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hrome

Google Chrome是由Google开发的免费网页浏览器。Chrome是化学元素“铬”的英文名称,过去也用Chrome称呼浏览器的外框。 Chrome相应的开放源代码计划名为Chromium,而Google Chrome本身是非自由软件,未开放全部源代码。

数学知识-学科知识

  1. 数的认识

    • 自然数
    • 整数
    • 小数
    • 分数
    • 百分数
  2. 数的运算

    • 加法
    • 减法
    • 乘法
    • 除法
    • 四则混合运算
  3. 量与计量

    • 长度单位(米、厘米等)
    •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厘米等)
    •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等)
    • 质量单位(千克、克等)
    • 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等)
  4. 几何初步

    •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 立体图形(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 图形的属性(边、角、周长、面积、体积等)
    • 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缩放等)
  5. 比和比例

    • 比的概念
    • 比例的概念
    • 比例的解法
  6. 代数初步

    • 用字母表示数
    • 简易方程
    • 列方程解应用题
  7. 统计与概率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统计表与统计图
    • 概率的基本概念
  8. 应用题

    • 行程问题
    • 工程问题
    • 经济问题
    • 其他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章 数和数的运算

基本概念

整数

  1. 整数的意义:

    •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

    •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 计数单位:

    •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 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称为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

    •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 整数的读法:

    •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
    • 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
    • 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 整数的写法:

    •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
    • 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 改写和近似数:

    •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称为准确数。
    • 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
    •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
  8. 整数大小的比较:

    • 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 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 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小数

  1. 小数的意义:

    •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 如1/10记作0.1, 7/100记作0.07。
  2. 小数的组成:

    • 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
    •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3. 小数的计数单位:

    •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 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
  4. 小数的进率:

    •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小数

  1. 小数的读法:

    •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
    • 小数点读作“点”。
    • 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2. 小数的写法:

    •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 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3. 比较小数的大小:

    •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 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数就大。
    • 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百分位大的数就大。
  4. 小数的分类:

    •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如0.25、0.368。
    •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如3.25、5.26。
    •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数位有限,如41.7、25.3、0.23。
    •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数位无限,如4.33...、3.1415926。
    • 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
    • 循环小数:小数部分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如3.555...、0.0333...、12.109109...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如3.111、0.5656。
    •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如3.1222...、0.03333。

分数

  1. 分数的意义: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2. 分数的读法:

    • 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
  3. 分数的写法:

    • 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4. 比较分数的大小:

    •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 分母和分子都不同,通常先通分再比较。
    • 带分数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分数部分。
  5. 分数的分类:

    •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
    •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相等,大于或等于1。
    • 带分数:假分数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
  6.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
 

数学知识归纳总结

分数

  1. 分数的基本性质: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约分和通分:

    •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
    • 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 倒数:

    •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需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百分数

  1. 百分数的意义:

    •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通常用"%"表示。
  2. 百分数的读写:

    • 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
    • 写百分数时,通常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
  3. 百分数与折数、成数的互化:

    • 如三折是30%,七五折是75%,六成五是65%。
  4. 纳税和利息:

    •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
    •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率,通常由银行规定。
  5.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 意义不同:百分数表示倍数关系,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 应用范围不同:百分数用于统计分析,分数用于测量计算。
    • 书写形式不同:百分数用百分号表示,分数用分数线表示。

数的互化

  1. 小数化成分数:

    • 根据小数点后的位数确定分母,小数点后的数作为分子,进行约分。
  2. 分数化成小数:

    • 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小数,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分数与小数

  1. 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条件:

    •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2. 小数化成百分数:

    •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3. 百分数化成小数:

    • 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 分数化成百分数:

    • 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5. 百分数化成分数:

    •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数的整除

  1. 整除的意义:

    •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2. 约数和倍数:

    •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约数。
  3. 奇数和偶数:

    • 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是奇数。
  4. 整除的特征:

    • 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
    •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 各位数之和能被3或9整除的数,该数也能被3或9整除。
  5. 质数和合数: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
    •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是合数。
  6. 分解质因数:

    • 合数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些质数是该合数的质因数。

其他概念

  • 数的整除特征:

