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
目录

目录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00:21:02)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00:13:52)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00:31:35)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00:17:56)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00:19:19)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00:14:23)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00:09:33)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00:17:16)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00:14:45)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00:18:57)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00:13:55)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00:14:25)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00:16:25)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00:14:00)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00:11:51)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00:23:45)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00:21:20)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00:19:07)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00:12:18)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00:14:07)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00:10:36)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00:10:14)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00:20:18)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00:12:59)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00:16:26)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00:17:53)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00:32:29)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00:11:23)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00:10:43)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00:20:48)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00:16:20)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00:10:08)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00:15:57)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00:18:24)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00:20:03)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00:20:42)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00:18:02)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00:06:20)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00:05:26)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00:06:03)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00:03:52)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00:13:10)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00:09:57)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00:09:06)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00:17:11)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00:15:33)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00:18:51)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00:16:10)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00:31:23)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00:09:07)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00:07:37)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00:18:44)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00:13:29)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00:31:49)
 
 
课后考试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

资料

目录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资料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

及格分数:60分补考次数:不限最终成绩:取历史最高分

10

题目总数

100分

试题分数

30分

答题时间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共10题,总分100分
 

剩余时间00:29:59

一、单选题(60分)共6题,每题10分
1 /
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哪部经典?( )
A易经
B诗经
C书经
D礼经
2 /
精神分析大师霍尔奈说,人想要发展他的全部的人的潜能,条件之一是“积极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判断与其类似的是《大学》中的:
A诚意正心
B格物致知
C修身齐家
D治国平天下
3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
A安全的需求
B归属感的需求
C自我实现的需求
D尊重的需求
4 /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大学》中所说的心“不得其正”的表现:
A忿懥
B恐惧
C好乐
D喜怒
5 /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以下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恂栗也”、“威仪也”,表明君子让人心生敬畏。
B“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斐君子”道德充盛,老百姓不能忘怀。“諠”是忘的意思。
C君子虽然高严而不可犯,让人敬畏,但是同时能让老百姓不能忘怀,可见真正的君子会同时让人有亲近、温厚感。
D“斐”是“文”的意思,“斐君子”是文绉绉的、文弱的,这与“恂栗”、“威仪”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6 /
“学之既成,德性内充,必有光辉著见乎外者……盖粗厉感慨,则必发上冲冠;刚暴狠愎,则其容悻悻然;将有求者,必以喜随人。如此者不可胜计也。然则德至于圣人之地者,其必有圣人之容,如‘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是也。”关于本段话,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德至于圣人之地者,其必有圣人之容”,“圣人之容”指的是圣人的长相。
B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外表是能看得见的。
C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德性,这样才可能从里到外焕发出真正充实的美。
D“容止”虽然是外在的,但与一个人的内心境况和修养紧密关联。
二、判断题(40分)共4题,每题10分
1 /
“家庭系统排列”的提出者海灵格认为,子女必须尊敬并且荣耀自己的父母,“荣耀自己的父母便是荣耀大地”。
A正确
B错误
2 /
古代《学记》教育精神是培养领导者,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只是培养封建贵族。
A正确
B错误
3 /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其中的“止”与佛教中“止观”的“止”不同,“定”也与佛教中“禅定”的“定”不同。
A正确
B错误
4 /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中的这两句话都表明了礼对于人的根本性意义。
A正确
B错误

答题卡

一、单选题 (60分)

共 6 题,每题 10 分

 

二、判断题 (40分)

共 4 题,每题 10 分

 
 
------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共10题,总分100分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

