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析立体主义

分析立体主义。

我们先来看毕加索的两幅画,画的都是弹曼陀铃的女子,两幅画分别创作于1909年和1910年,时间仅相隔了一年。

这两幅画,表面看上去有点儿像,都是由规则的几何图形来构成形体,但是内在的逻辑,已经完全不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加索

弹曼陀铃的女人 Woman with a Mandolin

1909

毕加索

弹曼陀铃的女人 Woman with a Mandolin

1910

因为1909年画的这幅画,人是人,琴是琴,都是整体的,只不过是做了几何变形,这还不能算是立体主义。可是1910年画的这幅画,形体却是由多个几何图形拼搭而成,也就是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

分析立体主义:又一次误读

那么,毕加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社会思潮了。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物理学界发生了两件颠覆性的大事件。第一件事是1904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电子。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相信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说法,就是物质由非常非常小的微粒构成,这个最小的微粒就是原子,而原子是个实心球,是不可分的。但是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后,就颠覆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想法。

现在我们都知道,原子并不是一个实心球,而是由原子核和外面围绕的电子构成。但当时汤姆森并不知道这个,他也无法想像原子不是实心的,所以他就提出了一个“葡萄干布丁”的模型,意思是原子的主要物质就像块布丁,电子就像嵌在上面的葡萄干。

汤姆森的电子模型,小球是带负电荷的电子

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原子不可再分,现在发现这么天经地义的事情竟然是不成立的,大家的感觉就像脑袋上挨了一记重拳。

还没缓过神来呢,又是一拳更狠的:1905年,爱因斯坦又发表了相对论。如此一来,静态的三维空间观也被打破,大家顿时慌作一团。牛顿为我们建立起的那个岁月静好的世界,就此分崩离析。

这两件大事,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多维空间理论的热烈讨论。知识分子们一扎堆,就是五维了,六维了,87维了,热闹得不行。

毕加索也爱学习呀,正好,他认识一个叫普朗塞的数学家,就向他求教。普朗塞也不含糊,说咱要是拿几何小块块来拼凑出形体,那么一幅画就像一个函数一样,是可计算的,可科学呢,然后普朗塞拿出纸和笔,给毕加索列了一大堆公式。可是,毕加索,一个0到9十个数字都写不出五个来的学渣,哪里听得懂这些呢?

虽然听不懂,但是毕加索敏锐地意识到,要迎合这股思潮,往原子里面走,往多维空间走。那么,怎么在一块画布上表现多维空间、表现原子内部的本质呢?

毕加索想的办法是,比方说有一块镜子,我先把它打碎,它就碎成了各种几何形状。然后,我再把这些碎片重新组合起来。但是这种组合并不是按原样拼图拼回去,而是这些碎片有的错位,有的翘起来,在画布上投下变形的影子,有的甚至翻转过来了。

用这样的办法去表现一面镜子,不就更能看到镜子的内部、镜子的本质吗?这不就更能表现多维空间和原子内部吗?不就更能表现出牛顿物理学崩塌后的支离破碎吗?

正是因为要通过绘画研究事物内在的本质,就像汤姆森揭示原子内部结构一样,所以毕加索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就叫分析立体主义。

我们来看这幅《沃拉尔肖像》。

毕加索

沃拉尔肖像 Portrait of Ambroise Vollard

1910

首先,因为要和马蒂斯的野兽派唱对台戏,颜色就要被放弃,马蒂斯花花绿绿的,毕加索就只使用单一的褐色。

其次,整个画面都是用几何形状拼接而成,就像拼一面碎镜子一样。但是有的碎片产生了位移,有的碎片翘起来了,所以就在画布上形成了变形。

最后,这么搞,万一大家看不出来自己画的是什么,怎么办?毕加索在人物面部还是加了颜色,做出足够的提醒。

 

 

 

一个四岁的男孩儿看到这幅画大叫说:“这是沃拉尔叔叔!”毕加索大为得意,说看!我把他的本质画出来了吧?

立体主义绘画的理论家和吹鼓手阿波利奈尔也说:“毕加索画画,就像外科医生在做解剖。”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毕加索和费尔南德八年的恋情走到了尽头,费尔南德跟一个三流未来主义画家跑了,毕加索又勾搭上了另一个画家的女朋友伊娃。

毕加索用分析立体主义这种高大上的风格,为前任和现任分别画了一幅肖像。毕加索得意地说:“拉斐尔的绘画,测量不出人物的鼻子与嘴巴之间的精确距离,我能!”

毕加索

女人与梨(费尔南德) Woman with Pears(Fernande)

1909

毕加索

伊娃在扶手椅中 Eva in an Armchair

1908

但是我们尴尬地发现,费尔南德和伊娃这两幅肖像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只能通过旁边有没有几个梨来分清楚画的是谁。

如果说,因为画出了两个女人的本质,导致了外观个性化的丧失,那四岁的小孩子能认出沃拉尔来,这不恰恰说明毕加索没有画出沃拉尔内在的本质吗?这个悖论,可怎么解决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镜子打得更碎!我们看这幅《卡恩韦勒肖像》,要认出鼻子眼睛来,可就比前面那幅《沃拉尔肖像》困难多了。

毕加索

卡恩韦勒肖像 Portrait of Daniel-Henry Kahnweiler

1910

对表象的放弃,你可以说是更加深入到事物本质中去了,但是这又产生了另一个困难,就是,别人认不出你画的是个啥,这咋办?

