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面向对象设计与构造 第一单元 博客总结

面向对象设计与构造 第一单元 总结

一、程序结构分析

1. 第一次作业:简单多项式的求导

本次作业是首次对Java面向对象项目的尝试,共包括三次架构设计。

(1)第一次构思

由于第一次作业整体难度不高,笔者最先想到的是使用往常C语言的面向过程思维,通过对输入字符串的匹配,将多项式的每一项拆分为系数和指数存放入容器,然后进行简单的合并优化后输出,即使用“一main到底”方法。

这样设计架构虽然可以通过测试,但并没有实现对象化的封装,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笔者决定尝试面向对象的设计,因此该设想被放弃。

(2)第二次架构实现

第二次架构设计了Func接口,实现类有ConstPow;设计了Expression 类用HashMap来存放表达式,Term类来存放系数和幂函数。

下表是本次设计代码量和结构分析,可见本次设计的复杂度较为理想。

method ev(G) iv(G) v(G)
Total 50.0 67.0 75.0
Average 1.31 1.76 1.97
class Total Lines Src Lines OCavg WMC
Total 446 381 73
Average 49.56 42.33 1.92 9.12

该版本于作业开放周的周三完成并且通过中测,距离周六中测截止还有一定时间(同时自己在灌水群不小心知道了后续迭代的部分内容)。因此笔者在开学第一周任务量还没那么大的情况下,脑洞大开,进行了对后续迭代可能性的猜测。

  • 已有的幂函数和常数函数,属于六大基本初等函数,因此扩展必须易于支持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反三角函数。
  • 函数的自变量可能不是字母x,要考虑兼容其他名称变量的情况,比如自变量mj(函数也可能不只有一个自变量,传说中的多元函数求导)
  • 幂函数的底数可能为表达式,除常数函数外的函数同样拥有此类特征。笔者想了一段时间才反应过来这种表达式本质上是复合函数(指数也可能是个表达式,但是笔者数分功底太差,都忘记手算该怎么求了,所以代码没有考虑迭代这种情况)
  • 函数都支持四则运算,加减可以合并为加法,乘除可以合并为乘法。

然后对该版本程序可扩展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到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 幂函数类Pow的成员变量包含系数和指数两部分,其中系数部分与常数类Const相重复。
  • 输入处理使用了多个子正则表达式组合而成的大型正则表达式,很不利于长表达式的识别。
  • 项类Term如果对上述复合函数进行求导,单纯包含一个幂函数和一个系数根本无法实现,表达式类只有一个HashMap就更显乏力,这一点也可以从简化的UML类图看出。

(3)第三次架构实现

第三次完善(重构)了设计,基本支持除了多元函数求导外的扩充,周六下午才正式完成测试提交中测。

代码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复杂度也较为理想,重要的是可扩展性变强了。表格只列举了部分复杂度较高的方法。

method ev(G) iv(G) v(G)
ExpCalculator.add(Expression,Expression) 6.0 5.0 7.0
ExpCalculator.multiply(Expression,Expression) 12.0 13.0 13.0
Pow.toString() 5.0 5.0 5.0
Total 114.0 130.0 141.0
Average 1.62 1.85 2.01
class Total Lines SrC Lines OCavg WMC
main.expression.ExpCalculator 104 86 3.29 23.0
main.expression.function.Constant 60 48 1.33 12.0
main.expression.function.Pow 84 71 1.8 18.0
main.expression.function.Summation 42 34 1.5 9.0
main.expression.function.Term 49 41 1.83 11.0
main.expression.function.Variable 49 39 1.29 9.0
main.input.ExpMatcher 67 61 5.5 11.0
main.input.InputFactor 30 24 1.5 6.0
main.input.MatcherFactor 11 9 1.0 1.0
main.input.Regex 35 28 1.0 6.0
main.input.TermMatcher 49 43 2.67 8.0
main.Main 28 24 1.5 3.0
main.output.Double 19 15 1.0 3.0
main.output.OutputFactor 73 66 2.75 11.0
Total 728 606 131.0
Average 48.53 40.40 1.87 9.36

