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hrome

Google Chrome是由Google开发的免费网页浏览器。Chrome是化学元素“铬”的英文名称,过去也用Chrome称呼浏览器的外框。 Chrome相应的开放源代码计划名为Chromium,而Google Chrome本身是非自由软件,未开放全部源代码。

10-17 bad

 

这个PNG文件内容包含了两个英语单词的定义,分别是 "defiant" 和 "manifestoes",以及一个单词 "defiance" 和一个不完整的单词 "manifesto"。下面是这些单词的英译汉和讲解:

1. defiant
- 原句:defiant=marked by resistance or bold opposition, as to authority; challenging; boldly resisting
- 翻译:defiant(不服从的、挑衅的)=以对权威抵抗或大胆反对为特征;挑战性的;大胆抵抗的
- 讲解:"defiant" 这个词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表现出对权威或规则的抵抗和反对。它通常带有挑战的意味,表明某人不会轻易屈服于压力或命令。

2. defiance
- 原句:defiance
- 翻译:defiance(违抗、反抗)
- 讲解:"defiance" 是名词,表示一种违抗或反抗的行为或态度。它可以用来描述公然反抗权威或规则的情况。

3. manifesto
- 原句:manifesto=a public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s,policy, aims, etc. as issued by a political party, government, or movement
- 翻译:manifesto(宣言)=由政党、政府或运动发表的公开声明,内容包括意图、政策、目标等。
- 讲解:"manifesto" 这个词指的是一个组织或团体公开发表的文件,用以阐述其理念、政策、目标等。宣言通常用于向公众传达一个团体的立场和计划。

4. manifestoes
- 原句:manifestoes
- 翻译:manifestoes(宣言)
- 讲解:"manifestoes" 是 "manifesto" 的复数形式,指的是多个宣言。这个词的使用表明可能有多个不同的组织或团体发布了他们的公开声明。

注意,"manifestoes" 可能是一个拼写错误,正确的复数形式应该是 "manifestos"。

 

 

 
   
 

 

这句话描述的是知识分子们涌入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并带来了他们的挑衅性宣言(defiant manifestoes),为那些想要逃避现实的人提供了一种模式和哲学上的辩护。

让我们逐部分讲解:

1. **and defiant manifestoes**:这里的 "defiant" 意味着挑战性的、大胆反抗的,而 "manifestoes" 是宣言的意思,通常指的是公开声明某种立场或意图的文件。"Defiant manifestoes" 则指那些带有反抗性质的宣言,可能是对社会现状、传统观念或其他权威的一种挑战。

2. **of the intellectuals crowding into Greenwich Village**:"Intellectuals" 指的是知识分子,这里特指那些思想前卫、追求自由和创新的知识分子。"Crowding into Greenwich Village" 描述的是这些知识分子纷纷涌入格林尼治村的情景。格林尼治村位于纽约市,历史上以其艺术家、作家和其他创意人士的聚集地而闻名,是一个文化自由和反主流文化的中心。

3. **gave them a pattern and a philosophic defense for their escapism**:这里的 "them" 指的是那些倾向于逃避现实的人。"Gave them a pattern" 意味着这些知识分子的宣言为逃避现实的人提供了一种模式或范例,让他们有样可循。"A philosophic defense" 则意味着这些宣言还为逃避现实的行为提供了哲学上的辩护,使其看起来更加合理和正当。

整句话的意思是,随着知识分子们带着他们的反抗性宣言涌入格林尼治村,他们不仅为那些想要逃避现实的人提供了一种行为模式,还从哲学上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辩护。这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在特定时期和地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可以对周围人群产生影响,形成一种文化或社会运动。

 
 

 

这段内容描述了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历史和变迁,以及它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下面是对这段内容的逐句讲解:

1. **Greenwich Village, residential section of Lower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U.S.**
- 这句话简单地介绍了格林尼治村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下城的一个住宅区。这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描述,告诉我们格林尼治村所在的城市和区域。

2. **After 1910, It became a rendezvous for nonconformist writers, artists, students, bohemians, and intellectuals.**
- 这句话讲述了1910年之后,格林尼治村成为了各种非传统或反主流文化人士的聚集地。这里的 "rendezvous" 意味着聚会的地方,而 "nonconformist writers, artists, students, bohemians, and intellectuals" 描述了各种追求自由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包括不遵循传统规范的作家、艺术家、学生、波西米亚人(追求自由生活方式的艺术家和文人)和知识分子。