及格分数:60分补考次数:不限最终成绩:取历史最高分

80分

试卷得分

2/10

错题数

4分48秒

答题用时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共10题,总分100分
 

剩余时间00:30:00

一、单选题(50分)共5题,每题10分
1 /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认为,理性充分发展指的是
A认识事物如同它本然的样子
B对主观真理的充分认识
C思辨能力的充分发展
D推理能力的充分发展
2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
A安全的需求
B归属感的需求
C自我实现的需求
D尊重的需求
3 /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大学》中所说的心“不得其正”的表现:
A忿懥
B恐惧
C好乐
D喜怒
4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君子超越于私己小我,自立为大人格的表现。
B小人为物所役,关心的是食色等等,缺乏这样的觉醒与自我要求。
C这种心理需要可以大致对应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安全的需要”。
D说此话的人,还曾说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 /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关于本句话,以下理解不恰当的是?
A点击编辑答案内容“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鸟儿尚且知道“丘隅”是它所寓止的地方,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安止于何处,只是混乱而无休无止,那么就真是“不如鸟”了。
B为人当“止于至善”。
C人所当止之地,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D鸟兽安于自己的生活处境,人却与鸟兽不同。人之可贵,在于能不断要求自己、超越自己,而不安于任何固定的地方。
二、判断题(50分)共5题,每题10分
1 /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发现在家庭系统里,有一些隐藏、意识无法察觉的动力操控着成员之间的关系,他称之为“爱的序位 ”,它并不跟随社会及文化的标准或规则而运行,它是所有家庭关系背后的真正操控力量。
A正确
B错误
2 /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儒家看来,将案件审判得公正,并不是为政者的终极目的,为政者的终极理想是“无讼”。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识与理想,那么可以说这样的为政者是不“知本”的。
A正确
B错误
3 /
诚信固然能带来长久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今天很多人不讲诚信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这表明“诚”并不是必需的。
A正确
B错误
4 /
中国自秦汉以后几乎成为无兵的社会,是因为中国社会文化太重视科举考试。
A正确
B错误
5 /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其中的“止”与佛教中“止观”的“止”不同,“定”也与佛教中“禅定”的“定”不同。
A正确
B错误

答题卡

一、单选题 (50分)

共 5 题,每题 10 分

 

二、判断题 (50分)

共 5 题,每题 10 分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共10题,总分100分
 

剩余时间00:30:00

一、单选题(50分)共5题,每题10分
1 /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认为,理性充分发展指的是
A认识事物如同它本然的样子
B对主观真理的充分认识
C思辨能力的充分发展
D推理能力的充分发展
2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
A安全的需求
B归属感的需求
C自我实现的需求
D尊重的需求
3 /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大学》中所说的心“不得其正”的表现:
A忿懥
B恐惧
C好乐
D喜怒
4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君子超越于私己小我,自立为大人格的表现。
B小人为物所役,关心的是食色等等,缺乏这样的觉醒与自我要求。
C这种心理需要可以大致对应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安全的需要”。
D说此话的人,还曾说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 /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关于本句话,以下理解不恰当的是?
A点击编辑答案内容“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鸟儿尚且知道“丘隅”是它所寓止的地方,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安止于何处,只是混乱而无休无止,那么就真是“不如鸟”了。
B为人当“止于至善”。
C人所当止之地,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D鸟兽安于自己的生活处境,人却与鸟兽不同。人之可贵,在于能不断要求自己、超越自己,而不安于任何固定的地方。
二、判断题(50分)共5题,每题10分
1 /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发现在家庭系统里,有一些隐藏、意识无法察觉的动力操控着成员之间的关系,他称之为“爱的序位 ”,它并不跟随社会及文化的标准或规则而运行,它是所有家庭关系背后的真正操控力量。
A正确
B错误
2 /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儒家看来,将案件审判得公正,并不是为政者的终极目的,为政者的终极理想是“无讼”。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识与理想,那么可以说这样的为政者是不“知本”的。
A正确
B错误
3 /
诚信固然能带来长久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今天很多人不讲诚信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这表明“诚”并不是必需的。
A正确
B错误
4 /
中国自秦汉以后几乎成为无兵的社会,是因为中国社会文化太重视科举考试。
A正确
B错误
5 /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其中的“止”与佛教中“止观”的“止”不同,“定”也与佛教中“禅定”的“定”不同。
A正确
B错误

答题卡

一、单选题 (50分)

共 5 题,每题 10 分

 

二、判断题 (50分)