办法有两个。一是我只画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题材,比如女人、乐器、酒瓶之类的东西。二是保留一些标志性的具象化符号,甚至干脆就是字母和单词。

毕加索

有朗姆酒瓶的静物 Still Life with Bottle of Rum

1911

这个把镜子打得更碎的办法,画得是什么我是完全看不出来了。就拿这两幅画来说吧,一幅叫《女吉他手》,另一幅叫《钢琴和手风琴家》。

你非要是说人的本质上都是这样,要是把一块块皮、一块块肉掀起来,翠花和汤唯看起来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不直接画个骷髅头呢?骷髅头,不才是我们所有人的终极版本质吗?

毕加索

我的美人(女吉他手) My Beauty (Woman with Guitar)

1912

毕加索

钢琴和手风琴家 The Piano Accordionist

1911

还有的人说,立体主义这个画法,是因为有了飞机和钢筋混凝土,人类第一次有了从上向下观察这个世界的机会。对此我也不能同意,最高的教堂也有100来米,怎么以前就没出现立体主义呢?

 

 

 

所以说,所谓分析立体主义,其实是毕加索从字面意识上误读了汤姆森和爱因斯坦,就像他几年前误读了塞尚一样。这些小三角和小圆圈,是毕加索对多维空间的想象而已。

不能被提问的流派

那么,这个分析立体主义出来之后,当时的人怎么看呢?

斯坦因的哥哥利奥说,立体主义实在是个荒唐到了极点的东西。

马蒂斯则准确地指出,这是对西方艺术传统一次最严重的侮辱和冒犯,他发誓,一定要让毕加索“沉下去”。而毕加索也较上劲了,说总有一天要让马蒂斯“知道自己一钱不值”。

 

 

 

分析立体主义,还是第一个不能被提问的绘画流派。以前的绘画流派,人家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现实主义,拒斥宏大叙事。印象派,追求眼睛所见的真实。象征主义,主观的客观化。野兽派,色彩与形状之间、理性与直觉之间的和谐。

你随便揪一个画家出来问“你为啥要这么画”,他能跟你说一大堆。到了毕加索这儿,不行了。

有一次,毕加索在酒吧里遇到两个德国人,缠着问他,你为啥要这么画?毕加索把他俩请到酒吧门口,掏出手枪咣就朝天上放了一枪,把两个德国人吓跑了。

但是德国人都是好奇宝宝,过了没多久,又有一个德国诗人问同样的问题,这一次是在出租车上,毕加索又掏出手枪朝天放了一枪,把出租车顶打了个洞。反正你别问,你问我就开枪,是这么个路数。

 

 

 

艺术家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达思想,表达观念?能!但前提是,你自己要先把你要表达的东西搞清楚,搞明白。而这恰恰是毕加索做不到的。

走向穷途末路

说到分析立体主义,就要提到另一位法国画家乔治·勃拉克

勃拉克本来是个野兽派画家,和杜菲是好朋友。但是,勃拉克特别喜欢塞尚,所以,即使是在野兽派时期,勃拉克的作品也表现出更多塞尚的元素,比如《希欧达的风景》和《安特卫普近郊的风景》。

乔治·勃拉克

希欧达的风景 Landscape at La Ciotat

1907

乔治·勃拉克

安特卫普近郊的风景 Landscape near Antwerp

1906

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时,勃拉克也很不喜欢,说这相当于是在说为了换换口味改吃木屑和石蜡。

但是过了没多久,他就意识到了这幅作品的颠覆性,他说“这简直就是一边在喝汽油一边点着了一根火柴”。所以他就回来找毕加索,和他一起开创了立体主义这个画派。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The Young Ladies of Avignon

1907

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勃拉克在理念上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聊相对论,聊多维空间,虽然他和毕加索是两小儿辩日的水平,但矮子里拔大个儿,两小儿中勃拉克是比较高的那个。

那个时候,两个人画画都不签名,以至于他们两个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幅画是谁画的,因为都是些小三角小圆圈,有啥区别呢?

勃拉克

葡萄牙人 The Portuguese

1911

分析立体主义,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显然是走不通。

你看啊,如果是探究本质的话,那我家翠花和汤唯都是由碳氢氧氮等原子构成,并没有区别,你揭示出这样的本质,意义在哪里?

可是如果你画出来的东西,翠花是翠花,汤唯是汤唯,那显然表相并没有被击碎,起码也是击得不够碎,如此一来,本质又揭示得不够。

这是个根本矛盾,解决不了。所以,把表相的镜子打碎再重组的“分析立体主义”,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弄了一阵子之后,毕加索和勃拉克两个人也觉得实在是没搞头。勃拉克就说:“艺术走向空、虚无的状态,对我来说,完美就是一种不存在,是语言文字都失去价值的境地。”开始玩虚的,玩玄学了。

多年后勃拉克也承认,当年和毕加索一起搞分析立体主义的时候,两个人聊了很多话题。而这些话题,都是两个人永远不会再提起的。

那么,分析立体主义穷途末路之后,怎么办呢?好,我是顾衡,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期见!

 划重点

 
1 电子和相对论的发现对原有空间概念的巨大冲击,使得毕加索试图通过绘画研究事物内在的本质,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就叫分析立体主义。 2 分析立体主义,好比把一块镜子打碎,然后再把这些碎片重新组合起来,用这些错位、翘起来甚至翻转过来的碎片来构建多维空间。 3 揭示本质和保留表象到底应该走到哪一步,这是分析立体主义没有解决的根本矛盾。
posted @ 2021-07-05 08:43  freedragon  阅读(22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