3. **By the 1980s high-rise apartments had turned much of it into a fashionable neighbourhood, and many of its former residents had moved to the East Village (Lower East Side) and SoHo (the area south of Houston Street).**
- 这句话描述了到了1980年代,格林尼治村的许多地方因为高楼公寓的建设变成了时尚的社区。同时,许多以前的居民迁移到了东村(Lower East Side)和苏荷区(SoHo,即休斯顿街以南的地区)。这里的 "high-rise apartments" 指的是高层住宅楼,通常与现代化和高房价相关。"Fashionable neighbourhood" 则意味着这个区域变得时髦和受欢迎,可能也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Former residents" 指的是那些因为社区变化而搬走的原住民,他们通常迁移到其他更符合他们生活方式和经济能力的地区。

整体来看,这段内容描绘了格林尼治村从一个反主流文化的聚集地转变为一个时尚社区的过程,以及这一变化如何影响了其居民的迁移。这反映了城市发展和社区变迁的普遍现象,即随着地区的发展和商业化,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居民群体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段内容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及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下面是对这段内容的逐句讲解:

1. **until the crash of the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at the end of the decade called the party to a halt**
- 这句话描述了世界经济结构在十年末的崩溃,使得之前的繁荣景象戛然而止。这里的 "crash" 指的是经济崩溃,而 "called the party to a halt" 则形象地表达了经济繁荣的突然结束,就像一场派对突然被打断一样。

2. **The Great Depression, worldwide economic downturn that began in 1929 and lasted until about 1939.**
- 这句话定义了大萧条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开始于1929年,持续到大约1939年。"Worldwide economic downturn" 强调了这场经济衰退的全球性,而 "began in 1929 and lasted until about 1939" 则给出了大萧条的时间范围。

3. **It was the longest and most severe depression ever experienced by the industrialized Western world, sparking fundamental changes in economic institutions,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economic theory.**
- 这句话强调了大萧条是工业化西方世界经历过的最长和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并引发了经济机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的根本变化。"Longest and most severe depression" 突出了大萧条的严重性,而 "sparking fundamental changes" 则说明了它对经济体系和理论的深远影响。

4. **Although it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eat Depression caused drastic declines in output, severe unemployment, and acute deflation in almost every country of the world.**
- 这句话指出,尽管大萧条起源于美国,但它导致了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生产急剧下降、严重失业和严重通货紧缩。"Although it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说明了大萧条的起源,而 "caused drastic declines in output, severe unemployment, and acute deflation" 则描述了它对全球经济的具体影响。

5.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were no less staggering,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e Great Depression represented the harshest adversity faced by Americans since the Civil War.**
- 这句话讲述了大萧条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样巨大,尤其是在美国,大萧条代表了自内战以来美国人面临的最严峻的逆境。"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were no less staggering" 强调了大萧条在非经济领域的影响,而 "harshest adversity faced by Americans since the Civil War" 则说明了它在美国历史上的严重性。

整体来看,这段内容概述了大萧条的起因、持续时间、经济影响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突出了它作为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深远影响。

 
 

 

这段内容使用了“reveler”和“revel”这两个词来形象地描述了大萧条对当时社会气氛的影响。

1. **and forced the revelers to sober up and face the problems of the new age.**
-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萧条迫使那些狂欢者清醒过来,面对新时代的问题。这里的“reveler”指的是那些在派对上尽情享乐的人,而“sober up”则是指从醉酒或狂欢的状态中清醒过来。这句话传达了大萧条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使得那些原本沉浸在享乐中的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认真思考和解决由大萧条引发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2. **reveler=a person who is having fun in a noisy way, usually with a group of other people and often after drinking alcohol**
- 这是“reveler”的定义,指的是那些以喧闹的方式寻找乐趣的人,通常与一群人一起,并且往往是在饮酒之后。这个定义突出了“reveler”的狂欢和放纵的特点

3. **revel=to spend time enjoying yourself in a noisy, enthusiastic way**
- 这是“revel”的定义,指的是以喧闹、热情的方式享受自己。这个词描述了一种放纵享乐的行为,通常伴随着音乐、舞蹈和欢笑。

综合来看,这段内容通过使用“reveler”和“revel”这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大萧条之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狂欢气氛,以及大萧条发生后,人们不得不从这种狂欢中清醒过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种对比强调了大萧条对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的巨大影响。

 
   
 

 

这段内容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年轻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和行为。下面是对这段内容的逐句讲解:

1. **5A The rebellion started with World War I.**
- 这句话表明,这种反抗或不满的情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里的“rebellion”可能指的是美国内部对于参与战争的争议和反对声音。