    • 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的数,该数能被4或25整除。
    • 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该数能被8或125整除。
  • 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 相邻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奇数,之积是偶数。
    •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 奇数x奇数=奇数,奇数x偶数=偶数,偶数x偶数=偶数。
 

分解质因数

  •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称为分解质因数。
  • 通常使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先用能整除该合数的质数去除,直到商是质数为止。
  • 然后将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公因数(约数)

  •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称为这些数的公因数。
  • 最大的公因数称为最大公约数。
  •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称为互质数。
  • 互质数的情况包括:与任何自然数互质、相邻自然数互质、合数与不是其倍数的质数互质、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互质。
  •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公倍数

  •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称为这些数的公倍数。
  • 最大的公倍数称为最大公倍数。
  • 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直到商只有公约数1,然后将所有除数连乘求积。
  • 最小公倍数是几个数公有的最小倍数。
  •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直到互质,然后将所有除数和商连乘求积。
  •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积是最小公倍数。
  • 几个数的公约数个数有限,而公倍数个数无限。

性质和规律

  1. 商不变的规律:

    • 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 小数的性质:

    • 在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
  3.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 小数点右移一位,数扩大10倍;右移两位,扩大100倍;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 小数点左移一位,数缩小10倍;左移两位,缩小100倍;左移三位,缩小1000倍。
    • 移动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位。
  4. 分数的基本性质: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被除数÷除数 = 被除数/除数。
    • 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运算法则

  • 整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这是图片中包含的所有关于分解质因数、公因数、公倍数以及数的性质和规律的内容。

 

整数四则运算

  1. 整数加法:

    • 合并两个数成一个数的运算。
    • 加数 + 加数 = 和。
    •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2. 整数减法:

    • 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 被减数 - 减数 = 差。
    •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 整数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 因数 × 因数 = 积。
    • 一个因数 = 积 ÷ 另一个因数。
    • 0乘以任何数得0,1乘以任何数得任何数。
  4. 整数除法:

    • 已知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 被除数 ÷ 除数 = 商。
    • 除数 = 被除数 ÷ 商。
    • 被除数 = 商 × 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0不能做除数。
  5. 乘方:

    • 求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
    • 例如:33=3×3×3=2733=3×3×3=27。

小数四则运算

  1. 小数加法:

    • 意义与整数加法相同。
  2. 小数减法:

    • 意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3. 小数乘法:

    • 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
    • 乘以纯小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
  4. 小数除法:

    • 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分数四则运算

  1. 分数加法:

    • 意义与整数加法相同。
  2. 分数减法:

    • 意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3. 分数乘法:

    • 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
  4. 分数除法:

    • 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运算定律

  1. 加法运算定律:

    • 加法交换律:a+b=b+aa+b=b+a
    • 加法结合律:(a+b)+c=a+(b+c)(a+b)+c=a+(b+c)
  2. 乘法运算定律:

    • 乘法交换律:a×b=b×aa×b=b×a
    • 乘法结合律:(a×b)×c=a×(b×c)(a×b)×c=a×(b×c)
    •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 乘法分配律扩展:(a−b)×c=a×c−b×c(ab)×c=a×cb×c
  3. 减法运算定律:

    • 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减去这些数的和:a−b−c=a−(b+c)abc=a(b+c)
    • 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变减数的顺序:a−b−c=a−c−babc=acb
  4. 除法运算定律:

    • 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a÷b÷c=a÷(b×c)
    • 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变除数的顺序:a÷b÷c=a÷c÷ba÷b÷c=a÷c÷b
  5. 其他运算性质:

    • a−b+c=a+c−bab+c=a+cb
    • a−b+c=a+(b−c)ab+c=a+(bc)
    • a÷b×c=a×c÷ba÷b×c=a×c÷b
    • a÷b×c=a÷(b÷c)a÷b×c=a÷(b÷c)
  6. 积的变化规律: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 商不变性质:

    •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计算方法

  1.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
  2.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时从高位借一当十。
 

整数计算法则

  1. 整数乘法:

    • 用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对齐相应的位置,然后将得到的结果相加。
  2. 整数除法:

    • 从高位开始除,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 如果某一位不够除,就多看一位,商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 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小数计算法则

  1. 小数乘法:

    • 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 如果小数位数不够,用“0”补足。
  2. 小数除法:

    • 除数是整数:按整数除法规则进行,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 除数是小数:将除数变为整数,被除数的小数点相应移动,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规则进行。

分数计算法则

  1. 同分母分数加减:

    • 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 异分母分数加减:

    • 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 带分数加减:

    • 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合并结果。
  4. 分数乘法:

    • 分数乘整数: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
    • 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5. 分数除法:

    • 分数除以数(非零)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运算顺序

  1. 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顺序:

    • 与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 无括号混合运算:

    • 同级从左至右,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
  3. 有括号混合运算:

    • 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括号外。
  4. 第一级运算:

    • 加法和减法。
  5. 第二级运算:

    • 乘法和除法。

应用题解题步骤

  1. 简单应用题:

    • 只含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只需一步运算的应用题。
  2. 解题步骤:

    • 审题理解: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明白题意。
    • 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条件和问题,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单位。
 

C检验

  • 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确保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正确,符合题意。
  • 如果发现错误,立即改正。

复合应用题

  1. 定义:

    • 包含两个或以上基本数量关系,需两步或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
  2. 类型:

    • 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 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 解题方法:

    • 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 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 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
  4. 答案:

    • 根据计算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加法和减法应用题

  1. 加法:

    • 求总数: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已知一个数和它比另一个数多的量,求另一个数。
  2. 减法:

    • 求剩余: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
    •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差距。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已知一个数和它比另一个数少的量,求另一个数。

乘法和除法应用题

  1. 乘法:

    • 求相同加数和:已知相同加数和个数,求总数。
    • 求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倍数,求另一个数。
  2. 除法:

    • 求每份多少:已知一个数和平均分成的份数,求每份的数量。
    • 求包含几个数:已知一个数和每份的数量,求可以分成的份数。
    •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两个数,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
    •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典型应用题

  • 具有独特结构特征和特定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
  1. 平均数问题:

    • 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 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 算术平均数: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 加权平均数:(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2. 差额平均数:

    • 把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均分到总份数,求标准数与各数的关系。

常见数量关系

  • 总价 = 单价 × 数量
  • 路程 = 速度 × 时间
  • 工作总量 = 工作时间 × 工效
  • 总产量 = 单产量 × 数量
 

平均数问题

  • 定义:求两个或多个数的平均值。

  •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 数量关系式:

    • 算术平均数:(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 ÷ 总份数 = 最大数应得数
    •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 ÷ 总份数 = 最小数应得数
  • 例子:汽车以不同速度往返于两地,求平均速度。

归一问题

  • 定义:已知两个相互关联的量,其中一个量改变,另一个量也随之改变。

  • 分类:

    • 一次归一问题:一步运算求出单一量。
    • 两次归一问题:两步运算求出单一量。
    • 正归一问题:求出单一量后用乘法计算结果。
    • 反归一问题:求出单一量后用除法计算结果。
  •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 数量关系式:

    • 单一量 × 份数 = 总数量(正归一)
    • 总数量 ÷ 单一量 = 份数(反归一)
  • 例子:织布工人在一定天数内织布,求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

归总问题

  • 定义: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

  •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但变化规律相反。

  •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 × 单位个数 ÷ 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个数

  • 例子:修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米,6天修完,实际4天修完,求每天修了多少米。

和差问题

  • 定义: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及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解题关键: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 解题规律:

    • (和+差)÷2=大数(+)÷2=大数
    • 大数−差=小数大数=小数
    • (和−差)÷2=小数()÷2=小数
  • 例子: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人,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后,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人,求原来各班人数。

和倍问题

  • 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
  •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
  • 解题规律:
    • 和÷(倍数+1)=标准数÷(倍数+1)=标准数
    •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差倍问题

  • 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标准数两个数的差÷(倍数1)=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子

  •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63米,乙绳长29米,剪去同样长度后,甲剩余长度是乙绳长的3倍。
  • 分析:甲绳剩余长度比乙绳多2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
  • 列式:(63−29)÷(3−1)=17(6329)÷(31)=17(乙绳剩余长度),17×3=5117×3=51(甲绳剩余长度),29−17=122917=12(剪去的长度)。

行程问题

  • 定义:关于走路、行车等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问题。
  • 解题关键:理解速度、时间、路程、方向等概念及其关系。
  • 解题规律:
    • 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路程=速度和×时间。
    • 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 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例子