共 5 题,每题 10 分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共10题,总分100分
 

剩余时间00:29:59

一、单选题(50分)共5题,每题10分
1 /
加德纳在《论领导力》书中指出领导力的基石是:
A领袖的权威
B武装力量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共同的价值观
2 /
“学之既成,德性内充,必有光辉著见乎外者……盖粗厉感慨,则必发上冲冠;刚暴狠愎,则其容悻悻然;将有求者,必以喜随人。如此者不可胜计也。然则德至于圣人之地者,其必有圣人之容,如‘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是也。”关于本段话,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德至于圣人之地者,其必有圣人之容”,“圣人之容”指的是圣人的长相。
B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外表是能看得见的。
C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德性,这样才可能从里到外焕发出真正充实的美。
D“容止”虽然是外在的,但与一个人的内心境况和修养紧密关联。
3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君子超越于私己小我,自立为大人格的表现。
B小人为物所役,关心的是食色等等,缺乏这样的觉醒与自我要求。
C这种心理需要可以大致对应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安全的需要”。
D说此话的人,还曾说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 /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对于本句话,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本段话和《大学》开头所说的“明明德”有关。
B本段话出自《大学》,而《康诰》、《太甲》、《帝典》则是《礼记》的篇目。
C本段话里面的两个“克”字都是“能够”的意思。
D《帝典》指的是《尧典》。
5 /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关于本句话,以下理解不恰当的是?
A点击编辑答案内容“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鸟儿尚且知道“丘隅”是它所寓止的地方,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安止于何处,只是混乱而无休无止,那么就真是“不如鸟”了。
B为人当“止于至善”。
C人所当止之地,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D鸟兽安于自己的生活处境,人却与鸟兽不同。人之可贵,在于能不断要求自己、超越自己,而不安于任何固定的地方。
二、判断题(50分)共5题,每题10分
1 /
从儒家的观点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这句话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最好诠释。
A正确
B错误
2 /
诚信固然能带来长久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今天很多人不讲诚信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这表明“诚”并不是必需的。
A正确
B错误
3 /
中国自秦汉以后几乎成为无兵的社会,是因为中国社会文化太重视科举考试。
A正确
B错误
4 /
如今社会的价值观四分五裂,这与《大学》所主张的“止于至善”的理想相违背。
A正确
B错误
5 /
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A正确
B错误

答题卡

一、单选题 (50分)

共 5 题,每题 10 分

 

二、判断题 (50分)

共 5 题,每题 10 分

 
儒家修身之道课后考试共10题,总分100分
 

剩余时间00:30:00

一、单选题(40分)共4题,每题10分
1 /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认为,理性充分发展指的是
A认识事物如同它本然的样子
B对主观真理的充分认识
C思辨能力的充分发展
D推理能力的充分发展
2 /
林语堂认为限制了古代中国人个人主义倾向的因素是:
A道德
B法律
C家族
D宗教
3 /
中国人“理性早启”的原因是:
A中国古代有许多的伟大圣人。
B中国人早在尧舜禹的时代就强调中庸之道。
C中国人的科技很早就达到了很发达的程度。
D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文字。
4 /
《大学》里面说“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下对此的认识错误的是?
A这是《大学》引用的《诗经》的话。
B“斐君子”的意思是,君子文笔很好,写出来的文章有文采。
C《大学》后面分别用“道学也”和“自修也”解释“如切如磋”和“如琢如磨”。
D“如切如磋”和“如琢如磨”,比喻君子在学问和修养上精益求精。
二、判断题(60分)共6题,每题10分
1 /
觉知就是:不论当下发生什么,你是完全有意识的,你是“在”那里的。当愤怒正在发生,假如你“在”的话,那么愤怒就不会形成。
A正确
B错误
2 /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儒家看来,将案件审判得公正,并不是为政者的终极目的,为政者的终极理想是“无讼”。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识与理想,那么可以说这样的为政者是不“知本”的。
A正确
B错误
3 /
人的改变是从他对意识的了解有了变化,并且随后逐渐获得对意识的控制而开始的。这就是霍尔奈说的,自知之明是目的不是手段。
A正确
B错误
4 /
现代大规模的心理疾病及其心理治疗的需要,其原因在于基本需求的未满足。
A正确
B错误
5 /
古代《学记》教育精神是培养领导者,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只是培养封建贵族。
A正确
B错误
6 /
如今社会的价值观四分五裂,这与《大学》所主张的“止于至善”的理想相违背。
A正确
B错误

答题卡

一、单选题 (40分)

共 4 题,每题 10 分

 

二、判断题 (60分)

共 6 题,每题 10 分

 
 
 
 
 
 
posted @ 2021-07-08 15:52  freedragon  阅读(76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