,我们叫广播地址,表达的意思是我想要获取这个目标IP地址172.16.10.11的机器的Mac地址。Mac为12个F代表的是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就是获取对方的Mac地址,计算机的Mac永远不可能是12个F。假设是在本教室广播,一嗓子吼出去了,所有人开始解包,只有IP地址是172.16.10.11的这个人才会返回他的Mac地址,其他人全部丢弃。发回来源Mac改成飞哥自己的Mac地址,同时把飞哥的Mac地址放在数据部分。
跨网络怎么获取对方的Mac地址:
通过IP地址区分,计算机运算判断出飞哥不在同一个教室,目标IP就变成了网关的IP了。网关的IP在计算机上配死了,可以轻松获取。
- | 源Mac | 目标Mac | 源IP | 目标IP | 数据部分 |
---|---|---|---|---|---|
发送端主机 | 发送端Mac | FF:FF:FF:FF:FF:FF | 172.16.10.10/24 | 172.16.10.11/24 | 数据 |
- | 源Mac | 目标Mac | 源IP | 目标IP | 数据部分 |
---|---|---|---|---|---|
发送端主机 | 发送端Mac | FF:FF:FF:FF:FF:FF | 172.16.10.10/24 | 网关地址 | 数据 |
- | 源Mac | 目标Mac | 源IP | 目标IP | 数据部分 |
---|---|---|---|---|---|
发送端主机 | 发送端Mac | 网关Mac | 172.16.10.10/24 | 飞哥的IP | 数据 |
注意:网关帮你去找飞哥,但对用户来说,由于速度太快我们根本就感觉不到网关的存在。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IP协议,它定义的地址称之为IP地址,广泛采用的v4版本即IPv4,它规定网络地址由32位2进制表示
范围0.0.0.0-255.255.255.255
- 一个IP地址通常写成四段十进制数,例:172.16.10.1
2.3.1 IP地址的两部分
- 网络部分:标识子网
- 主机部分:标识主机
- 注意:单纯的IP地址段只是标识了IP地址的种类,从网络部分或主机部分都无法辨识一个IP所处的子网
例:172.16.10.1与172.16.10.2并不能确定二者处于同一子网
2.3.2 子网掩码详解
所谓”子网掩码”,就是表示子网络特征的一个参数。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0。比如,IP地址172.16.10.1,如果已知网络部分是前24位,主机部分是后8位,那么子网络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写成十进制就是255.255.255.0。
知道”子网掩码”后,我们就能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运算结果为1,否则为0),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话,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否则就不是。
比如,已知IP地址172.16.10.1和172.16.10.2的子网掩码都是255.255.255.0,请问它们是否在同一个子网络?两者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
- 172.16.10.1:10101100.00010000.00001010.000000001
- 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 AND运算得网络地址结果:10101100.00010000.00001010.000000000->172.16.10.0
- 172.16.10.2:10101100.00010000.00001010.000000010
- 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 AND运算得网络地址结果:10101100.00010000.00001010.000000000->172.16.10.0
- 结果都是172.16.10.0,因此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
总结一下,IP协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另一个是确定哪些地址在同一个子网络。
2.3.3 IP数据包详解
IP数据包也分为head和data部分,无须为IP包定义单独的栏位,直接放入以太网包的data部分
- head:长度为20到60字节
- data:最长为65,515字节
注意: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长只有1500字节。因此,如果IP数据包超过了1500字节,它就需要分割成几个以太网数据包,分开发送了。
- | - | - |
---|---|---|
以太网头 | IP头 | IP数据 |
有了Mac地址+IP地址,我们就能确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台计算机。
2.3.4 ARP协议详解
arp协议由来: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即广播的方式,所有上层的包到最后都要封装上以太网头,然后通过以太网协议发送,在谈及以太网协议时候,我门了解到:通信是基于Mac的广播方式实现,计算机在发包时,获取自身的Mac是容易的,如何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就需要通过arp协议
arp协议功能:广播的方式发送数据包,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协议工作方式:每台主机IP都是已知的,例如:主机172.16.10.10/24访问172.16.10.11/24
1.首先通过IP地址和子网掩码区分出自己所处的子网
场景 | 数据包地址 |
---|---|
同一子网 | 目标主机Mac,目标主机IP |
不同子网 | 网关Mac,目标主机IP |
2.分析172.16.10.10/24与172.16.10.11/24处于同一网络(如果不是同一网络,那么下表中目标IP为172.16.10.1,通过arp获取的是网关的Mac)
- | 源Mac | 目标Mac | 源IP | 目标IP | 数据部分 |
---|---|---|---|---|---|
发送端主机 | 发送端Mac | FF:FF:FF:FF:FF:FF | 172.16.10.10/24 | 172.16.10.11/24 | 数据 |
3.这个包会以广播的方式在发送端所处的自网内传输,所有主机接收后拆开包,发现目标IP为自己的,就响应,返回自己的Mac
2.4 传输层
传输层的由来:网络层的IP帮我们区分子网,以太网层的Mac帮我们找到主机,然后大家使用的都是应用程序,你的电脑上可能同时开启qq,暴风影音,等多个应用程序。
那么我们通过IP和Mac找到了一台特定的主机,如何标识这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答案就是端口,端口即应用程序与网卡关联的编号。
传输层功能: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
补充:端口范围0-65535,0-1023为系统占用端口
- 有了Mac地址+IP地址+端口,我们就能确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台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
2.4.1 TCP协议
- 可靠传输,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但是为了保证网络的效率,通常TCP数据包的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必再分割。
- | - | - | - |
---|---|---|---|
以太网头 | IP头 | TCP头 | 数据 |
2.4.2 UDP协议
- 不可靠传输,”报头”部分一共只有8个字节,总长度不超过65,535字节,正好放进一个IP数据包。
- | - | - | - |
---|---|---|---|
以太网头 | IP头 | UDP头 | 数据 |
2.4.3 TCP报文
2.4.4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2.5 应用层
用层由来:用户使用的都是应用程序,均工作于应用层,互联网是开发的,大家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数据多种多样,必须规定好数据的组织形式
应用层功能: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
- 例:TCP协议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程序传递数据,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么,必须有不同协议规定电子邮件、网页、FTP数据的格式,这些应用程序协议就构成了”应用层”。
注意:数据经过以上几层的折腾,已经不成样子了。
三、在python中通过socket写一个cs架构的软件
服务端代码:
import socket
soc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soc.bind(('127.0.0.1',8081))
soc.listen(5)
conn,addr = soc.accept()
print(addr)
data = conn.recv(1024)
conn.send(data.upper())
conn.close()
客户端代码:
import socket
soc = socket.socket()
soc.connect(('127.0.0.1',8081))
soc.send(b'hello world')
data = soc.recv(1024)
print(f'我收到了服务端回的消息:{data.decode("utf8")}')
soc.close()
运行结果:
我收到了服务端回的消息:HELLO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