本架构有几个优势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不足。

  • 将乘积项与加和项也实现Expression接口,可以实现乘积和加和的求导法则。
  • 对于每个类的toString()方法,特判是否为0、1,可以提升结果的性能,但是弊端是导致所有类的该方法复杂度都过高。
  • 笔者在设计时并未考虑到二叉树,最后设计出的其实依然是二叉树结构,可以从UML图的Term Summation成员看出。为了化简不对其进行遍历,笔者在ExpCalculator类的Multiply(Expression, Expression)方法中,特意将二叉树的右节点设为单一的函数或常量,便于循环取出每一个因子进行合并优化。
  • 表达式运算类的方法由于加入了过多化简的逻辑,因此复杂度与耦合度都远高于其他方法。

2. 第二次作业:加入正余弦函数的简单表达式求导

第二次作业有了第一次作业的基础,方便表达式接口的拓展,得到正确的结果还是很容易的,但优化较困难。程序主体分为表达式、输入处理和输出优化。与第一次作业作了明显改动的地方已用红色标记。

本次优化方法十分冗余复杂,所以代码增加量非常大。复杂度和耦合度有微小提高。表格只列举了部分复杂度较高的方法。

method ev(G) iv(G) v(G)
ExpCalculator.add(Expression,Expression) 6.0 5.0 7.0
ExpCalculator.multiply(Expression,Expression) 12.0 13.0 13.0
Pow.toString() 6.0 7.0 8.0
Term.toString() 8.0 8.0 9.0
FuncMatcher.funcMatch(String,int) 4.0 6.0 9.0
TripleCalculator.same(BigInteger,BigInteger) 6.0 9.0 10.0
Total 188.0 247.0 273.0
Average 1.72 2.26 2.50
class Total Lines SrC Lines OCavg WMC
main.expression.ExpCalculator 114 96 3.71 26.0
main.expression.function.Constant 60 48 1.33 12.0
main.expression.function.Cos 37 29 1.2 6.0
main.expression.function.Pow 85 72 1.9 19.0
main.expression.function.Sin 41 33 1.4 7.0
main.expression.function.Summation 42 34 1.5 9.0
main.expression.function.Term 53 45 2.17 13.0
main.expression.function.Variable 49 39 1.29 9.0
main.input.InputFactory 25 21 2.0 4.0
main.input.parser.ExpMatcher 73 67 4.33 13.0
main.input.parser.FuncMatcher 107 98 3.0 18.0
main.input.parser.MatcherFactory 17 12 1.0 1.0
main.input.parser.TermMatcher 64 57 2.5 10.0
main.input.Regex 53 43 1.0 9.0
main.Main 30 26 1.5 3.0
main.output.ExpResult 143 134 4.5 27.0
main.output.groups.KeyValue 19 15 1.0 3.0
main.output.groups.Triple 38 31 1.17 7.0
main.output.groups.TripleCalculator 182 172 4.0 36.0
main.output.OutputFactory 58 52 2.0 6.0
Total 1318 1141 238.0
Average 59.91 51.86 2.18 11.9