  • 甲在乙后28千米,同向而行,甲每小时16千米,乙每小时9千米,求甲追上乙的时间。
  •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7千米,即速度差。
  • 列式:28÷(16−9)=428÷(169)=4(小时)。

流水问题

  • 定义: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考虑水速对顺行和逆行的影响。
  • 概念:船速、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 解题规律:
    • 顺速=船速+水速顺速=船速+水速。
    • 逆速=船速−水速逆速=船速水速。
    • 船行速度=(顺水速度+逆流速度)÷2船行速度=(顺水速度+逆流速度)÷2。
    •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例子

  • 轮船从甲地到乙地顺水28千米/小时,逆水返回多2小时,水速4千米/小时,求距离。
  • 列式:顺水时间28×2=2028×2=20(千米),逆水速度20−4×2=12204×2=12(千米/小时),40÷(4×2)=540÷(4×2)=5(小时),28×5=14028×5=140(千米)。

还原问题

  • 定义:已知某未知数经过四则运算后的结果,求未知数。
  • 解题方法:逆向运算,从结果推算原始数值。
 

差倍问题

  • 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标准数两个数的差÷(倍数1)=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子

  •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63米,乙绳长29米,剪去同样长度后,甲剩余长度是乙绳长的3倍。
  • 分析:甲绳剩余长度比乙绳多2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
  • 列式:(63−29)÷(3−1)=17(6329)÷(31)=17(乙绳剩余长度),17×3=5117×3=51(甲绳剩余长度),29−17=122917=12(剪去的长度)。

行程问题

  • 定义:关于走路、行车等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问题。
  • 解题关键:理解速度、时间、路程、方向等概念及其关系。
  • 解题规律:
    • 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路程=速度和×时间。
    • 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 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例子

  • 甲在乙后28千米,同向而行,甲每小时16千米,乙每小时9千米,求甲追上乙的时间。
  •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7千米,即速度差。
  • 列式:28÷(16−9)=428÷(169)=4(小时)。

流水问题

  • 定义: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考虑水速对顺行和逆行的影响。
  • 概念:船速、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 解题规律:
    • 顺速=船速+水速顺速=船速+水速。
    • 逆速=船速−水速逆速=船速水速。
    • 船行速度=(顺水速度+逆流速度)÷2船行速度=(顺水速度+逆流速度)÷2。
    •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例子

  • 轮船从甲地到乙地顺水28千米/小时,逆水多2小时,水速4千米/小时,求距离。
  • 列式:28×2=5628×2=56,56÷(4×2)=756÷(4×2)=7(小时),(28+20)÷2=24(28+20)÷2=24(船速),24×7=16824×7=168(千米)。

还原问题

  • 定义:已知某未知数经过四则运算后的结果,求未知数。
  • 解题方法:逆向运算,从结果推算原始数值。
 

还原问题

  • 解题关键: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采用逆运算推导出原数。
  •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出发,逆向运算,逐步推导出原数。
  • 例子:四个班级调整学生后人数相等,求各班原有学生数。
  • 分析:以四班为例,调出3人,调入2人,原有人数通过逆运算求得。
  • 列式:168÷4−2+3=43168÷42+3=43(四班原有人数),同理可得其他班级人数。

植树问题

  • 解题关键: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确定植树类型,使用公式计算。
  • 解题规律:
    • 沿线段植树:棵树=段数+1棵树=段数+1,株距=总路程÷(棵树−1)株距=总路程÷(棵树1)。
    • 沿周长植树:棵树=总路程÷株距棵树=总路程÷株距。
  • 例子:沿公路埋电线杆,改装后电线杆数量变化,求新的间距。
  • 列式:50×(301−1)÷(201−1)=7550×(3011)÷(2011)=75(米)。

盈亏问题

  • 解题关键:求两次分配中每人所得物品数量的差,以及总差额,用总差额除以每人差额得人数。
  • 解题规律:
    • 总差额 ÷ 每人差额 = 人数。
    • 总差额的求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例子:美术小组分色笔,不同人数下的盈亏情况。
  • 分析:根据两次分配的盈亏情况,求得每人分得色笔数。
  • 列式:(25−5)÷(12−10)=10(255)÷(1210)=10(支/人),10×12+5=12510×12+5=125(总支数)。