2. **The prolonged stalemate of 1915-1916, the increasing insolence of German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ur official reluctance to declare our status as a belligerent were intolerable to many of our idealistic citizens**
- 这句话描述了1915-1916年战争的僵局、德国对美国日益增长的挑衅行为,以及美国官方不愿宣布自己为交战国的立场,这些因素让许多理想主义的美国公民感到无法忍受。这里的“stalemate”指的是战争的僵局,而“insolence”则强调了德国的挑衅行为。

stalemate

increasing 

 ## belligerent 

 

 

 

 

3. **and, with typical American adventurousness enhanced somewhat by the strenuous jingoism of Theodore Roosevelt, our young men began to enlist under foreign flags.**
- 这句话说明,受到典型的美国冒险精神的影响,以及西奥多·罗斯福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鼓舞,美国的年轻人开始在外国旗帜下入伍。这里的“adventurousness”指的是美国文化中常见的冒险精神,而“jingoism”则是指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

 

 【【【【【【【

这段内容引用了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话,讨论了“jingoism”(极端民族主义)这个术语的含义,并将其与罗斯福的外交政策联系起来。下面是对这段内容的逐句讲解:

1. **The term was also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odore Roosevelt.**
- 这句话说明“jingoism”这个术语也与西奥多·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有关。这里的“term”指的是“jingoism”,而“foreign policy”则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政策。

2. **In an October 1895 New York Times article, Roosevelt stated, “There is much talk about ‘jingoism’.**
- 这句话提到了1895年10月的《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其中罗斯福发表了对“jingoism”的看法。这里的“much talk about”表明在当时“jingoism”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3. **If by ‘jingoism’ they mean a policy in pursuance of which Americans will with resolution and common sense insist upon our rights being respected by foreign powers, then we are ‘jingoes’."**
- 这句话是罗斯福对“jingoism”的定义。他认为,如果“jingoism”指的是一种政策,根据这种政策,美国人会坚决而理智地要求外国尊重我们的权利,那么他就是“jingo”(即支持这种政策的人)。这里的“resolution”指的是坚决的态度,“common sense”指的是理智,“insist upon our rights being respected by foreign powers”则是指要求外国尊重美国的权利。

整体来看,这段内容表明罗斯福并不反对“jingoism”这个术语,只要它意味着坚决而理智地维护国家的权利。这反映了罗斯福的外交政策立场,即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既要坚定又要理性。这种立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可能有一定的争议,但罗斯福的表述试图为这种政策辩护,使其听起来更加合理和正当。

】】】】】】】】

 Theodore roosevelt 

这段内容是对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简介,包括他的一些别名、任期、以及他在总统任内的主要成就。下面是对这段内容的详细讲解:

1. **Theodore Roosevelt, bynames Teddy Roosevelt and TR, (1858—1919), 26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01-09)**
- 这句话介绍了西奥多·罗斯福的全名和他的两个别名:Teddy Roosevelt 和 TR。同时,也提到了他的生卒年份(1858年至1919年)以及他的总统任期(1901年至1909年),他是美国的第26任总统。

2. **He expanded the powers of the presidency and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support of the public interest**
- 这句话说明罗斯福在任期内扩大了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目的是为了支持公共利益。这表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3. **in conflicts between big business and labour**
-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罗斯福扩大政府权力的背景之一是处理大企业和劳工之间的冲突。这可能涉及到反垄断法、劳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

4. **and steered the nation toward an active role in world politics, particularly in Europe and Asia.**
- 这句话强调了罗斯福在外交政策上的积极态度,他引导美国在世界政治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欧洲和亚洲地区。这可能包括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外交关系和军事介入。

5. **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Peace in 1906 for mediating an end to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05),**
- 这句话提到罗斯福在1906年因为成功调解了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表明他在国际冲突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 **and he secured the route and began construction of the Panama Canal (1904-14).**
- 这句话说明罗斯福还确保了巴拿马运河的路线安全,并开始了运河的建设工作(1904年至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建设是罗斯福任内的一项重大工程,它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对全球贸易和海军战略都有重要意义。

整体来看,这段内容概述了西奥多·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的重要政治和外交成就,包括加强政府权力、调解国际冲突、以及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这些成就体现了他的领导力和对美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 

 

 