由于第一次做了很多铺垫,错误格式处理较容易,所以设计重心放在了优化输出上。

  • 由分析可知,新增的复杂度和耦合度几乎都来自三元组输出优化,笔者对优化确实没有想出好的实现方法,在合并同类项后,使用简单的三角公式进行化简,双重循环寻找可以合并的两项,但没有考虑化简结果是否将输出简短,最后至少可以实现m * sin(x)**2 + n * cos(x)**2多次幂的合并以及m - n * sin(x)**2m - n * cos(x)**2的化简(m, n是同号的)。
  • 改写部分表达式运算的方法,在构造幂函数和三角函数时判断内部因子类型,加入取反方法,方便对负号开头表达式的处理。
  • 输入采用层次化处理,整体对表达式匹配,以+为分隔;子匹配类对乘积项匹配,以*为分隔;使用Regex类的正则表达式对因子进行匹配。匹配的层次关系可以从UML图看出。这样匹配的优势是可以在匹配失败(比如匹配结果是null,或匹配开始没有识别到指定的分隔符号)时判定为格式错误,而不需要在开始对格式进行判断。
  • 除了第一次的残留问题外,新增复杂度高的类都来自优化输出。
  • 这次作业的优化出现了严重的Bug,将在程序Bug分析部分说明。

3. 第三次作业:加入嵌套因子(括号)的表达式求导

在第二次作业的基础上,第三次作业几乎只需要对括号情况进行递归处理,就可以得到正确结果。表格只列举了部分复杂度较高的方法。

因为没有对三角函数进行特定优化,代码量略少于第二次。复杂度有所上升。

method ev(G) iv(G) v(G)
ExpCalculator.add(Expression,Expression) 6.0 5.0 7.0
ExpCalculator.multiply(Expression,Expression) 12.0 15.0 15.0
Pow.toString() 5.0 5.0 7.0
Term.toString() 8.0 6.0 13.0
Term.equals(Object) 12.0 8.0 12.0
Summation.equals(Object) 12.0 8.0 12.0
FuncMatcher.funcMatch(String,int,Matcher) 1.0 14.0 17.0
Total 185.0 230.0 270.0
Average 1.86 2.32 2.72
class Total Lines SrC Lines OCavg WMC
main.expression.ExpCalculator 134 110 4.42 31.0
main.expression.function.Constant 60 48 1.33 12.0
main.expression.function.Cos 57 47 1.57 11.0
main.expression.function.Pow 90 77 1.9 19.0
main.expression.function.Sin 60 50 1.71 12.0
main.expression.function.Summation 94 83 2.75 22.0
main.expression.function.Term 122 111 3.75 30.0
main.expression.function.Variable 49 39 1.28 9.0
main.input.InputFactory 33 29 2.5 5.0
main.input.parser.ExpMatcher 79 72 3.25 13.0
main.input.parser.FuncMatcher 121 112 3.5 21.0
main.input.parser.MatcherFactory 19 13 1.0 1.0
main.input.parser.TermMatcher 67 60 2.5 10.0
main.input.Regex 59 47 1.0 11.0
main.Main 30 26 2.0 4.0
main.Simplify 150 141 4.83 29.0
Total 1252 1082 240.0
Average 69.56 60.11 2.42 15.0
  • 从UML图可以看出,输入匹配中每个类都有成员变量end。由于笔者匹配字符串时不会对其进行拆分,而是每次识别到一个因子、一个项、一个子表达式因子后使用substring(String)将匹配到的部分删去,所以需要在使用内层匹配类后得到匹配的终点,方便外层匹配类对字符串进行缩减。
  • 将表达式因子与正余弦函数、幂函数和常数等价为同类元素,以(开头,递归调用ExpMatcher类对其匹配,返回后以)作为表达式因子正常结束的标志。因此判断格式错误依旧与第二次一样。
  • 修改了ExpCalculator类中的乘法,让每个Term对象的右节点为常数(没有常数时就是一个普通的因子),这样做便于直接提取每一项的系数。修改了正余弦方法,用于对sin(0)cos(0)cos(-[term])进行化简。
  • 重写Summation类和Term类的hashCode()equals(Object)方法,便于使用HashMap直接对项内同底幂函数表达式内同类项进行合并,方法封装在新增的Simplify类中。
  • 除了遗留问题外,新增复杂度也主要体现在合并同类项的部分,以及对表达式因子的匹配部分。笔者个人没有想到不破坏架构实现优化的方式,采用了牺牲架构换取优化的策略。

