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式旅游”

这一轮旅游业复苏的过程当中,消费端自发形成的三个版本的玩法迭代:课本游、反向旅游和CityWalk下沉。尤其是CityWalk这种玩法,当它从大城市和文化名城下沉到普通小城市的时候,会让率先探索小城市的第一批人,获得两类情绪资源,一类是特立独行的优越感,另一类是我“擦亮”了一座小城市的价值感。

这些良好感受也会直接反映在互联网数据上。小红书上跟CityWalk相关的笔记累计获得了接近900万的点赞,微博上关于CityWalk的内容阅读量也高达9000多万。你想想,如果你是这些笔记和内容的发布者,你得多爽?

“听劝式旅游”

“擦亮一座小城市”,这种价值感,又带出了我们要讲的旅行方式第四次迭代:听劝式旅游。

前面我们讲了旅行的先行者,那么后发去往小城市的游客们是什么情况呢?后发去往小城市的游客们,很快意识到,自己要是完全追随先行者的足迹走,又回到追随教主的路上去了。他们要是真的按着别人的攻略走,带着高预期去看这些原本冷门的小城市,很容易觉得第一批推荐者的眼光不过如此。

因为预期太高了,同时他们的好胜心也会起来了:在“擦亮”小城市这事上,你们这些前人做得一般,说不定还不如我。为什么啊?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你们也不过是外地人,你们也是自己摸索的,你们也得受你们行程、预算和偏好的局限。

后来者们一想:今天互联网这么发达,我为什么要咀嚼某人的二手信息?一座城市有什么好玩,我也直接问本地人不行吗?

于是,过去半年,像小红书这样的生活方式社区里,出现了一类笔记,叫“听劝式旅游笔记”。它们的开头通常是这么两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直接听劝型:“已经在去往柳州/泉州的火车上了,听劝!”笔记里会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到达目的地城市的日期、停留时间、自己能接受的旅游强度、偏好、预算,然后邀请熟悉情况的网友们,来推荐值得去的地方。
第二种类型是引战式听劝。比如“千万别来柳州!”点进去会发现,作者第一句话是道歉。说自己故意正话反说,就是要激起本地人的好胜心,把人吸引进来,推荐哪里值得去。

为什么要用引战的方式来讨教建议和劝告呢?因为这群人觉得,这么说话会激起本地人和深度玩家对城市的保护欲,他们知道的玩法才是真的宝藏。

前些年知乎上不是有一个经典段子,说当你想要在网上获得一个正确答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提出问题,而是抛出一个错误答案,然后就会有一堆人带着真知灼见来跟你兑现,跟你辩论。

而引战式笔记见多了,本地人也冷淡乃至反感起来:你这种钓鱼式的提问本身就是对我和对我的城市的不尊重,我何必还要上杆子帮你吃好玩好?不搭理了。慢慢地,大家还是愿意到更诚恳的笔记里去回答问题,分享经验。

你看,听劝式旅游,就是把网友当作ChatGPT来用,用“社群智能”来指导自己的CityWalk。这种玩法主打的就是出发得猝不及防、毫无攻略,完全依靠群体智慧来指点自己哪里值得去,哪里会踩雷。因为自己不必从零开始做攻略,又进一步把自己的准备成本降低,只需要买好来回机票火车票,别的都可以见机行事,说走就走。

站在劝告者这一端,随手给出自己熟悉的本地经验,无论是小摊小店,还是独特的行动建议,都是在擦亮家乡,助力家乡上热搜。背后能够带来的感受是:自己的举手之劳,能影响别人的旅行计划、改变本地的命运,这也能给劝告者带来巨大的价值感,让他们持续产生给别人提建议的动力。

同时呢,听劝者这边却并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自主性、被别人安排。本地人觉得自己启蒙了一只有眼光的猴王,猴王却觉得是自己善于利用网友社群这个ChatGPT。最多算是自己与网友GPT共创了一条CityWalk路线,而且自己还是项目的主编。按照路线行动的时候,自己仍然是带着自主性,来探访和感受了一座陌生城市,跟它建立了独一无二的交情。

“NPC式旅游”

这还没完,第五个趋势正在出现。它目前还非常冷门和小众,我暂且称它为“NPC式旅游”。

什么是NPC?你打过游戏肯定知道,这叫“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剧情游戏里的工具人,是用来跟玩家聊天、给玩家指路、提供线索、送装备或者分配下一个任务的。你作为侦探走在游戏的开放世界里,遇见一个身受重伤的NPC,把他扶起来,他断断续续地说:“V……我……50……”,那你可能就意识到,事情跟城里那家开封菜有关系,你应该顺着这个线索追查下去。