年龄问题

  • 解题关键:利用年龄差不变的特性,解决与年龄相关的问题。
  • 特点:随着时间变化,年龄增加,但两个人的年龄差保持不变。
  • 例子: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求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 分析:利用年龄差不变,通过逆运算求得几年前的情况。
 

年龄问题

  • 例子:父亲48岁,儿子21岁,求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 分析:父子年龄差为27岁,倍数差为3倍。
  • 列式:(21×(48−21))÷(4−1)=12(21×(4821))÷(41)=12(年前)。

鸡兔问题

  • 定义:已知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
  • 解题关键: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根据腿数差推算。
  • 解题规律:
    • (总腿数−2×总头数)÷2=兔的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兔的只数。
    • (4×总头数−总腿数)÷2=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鸡的只数。

例子

  • 鸡兔同笼共50个头,170条腿。
  • 列式:(170−2×50)÷2=35(1702×50)÷2=35(兔的只数),50−35=155035=15(鸡的只数)。

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

  1. 分数加减法:

    • 与整数加减法类似,涉及分数。
  2. 分数乘法:

    •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 解题关键:找准单位“1”的量和对应的分率。
  3. 分数除法:

    •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 解题关键:确定标准量和比较量,使用除法。
  4. 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等:

    • 率=部分数量总数量×100%=总数量部分数量×100%。

工程问题

  • 定义: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 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为工作时间的倒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工程问题

  • 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 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 ÷ 工作时间
  • 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
  • 合作时间 = 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和

纳税

  • 应纳税额 = 收入 × 税率

利息

  • 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常用数量关系式

  1. 每份数 × 份数 = 总数
  2. 总数 ÷ 每份数 = 份数
  3. 总数 ÷ 份数 = 每份数
  4. 1倍数 × 倍数 = 几倍数
  5. 几倍数 ÷ 1倍数 = 倍数
  6. 几倍数 ÷ 倍数 = 1倍数
  7. 速度 × 时间 = 路程
  8. 路程 ÷ 速度 = 时间
  9. 路程 ÷ 时间 = 速度
  10. 单价 × 数量 = 总价
  11. 总价 ÷ 单价 = 数量
  12. 总价 ÷ 数量 = 单价
  13. 加数 + 加数 = 和
  14. 和 -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15. 被减数 - 减数 = 差
  16. 被减数 - 差 = 减数
  17. 差 + 减数 = 被减数
  18. 因数 × 因数 = 积
  19.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20. 被除数 ÷ 除数 = 商
  21. 被除数 ÷ 商 = 除数
  22. 商 × 除数 = 被除数
  23. 总数 ÷ 总份数 = 平均数

和差问题公式

  • (和 + 差) ÷ 2 = 大数
  • (和 - 差) ÷ 2 = 小数

和倍问题

  • 和 ÷ (倍数 - 1) = 小数
  • 小数 × 倍数 = 大数

差倍问题

  • 差 ÷ (倍数 - 1) = 小数
  • 小数 × 倍数 = 大数
  • (或) 小数 + 差 = 大数

相遇问题

  • 相遇路程 = 速度和 × 相遇时间
  • 相遇时间 = 相遇路程 ÷ 速度和
  • 速度和 = 相遇路程 ÷ 相遇时间

浓度问题

  • 溶质重量 + 溶剂重量 = 溶液重量
  • 溶质重量 ÷ 溶液重量 × 100% = 浓度
  • 溶液重量 × 浓度 = 溶质重量
  • 溶质重量 ÷ 浓度 = 溶液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 利润 = 售出价 - 成本
  • 利润率 = (利润 ÷ 成本) × 100% = ((售出价 ÷ 成本) - 1) × 100%
  • 涨跌金额 = 本金 × 涨跌百分比
  • 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 税后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 (1 - 20%)
 

一、概述

  1. 量的定义:事物的多少、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可测定的客观特征。
  2. 计量:将待测的量与标准的量进行比较。
  3. 计量单位:作为计量标准的量。
  4. 名数:数加上单位名称,如5小时,3千克。
    • 单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例如5小时,3千克。
    • 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以上单位名称,例如5小时6分,3千克500克。
    • 名数转化:
      • 单名数转化为单名数,例如56平方分米 = 0.56平方米。
      • 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例如560平方分米 = 5平方米60平方分米。