4. **In the words of Joe Williams, in John Dos Passos' USA, they "wanted to get into the fun before the whole thing turned belly up."**
- 这句话引用了约翰·多斯·帕索斯的小说《美国》中乔·威廉姆斯的话,表达了这些年轻人想要在战争变得糟糕之前参与其中的愿望。这里的“get into the fun”和“turned belly up”(彻底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年轻人对于战争的轻率和浪漫化的看法。

 three  books      

 

 

 

 

 

5. **For military service, in 1916-1917, was still a romantic occupation.**
- 这句话指出,在1916-1917年,军事服务仍然被视为一种浪漫的职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军事职业的理想化看法。

 

 

 

 

 

6. **The young men of college age in 1917 knew nothing of modern warfare.**
- 这句话说明,1917年的大学生年龄的年轻人对现代战争一无所知。这强调了这些年轻人对战争的天真和无知,他们可能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冒险或英雄主义的行为,而没有意识到其残酷和毁灭性。

 

 

 

 

 

整体来看,这段内容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年轻人对于战争的浪漫化看法和冒险精神,以及他们对于战争现实的无知。这种态度最终促使许多年轻人在外国旗帜下入伍,参与到战争中去。

 
 

当然,以下是这段文字中的一些生词、难记的单词,以及它们的音标和注解:

1. **rebellion**
- 音标:/ rɪˈbɛl.jən /
- 注解:反抗、叛乱,指反对权威或现状的行为。

2. **stalemate**
- 音标:/ ˈsteɪl.meɪt /
- 注解:僵局,指一种双方都无法取得进展或胜利的局面。

3. **insolence**
- 音标:/ ˈɪn.sə.ləns /
- 注解:傲慢无礼,指一种粗鲁且不尊重他人的态度。

4. **belligerent**
- 音标:/ bəˈlɪdʒ.ər.ənt /
- 注解:交战国,指参与战争或冲突的国家。

5. **adventurousness**
- 音标:/ ədˈvɛn.tʃʊr.əs.nəs /
- 注解:爱冒险,指喜欢尝试新事物和经历刺激情境的特质。

6. **jingoism**
- 音标:/ ˈdʒɪŋ.ɡoɪ.ɪzəm /
- 注解:极端民族主义,指过分爱国或盲目支持自己国家政策和行为的态度。

7. **enlist**
- 音标:/ ɪnˈlɪs.t /
- 注解:入伍,指加入军队或海军。

8. **romantic**
- 音标:/ roʊˈmæn.tɪk /
- 注解:浪漫的,指与爱情或情感相关的事物,也可以指理想化或不切实际的想法。

9. **modern warfare**
- 音标:/ ˈmɑː.dɝn ˈwɔːr.feər /
- 注解:现代战争,指使用现代技术和武器的战争,通常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战争。

10. **collegiate**
- 音标:/ kəˈliː.dʒi.ət /
- 注解:大学生的,指与大学或大学生相关的事物。

这些单词在阅读历史或社会文化相关的文章时可能会遇到,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发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类文本。

 
 

 

这段内容提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的基本信息,包括战争的参与方、战争的特点以及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下面是对这段内容的讲解:

1. **The rebellion started with World War I.**
- 这句话表明,反抗或不满的情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里的“rebellion”可能指的是战争引发的社会动荡或对战争的反对情绪。

2. **World War I(1914-1918)**
- 这句话简单地指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范围,即从1914年到1918年。

3. **Germany, Austria-Hungary, Bulgaria and the Ottoman Empire (the Central Powers) fought against Great Britain, France, Russia, Italy, Romania, Canad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Allied Powers).**
- 这句话列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方,分为两大阵营:中央国家(Central Powers)包括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协约国(Allied Powers)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罗马尼亚、加拿大、日本和美国。这场战争是全球性的冲突,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4. **Thanks to new military technologies and the horrors of trench warfare, World War I saw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carnage and destruction.**
- 这句话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即由于新的军事技术和战壕战的恐怖,战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屠杀。这里的“new military technologies”可能指的是机枪、毒气、坦克等在当时是新技术的武器,而“trench warfare”则是指战壕战,这是一种在战争中双方士兵在战壕中对峙的战术,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5. **By the time the war was over and the Allied Powers had won, more than 16 million people—soldiers and civilians alike—were dead.**
- 这句话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指出战争结束时,协约国胜利,但已有超过1600万人——包括士兵和平民——死亡。这个数字强调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整体来看,这段内容概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包括战争的参与方、战争的特点以及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024年10月17日19:44:51   
   
   
   
   
   
   
   
   
   
   
   
   
posted @ 2024-10-17 19:44  freedragon  阅读(1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