那2023年旅行消费的第五次迭代跟NPC有什么关系呢?更会玩的博主们,开始用命运的随机性,来把自己的旅行变成探访陌生地图的游戏,增加故事性。

前面提过的轮盘游博主,已经有点这个意思了,他的NPC,就是手机上的那个转盘App。转盘告诉他应该去哪里玩,住什么酒店,跟团还是自由行,吃哪家网红店,他就听安排。

而还有一些旅游玩家的玩法,则是干脆把目的地城市的陌生人当作NPC。小红书上有个叫方跟头儿的博主,她最近发起了一个挑战:不做攻略,去陌生城市游玩一天。她也听劝,但不是听网友劝,而是去目的地跟本地人搭话,让陌生人来决定她的下一个行动路线。

她第一站去了天津。先是随机出了一个地铁站拐进一个巷子,随机跟一个本地大姐聊了起来,大姐推荐她吃身边小店的包子、卷圈、嘎巴菜,去听听相声。她一一奉命行事。等吃了东西,听完相声,随机上了一辆公交车,又跟一位大爷搭上了话。大爷也给出了指令:吃耳朵眼儿炸糕,去海河边看夜景。

这样一天下来,博主觉得被推荐的东西都不错,还把全天的经历剪成了一段短视频。但其实她的这样一趟旅行里,最大的亮点不是被推荐的那些吃吃喝喝,而是陌生人给出的各种未知任务,以及这种玩法本身的示范效应。有不少人就在她的评论里表态说,自己下次也要这么玩儿。

你看这类NPC旅游,是不是有了更强的盲盒与剧本杀色彩?它把一趟旅行变成了开放世界式的探索游戏,用放弃主线任务为代价,来换取偶然性和创造性之美。我猜,随着人们燃起重新发现中国之美的热情,这个趋势也可能变成主流玩法。

古城洛阳就在上半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统合了全城的旅游资源,跟支付宝合作设计过一个沉浸式的全城剧本杀。洛阳在高铁站就开始给游客发通关文牒,给他们派任务,引导他们去城市里的40多个旅游项目解谜打卡。

你看,站在供给端设计和组织NPC旅游资源,跟旅行者站在需求端自己去寻找NPC建议有什么不同?差异化价值在于,这能又进一步降低人们的出游心理成本,让他们不用做任何规划,也能确定自己会获得一份质量不错的体验。

“替身旅行”

说到这里,我要把话题扯开一点,跟你说说2023年上半年,抖音上粉丝增速最快的一位博主。这位博主名叫李炮儿,做抖音已经三年了。今年初,他突然找到了流量密码,几个月就给自己涨了1000多万粉丝,现在也是1500万粉丝量级的顶流。

他找到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呢?是成为“挑战类博主”,也就是根据粉丝的投稿要求,去迎接各种各样的生活挑战。他第一个爆火的短视频是挑战去售楼处买房子,合同都谈好了才告诉对方自己没钱。

这条视频一下爆火,但李炮儿也遭到了一些争议。他后来总结了两个经验教训:第一,接受粉丝给的挑战任务,有流量。第二,不要挑衅和冒犯别人,只挑战自己。

接下来,他都承接什么样的挑战呢?去峨眉山感化猴子,去锡林郭勒跟内蒙同胞摔跤,去漫展cosplay《王者荣耀》里的角色,去淄博当烧烤师傅,去当一天幼儿园老师,去报名参加《中国好声音》等等,任由粉丝们点菜。他甚至连参加《中国好声音》每一轮比赛的歌唱曲目,都是从最有人气的粉丝建议当中选来的。他的这些挑战短视频动辄能有二三百万的点赞,跟张同学鼎盛时期相当了。

短视频用户们为什么喜欢李炮儿的这些内容?你有没有发现,前面列出这些短视频,跟我们说的“NPC式旅游”有某种契合。李炮儿几乎每条视频都是接受粉丝任务,去执行任务,然后把经过拍成视频。从挖掘选题创意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说,李炮儿也是把网友当作NPC,从网友那里领取任务和选题,来完成自己的博主工作。

而这种任务挑战型的选题互动,反过来再看,本质上很像吃播和探店。我们可以说,这是网友们在无意识推动的一种点单式的“替身旅行”:请李炮儿出马,去替自己踩踩点、感受感受那些自己以后想去的目的地,去替自己实现那些羞于亲自体验的出格行为。

总结

这一讲,请你不要只当成旅游来听。事实上,NPC式旅游和替身旅行这类小趋势也在告诉你:市场对这些供给有强烈需求。这类供给可大可小,任何人只要有内容和创意能力,都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做出好产品。

既然提到了内容创意,那么我要提醒你,你有没有发现,今天的旅游行业已经越来越愿意用“文旅”这个词来替代“旅游”。

文旅,行业里的解释是“文化旅游”,它区别于传统的自然风光旅游,要在旅程里面注入文化。打个比方的话,如果旅游是一个“哇”字,那么文旅就是把“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给展示出来,让受众能够获得更深层和更丰富的体验。

这个变化太重要了,重要到2023年上半年,有两个重量级的玩家高调进场,开始做文旅。所以我们后面不得不花一讲来讲一讲,他们打算怎么往旅游里注入文化。他们一家是东方甄选,另一家是万达集团。

posted @ 2023-09-14 11:04  freedragon  阅读(9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