二、长度

  1. 定义:一维空间的度量。
  2. 常用单位:公里(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3. 单位换算:
    • 1毫米 = 1000微米
    • 1厘米 = 10毫米
    • 1分米 = 10厘米
    • 1米 = 1000毫米
    • 1千米 = 1000米

三、面积

  1. 定义:物体所占平面的大小,立体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表面积。
  2. 常用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
  3. 单位换算:
    • 1平方厘米 = 100平方毫米
    •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公顷 = 10000平方米
    • 1平方公里 = 100公顷

四、体积和容积

  1. 定义:
    •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 常用单位:
    •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 容积单位:升、毫升。
  3. 单位换算:
    • 体积单位:
      • 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 容积单位:
      • 1升 = 1000毫升
      • 1升 = 1立方米
      • 1毫升 = 1立方厘米

五、质量

  1. 定义:表示物体的重量。
  2. 常用单位:吨(t)、千克(kg)、克(g)。
 

五、质量(续)

  • 常用换算:
    • 1吨 = 1000千克
    • 1千克 = 1000克

六、时间

  1. 定义: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2. 常用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3. 单位换算:
    • 1世纪 = 100年。
    • 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天。
    • 1年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 闰年判定:年份是4的倍数,整百年份须是400的倍数。
    • 1天 = 24小时,1小时 = 60分,1分 = 60秒。

七、货币

  1. 定义:充当商品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可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2. 常用单位:元、角、分。
  3. 单位换算:
    • 1元 = 10角
    • 1角 = 10分

常用单位换算

1. 长度单位换算

  • 1千米 = 1000米
  • 1米 = 10分米
  • 1分米 = 10厘米
  • 1米 = 100厘米
  • 1厘米 = 10毫米

2. 面积单位换算

  • 1平方千米 = 100公顷
  • 1公顷 = 10000平方米
  •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 1平方厘米 = 100平方毫米

3. 体积和容积单位换算

  • 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 1立方分米 = 1升
  • 1立方厘米 = 1毫升
  • 1立方米 = 1000升

4. 重量单位换算

  • 1吨 = 1000千克
  • 1千克 = 1000克
  • 1千克 = 1公斤

5. 人民币单位换算

  • 1元 = 10角
  • 1角 = 10分
  • 1元 = 100分

6. 时间单位换算

  • 1世纪 = 100年
  • 1年 = 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 1日 = 24小时
  • 1时 = 60分
  • 1分 = 60秒
  • 1时 = 3600秒

第三章 代数初步知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 意义和作用:简化数量关系的表达,表示运算结果,体现代数的基本特点。
  2. 表示常见数量关系:
    • 路程(s)、速度(v)、时间(t)之间的关系:
      • s=vts=vt
      • v=stv=ts
      • t=svt=vs

 

第三章 代数初步知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 数量关系表示

  • 总价 aa,单价 bb,数量 cc 之间的关系: a=bc,b=ac,c=aba=bc,b=ca,c=ba

(2) 运算定律和性质

  • 加法交换律:a+b=b+aa+b=b+a
  • 加法结合律:(a+b)+c=a+(b+c)(a+b)+c=a+(b+c)
  • 乘法交换律:ab=baab=ba
  • 乘法结合律:(ab)c=a(bc)(ab)c=a(bc)
  •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 减法的性质:a−(b+c)=a−b−ca(b+c)=abc

(3) 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1. 长方形:

    • 长 aa,宽 bb,周长 cc,面积 ss: c=2(a+b),s=abc=2(a+b),s=ab
  2. 正方形:

    • 边长 aa,周长 cc,面积 ss: c=4a,s=a2c=4a,s=a2
  3. 平行四边形:

    • 底 aa,高 hh,面积 ss: s=ahs=ah
  4. 三角形:

    • 底 aa,高 hh,面积 ss: s=ah2s=2ah
  5. 梯形:

    • 上底 aa,下底 bb,高 hh,中位线 mm,面积 ss: s=(a+b)h2,s=mhs=2(a+b)h,s=mh
  6. 圆:

    • 半径 rr,直径 dd,周长 cc,面积 ss: c=πd=2πr,s=πr2c=πd=2πr,s=πr2
  7. 扇形:

    • 半径 rr,圆心角 nn,面积 ss: s=nπr2360s=360r2
  8. 长方体:

    • 长 aa,宽 bb,高 hh,表面积 ss,体积 vv: v=sh,s=2(ab+ah+bh),v=abhv=sh,s=2(ab+ah+bh),v=abh
  9. 正方体:

    • 棱长 aa,底面周长 cc,底面积 ss,体积 vv: s=6a2,v=a3s=6a2,v=a3
  10. 圆柱:

    • 高 hh,底面周长 cc,底面积 ss,体积 vv: s侧=ch,s表=s侧+2s底,v=shs=ch,s=s+2s,v=sh
  11. 圆锥:

    • 高 hh,底面积 ss,体积 vv: v=sh3v=3sh

三、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

  1. 乘号可记作“.”,或省略。
  2. “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
  3. 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4. 同一字母表示同一量,不同量用不同字母。

四、简易方程

  1. 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2.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定义与概念

  1.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3.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解方程的方法

  1. 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先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3. 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
  4. 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

  1. 意义:用方程式解答应用题,求未知量的方法。

  2. 步骤:

    •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
    •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 列方程,解方程。
    •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 方法:

    • 综合法:从部分到整体,从已知到未知。
    • 分析法:从整体到部分,从未知到已知。
  4. 应用范围:

    • 一般应用题。
    • 和倍、差倍问题。
    • 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 比和比例应用题。

比和比例

1. 比的意义和性质

  •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 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

2. 比例

  •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 比例的性质

  •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
 

比的意义和性质

  1. 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的关系称为比。
  2.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
  3. 比值表示: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
  4.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求比值和化简比

  1. 求比值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2. 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后项互质。

比例尺

  1. 定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 应用: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3. 线段比例尺:图上附有注有数目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

按比例分配

  1. 定义:把一个数量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2. 方法: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比例,再求出总数的相应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 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两端的两项为外项,中间的两项为内项。
  3. 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解比例

  1. 定义: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正比例和反比例

  1. 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比和比例应用题

  1. 按比例分配:在生产和生活中,按一定比例分配数量。
  2. 解题策略:找准分配总量和分配比,转化为分数或份数进行解答。
  3. 正、反比例应用题:审题,找出相关联的两个量,判断比例关系,解题。
 

比例的解题步骤

  1. 设未知数:设定比例中的未知数。
  2. 列比例式: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
  3. 解比例式:通过计算求解比例式。
  4. 检验:验证求解结果的正确性。
  5. 写答语:根据解题结果写出答案。

第四章 几何的初步知识

一、线和角

1. 线
  •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两点间最短连线。
  •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垂线。
2. 角
  • 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 角的分类:
    • 锐角:小于90°的角。
    • 直角:等于90°的角。
    •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
    •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角度为180°。
    •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角度为360°。

二、平面图形

1. 三角形
  • 特征:由三条线段围成,内角和为180度,具有稳定性。
  • 计算公式:s=ah2s=2ah(三角形面积)
  • 分类:
    • 按角分:
      •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 按边分:
      •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
      •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
2. 四边形
  • 特征: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第四章 几何的初步知识

二、平面图形(续)

1. 四边形
  • 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360度。
  •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
    • 长方形:
      • 特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计算公式:周长 c=2(a+b)c=2(a+b),面积 s=abs=ab。
    • 正方形:
      • 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计算公式:周长 c=4ac=4a,面积 s=a2s=a2。
    • 平行四边形:
      • 特征: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 计算公式:面积 s=ahs=ah。
    • 梯形:
      • 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计算公式:面积 s=(a+b)h2=mhs=2(a+b)h=mh。
2. 圆
  • 圆心:圆中心的一点,通常用字母 OO 表示。
  •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通常用 rr 表示。
  • 直径: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通常用 dd 表示。
  • 特征: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画法:使用圆规,定好半径,固定圆心,旋转一周。
  • 周长(圆周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用 ππ 表示。
  • 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计算公式:
  • 直径 d=2rd=2r
  • 半径 r=d2r=2d
  • 周长 c=πd=2πrc=πd=2πr
  • 面积 s=πr2s=πr2
3. 扇形
  • 定义: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 特征: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 计算公式:面积 s=nπr2360s=360r2
4. 环形
  • 定义:由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所围成的图形。
 