二、程序Bug分析

1. 线下自测

  • 优化前,构造一些基本数据和边界数据对程序进行测试,先观察结果是否有格式问题,进而检查正确性。
  • 优化过程中,每加入一次优化就对程序进行优化的测试,同时测试功能。
  • 笔者从三次作业角度,发现个人容易出现Bug的几个地方。
    • 输入匹配时的end计算不正确,导致字符串修改错误,出现误判格式错误。
    • 输入匹配使用CharAt(int)方法时没有考虑是否为空串,导致异常。
    • ExpCalculator类的乘法和加法方法在首次测试时陷入了递归死循环导致爆栈。
    • 第三次作业进行优化时,忘记考虑底数不能为表达式和常数,导致(x+1)**51**9等类似情况出现。

2. 提交后发现的Bug

笔者三次作业的中测从未出现Bug,第一次和第三次的强测、互测未被发现Bug,但第二次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首先,在第二次作业互测开放的下午,笔者测试自己程序发现了优化的问题,在化简两项三角函数时,会产生一个新的项,笔者并没有考虑新的项是否本身存在于HashMap中,而是直接使用put(Triple<>)方法将原本存在的内容覆盖,这样会导致最终结果的系数完全不正确,比如sin(x)**2 + cos(x)**2 + 2,经过笔者的化简后,结果为1

在强测结果公开后,笔者发现自己还有误判格式错误的Bug,即没有考虑sin (x)的情况。

分析两个Bug,笔者认为原因是自己在第一次作业的铺垫下过于自信,没有仔细研读指导书没做太多的测试

三、 互测发现其他人Bug策略

1. 第一次互测

笔者第一次互测房间内1个Bug都没有发现,全屋都零伤亡。

2. 第二次互测

第二次互测,笔者使用了Python生成数据和自己构造的强数据,用Python的Sympy库对拍,发现了如下Bug,但有的Bug笔者并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所致(代码有点难读)

  • 连乘x不能正确识别,判定为格式错误。
  • 化简三角函数不正确。
  • 其他求导结果、格式判断错误。

3. 第三次互测

第三次互测,笔者继续沿用第二次的策略,强数据主要是自测发现的Bug以及和同学交流后总结的一些常见Bug,发现了屋内有如下Bug。

  • 在不做优化的前提下,对0求导输出没有加上+x+0结果为+10

  • (x+1)*(x+2)*(x+3)*(x+4)*(x+5)*(x+6)*(x+7)*(x+8)*(x+9)*(x+10)求导结果错误,但是笔者去掉一个因子或者改变因子类型后均没有再发现Bug,可谓玄学。

  • 括号内部嵌套常数加减,外部乘表达式时,会出现括号嵌套错位置的Bug。

  • 输出出现中间项包含-的格式错误Bug。

  • 并没有发现常见超时、爆栈的Bug。

四、总结

笔者经过第一单元的练习,收获颇丰。

  • 学会使用git管理自己的版本仓库。
  • 在寒假还没接触过Java语言,现在已经对Java入门,了解了基本语法、容器、泛型等知识。
  • 能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架构保证扩展性,使用一部分面向对象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 代码量有了巨大提升,首次完成工程化项目设计。
  • 代码风格相比一年前,提升巨大。
  • 构造测试用例,考虑边界数据。
  • 学会了一些辅助评测的工具。

同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 在对程序进行优化时没有考虑程序的复杂度,把方法写得十分臃肿,导致复杂度和耦合度骤增,目前还没有学到解决逻辑过多问题的办法。
  • 还没使用过异常处理对程序的异常进行捕捉。
  • 研读其他人代码的效率太低。
  • 对架构盲目自信,往往会自食其果,应当仔细研读指导书做足测试

整体来看,对OO这门课的体验还是很好的,希望自己再接再厉。

这也是笔者的第一篇博客,特此纪念。

posted @ 2020-03-18 15:45  Forever518  阅读(25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