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国学100年以后--《国学大师之死》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小时侯根本没听说过《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的书,更别说四书五经了,一直到高中时,这些名词才变成了语文考试中的一道题目,而且也只是考察什么叫四书,什么叫五经,至于里面的内容则不在我们的掌握范围内。

大学毕业后,虽然不再应付考试写命题作文,但每每用大白话罗里罗唆讲一个道理却讲不清时,就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了——还是文科毕业的学生呢!闲时偶然翻翻《老子》、《论语》等书,才发现先哲早就把我们想说的以精辟简短的语言说尽了,想想真是汗颜,我们还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呢!

 
《国学大师之死》

作 者:同道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开 本:1/16

字 数:25万

定 价:25.00元

最近突发奇想,计划读一读《庄子》,却发现即便依靠白话文翻译,我都读得很困难,里面有太多的生僻字,有太多我没听说过的昆虫、植物、兽类、器物,本来想举例说明,结果电脑字库里却打不出来这些字,更别说里面的历史典故了,我很悲哀,小时侯为什么没学这么好的文章呢?我很泄气,感觉与古人的经典之间横亘着厚厚的一堵墙,我只能看到先人智慧的光芒在闪耀,却无法逾越这中间的障碍。

最近看到一本书,名叫《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刚开始时好奇于书名的铿锵,再细看封面时,上面罗列了十多位近代中国鼎鼎有名的文化大家:康有为、辜鸿铭、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穆、冯友兰、陈寅恪以及近来其著作《这个世界会好吗》颇为流行的“新儒家”代表梁漱溟等人,这些人确实堪称大师,尽管上面列的人与今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十大国学大师”评选的结果不太一样,我还是想了解这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智者们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人世的。可是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大吃一惊。原来这十三个人,不仅死因各个不同,有讲不完的故事在其中,而且他们也生的不同寻常,他们的生死居然是中华民族文化承继的转折点。

康有为,怀着大业难竟的遗憾中毒而死,之前居然夜观天象已经看出自己的命数已尽,还带走了自己最小的女儿。为清室奔波操劳了大半生,死后从溥仪那里却连一个“仁忠”的谥号都要不到,真真让人叹息。

辜鸿铭,由于中学历史课本上不满300字的介绍,竟然让我误会了十几年,以为他真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封建顽固分子呢,他其实是一个极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洋人,因为他人生的前28年都是在西方教育中度过的,由于他深知西学之弊,所以才认为“大道高远”的中国文化是拯救中国、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这个英文堪比莎士比亚的倔强老头到死都拖着一根辫子,他已经预测到中国全盘西化对于中国人后代的不良影响,只是他的超前思想却被时人诟骂为“顽固”,于是郁郁而终。

王国维,印象中他是个多情才子和儒雅学者,却没想到他有如此之烈的气节——可惜为的是清朝,他在盛年自绝于昆明湖,让人不由对着他的《观堂集林》扼腕叹息,如果他不去,甲骨文兴许又能多认出一些,我国的历史没准儿又能前推1000年。

鲁迅,看到他这篇时很心酸。这是一个孤独的战斗者,他自己说一生中只有过两次快乐,他死前仍在艰难地写文章,与人斗,与病斗,不肯停息。曾听一位方外之人说:鲁迅必不能长命,因为太刻薄,于病于人都不会放过他!

胡适,这个“拿来主义”者确实是天才,以半部《哲学史》少年成名,后来又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领军人物,可以说,悉数当代中国的得失时,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头上。正好前一段,看到了他晚年时说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兴许他有些后悔当年破除传统破得太激烈了。 这样一个人,居然在庆功宴上,一杯在手,含笑而逝了,也是死得最无准备的人了。

……

这里我不想再列举其他大师的死亡记录了,大师们并没有找出超脱死亡的法门,与常人所不同的是他们那一个特殊历史时代的浓烈人生。就学问修为而言,中国历史上比他们高的人太多了,无论是史家、哲学家还是文学家,上下五千年可谓是璨若星空,可是为什么以前没有国学大师之说呢?

从书中可以看出,入选的这十三个人的生活区间在19世纪到20世纪,最大的生在1857年,最小的也生在1895年,而这个时期,我们的国家经历着千年之未有的大变革,虚弱的清朝政府抵挡不了西方强大的科技、军事力量,面临亡国危机,泱泱大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生活被破坏,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不得不发生变化。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之后,传统读书人的学习内容立刻发生了变化,算起来,到现在已经有100年之久了。整体来看,这些大师们小时侯受着与前辈同样的传统的诗书教育,青年时候却得以开阔眼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使中国人有了“西学”与“国学”之分,由于接受态度的不同,又有了“新派”与“旧派”之分,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选择了拥抱西方,抛弃传统,这个选择决定了中国人今天的状态:西方即意味着进步,传统即意味着落后。所以今天的我们一切向美国看齐,生怕不能更欧化,一定要把老祖宗的痕迹统统抹去才好。

于是,100年之后的中国人毫无疑问地也被传统抛弃了,很多中国人的英语说得比古文流利;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继承比中国人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人就掀起了学习东方文明的热潮,认为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于雍容博大的东方文明,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开始毅然斩断滋养自身的精神源泉。所以,七十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读不懂古文了,八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不象中国人了。这些都可以不重要,但是,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找不到自我了,找不到自己的民族了,那么,中国的前途又在哪里?

有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说,据他观察,目前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一群:物质至上,竞争性十足,看似欣欣向荣,其实后继乏力,因为精神太匮乏了,国外的人们都在拿儒家的孔子修德,道家的老庄思想养性呢!

诚哉斯言!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回想我看到的《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我明白了这本书更深一层的含义,也知道了我读不懂《庄子》的根源所在。大师的死亡只是表面,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的断裂与消亡,他们之后,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真空,中国目前不会再有大师了。除非我们在追忆大师之后能够警醒,复兴国学,重振传统文化。

幸运的是,现在大学里的国学院越来越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也多了起来,前一段,听说我七岁的侄女在读《诗经》,我的心里很安慰,将来她读《庄子》时一定会轻松多了,我们下一代的精神将因了传统的滋养而更加健康茁壮。

posted @ 2006-11-22 12:46  林中小轩  阅读(26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