环形

  • 特征: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
  • 计算公式:面积 s=π(R2−r2)s=π(R2r2)。

轴对称图形

  • 特征:
    •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完全重合,则该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 常见图形的对称轴条数:
    • 正方形:4条
    • 长方形:2条
    • 等腰三角形:2条
    • 等边三角形:3条
    • 等腰梯形:1条
    • 圆:无数条
    • 菱形:4条
    • 扇形:1条

三、立体图形

(一) 长方体

  • 特征:
    •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相等,12条棱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 8个顶点。
    • 长、宽、高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 计算公式:
    • 表面积 S=2(ab+ah+bh)S=2(ab+ah+bh)
    • 体积 V=sh=abhV=sh=abh

(二) 正方体

  • 特征:
    • 六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
    •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 8个顶点。
    • 可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 计算公式:
    • 表面积 S表=6a2S=6a2
    • 体积 V=a3V=a3

(三) 圆柱

  • 特征:
    • 两个底面是圆。
    • 侧面是曲面。
    • 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 计算公式:
    • 侧面积 S侧=chS=ch
    • 表面积 S表=S侧+2S底S=S+2S
    • 体积 V=sh3V=3sh

(四) 圆锥

  • 特征:
    • 底面是圆。
    • 侧面是曲面。
    • 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高。
  • 计算公式:
    • 体积 V=sh3V=3sh

 

圆锥

  • 特征: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 计算公式:体积 V=13πr2hV=31πr2h。

  • 特征:
    • 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称为球面。
    • 球心用 OO 表示。
    • 半径 rr 是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 直径 dd 是通过球心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即 d=2rd=2r。
  • 计算公式:直径 d=2rd=2r。

四、周长和面积

  1. 周长: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2. 面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 周长 C=4aC=4a。
    • 面积 S=a2S=a2。
  2. 正方体:

    • 表面积 S表=6a2S=6a2。
    • 体积 V=a3V=a3。
  3. 长方形:

    • 周长 C=2(a+b)C=2(a+b)。
    • 面积 S=abS=ab。
  4. 长方体:

    • 表面积 S=2(ab+ah+bh)S=2(ab+ah+bh)。
    • 体积 V=abhV=abh。
  5. 三角形:

    • 面积 S=12ahS=21ah。
  6. 平行四边形:

    • 面积 S=ahS=ah。
  7. 梯形:

    • 面积 S=12(a+b)hS=21(a+b)h。
  8. 圆形:

    • 周长 C=πd=2πrC=πd=2πr。
    • 面积 S=πr2S=πr2。
  9. 圆柱体:

    • 侧面积 S侧=chS=ch。
    • 表面积 S表=S侧+2πr2S=S+2πr2。
    • 体积 V=πr2hV=πr2h。
  10. 圆锥体:

    • 体积 V=13πr2hV=31πr2h。
 

第五章 简单的统计

一、统计表

(一) 意义
  • 统计表是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
(二) 组成部分
  • 表格外部分:包括标题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
  • 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
(三) 种类
  •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 百分数统计表: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及相对于标准量的百分比。
(四) 制作步骤
  1. 搜集数据
  2. 整理数据:根据制表目的和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 设计草表: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的格数和长度。
  4. 正式制表:填入核对过的数据,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二、统计图

(一) 意义
  • 统计图是用点、线、面积等图形元素表示相关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
(二) 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
    • 优点: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 注意:直条宽窄必须相同,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 制作步骤:
      1. 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 在水平射线上分配条形位置,确定宽度和间隔。
      3. 在垂直射线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4. 按数据大小画出直条,并注明数量。
  2. 折线统计图

    •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描出各点,然后将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
    • 优点: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 画射线: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 分配位置: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 确定单位长度: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4. 描点连线: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5. 注意事项:当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扇形统计图

  • 定义: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 优点: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 制作步骤:
    1. 计算比例: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2. 计算圆心角度数: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 画圆画扇形: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 标注: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posted @ 2024-09-07 14:35  freedragon  阅读(4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