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er's Sky

天空,蓝色的天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眼睛看得到的东西

导航

几本值得一读的杂书

Posted on 2004-07-08 11:58  Flier Lu  阅读(3752)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
http://www.blogcn.com/user8/flier_lu/index.html?id=2399723&run=.06FE977

最近工作比较忙,闲暇时间要先保障学习、读书和游戏,呵呵,没太多时间做 BLog 的“功课”,就推荐几本正在读或准备读的杂书滥竽充数吧 :P
    
  
    
    吴思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是介于历史和杂文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因其观点过于直白,时时说史却处处讽近,前段时间大大风光了一把。加上前段风行的《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使得人们的关注焦点暂时从那些所谓歌星影星身上,回到真正需要社会关注的那些弱势群体身上。不过《潜规则》也因此一读被禁,动手晚了几天的就只能通过借阅、网上留传的电子版和街头的盗版来一睹风采了。
    最近吴思将其两本著作旧瓶装新水,重新整理出版了《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一书。虽不知是否被部分阉割了,但还是决定定一本回来看看,应该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以下为引用:

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潜规则 隐身份 明枪暗箭 人间对局 跃然纸上 

一束强光探照千年国史

    本书将《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与《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两部经典力作的正编共二十五篇文章打散,重新辑为七编,并加入了正编之外的五篇文章,前后融会贯通,合集而成。较前两部著作逻辑关系更加合理清晰,见解更为深刻精到,更便于阅读、收藏、研究。  
    
  吴思的文字耐读而且很好读……只是那些力透纸背的思想常常令寒噤,难以下咽,堵在心上。-《新周刊》
  吴思属于大陆上为数不多,但是汇合起来却能构成高原厚土般文化底蕴的人。-台湾《中国时报》
  吴思的著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创造了大量有“本土特色”的新概念,如潜规则,合法伤害权,血酬……这些早已存在于我们心里的东西,一经命名,立刻就凸现出来,变得可以研究,也容易研究了。-《博览群书》
   对事实的重新发现……正视了我们视而不见的事实,这事实的重现让我们震惊。-《厦门晚报》 

    


  
    
    自从读了《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一书后,我无可救要的成了这位传奇女性的fans。适逢林徽因女士一百周内诞辰,几本有关她的书籍陆续得以出版。

    《记忆中的林徽因》是一本文集,收录了与她相关的一些人物追忆她的文章,读后感觉还行。

以下为引用:

记忆中的林徽因

    因为有人误读她,有人读不懂她,所以才有了这本《记忆中的林徽因》。这本书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林徽因前面贯以“绝代佳人”、“一代才女”等词汇,而是更注重林徽因作为建筑大师的特质,还原她作为学者与人妻的真实一面。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年来林徽因亲友、学生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摘取那些刻在他们心上的记忆,汇编成册。

    今年是林徽因(1904.6-1955.4)的百岁诞辰,4月1日,也是她离世49周年。生存于上个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在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除了张爱玲,恐怕就是她。张爱玲凭文字立身,以身世个性传奇。但对林徽因来说,文字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身世氛围更多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此种风尚的温婉不堪历史激烈演进的冲击渐行渐远,所以,给怀旧的人以无穷的感伤与联想。

林徽因,这位49年前就已去世的女子,凭什么依然这样深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网上的表白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三点:1.她的美貌与气质;2.她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3.她多方面的才华。若仅以此论,她同时代的好几位美女作家都符合这些要求。但人们独独钟情于她,恐怕是一种综合了各种因素的原因,其中既有世俗的情感投射——温饱之后精神上追求社会认同而对出身与受教育程度的势利苛求;还有对竞争社会中理想女性失落的叹息——女性既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与个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德及本质的温婉美好,在今天已经越来越难。
林徽因恰恰契合了人们的这种理想需求。... 


    
    《林徽因讲建筑》一书则是她过于建筑论文的合集,呵呵,没敢买。因为两年前买过粱思成与林徽因合著的中英文对照版《中国建筑史》,但几次试图看都没有坚持下来。:P 

以下为引用:

林徽因讲建筑

    封面是湛蓝色的,书中的内容都是关于林徽因的建筑理念与实践的总结文字,没有半点林徽因传奇一生的介绍,一点也不香艳,但倍觉清雅。
 
内容简介
 
    封面的色很是衬林徽因的高贵,书中如斯编排是对林徽因的尊重、也是对建筑艺术的尊重。这种出书理念,在现在的书籍出品人中已非常少见。也许是因为那份爱护文物建筑之心,书中论及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并对北京的文物建筑着以浓重的笔墨。林徽因对中国建筑传统韵味的理解之深透,怕是无几人能及。喜欢林徽因的人,相信也会喜欢这本书。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必是那个时代才情奇女子们的共有心性与品性。 


    另一本不相干的《城记》则是强烈推荐。此书详细介绍了北京城历史上的沧桑变化,以及在其背后粱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师的多劫人生,堪称一本城的传记。

以下为引用:

城记(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传奇)

    新华社记者王军十年著就此书。《城记》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还有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承启;历史见证者的陈述使逝去的记忆复活,尘封已久的文献、三百余帧图片让岁月不再是传说;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建筑师多劫的人生,演绎着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这一切的缘起,只是因为北京,这个“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拥有一段抹不去的传奇。 
 
内容简介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光荣与梦想》是个大部头,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买一本回来安排时间看看,因为实在无法忍受各种媒体上的溢美之辞,呵呵。能引起如此广泛关注的书,一定是有一些原因的 :P
    
以下为引用: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上下册,威廉.曼切斯特作品)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卷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网上,这套《光荣与梦想》的旧书曾经被炒数百元一套,成为传媒人的必读书。 25年后,一代人终于等到了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中文版的再版。在《光荣与梦想》英文版出版31周年之际,我们将再次重温威廉·曼彻斯特在给我们青春期所制造的历史幻觉。


内容简介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作者对1932~1972年四十年间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给予了场景宏大又细致入微的描述。
20世纪70年代初,《光荣与梦想》初版,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美国各大报章赞誉纷纷。1979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本,在中国广大读者群,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也极大地影响了一大批国内记者的写作手法。这些影响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对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给予了介绍,书中对美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在我们重新出版这部书,乃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它了解美国这一段历史,进而更深入地认识当代美国社会。 



    《1688年的全球史》则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横行比较的历史书籍,介绍了1688年左右世界各个角落里人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而且文笔优美,可读性极强,强烈推荐。

以下为引用:

1688年的全球史

    1688年是一个非凡的年代这一天,彼得大帝建立了他的行将改变俄国乃至称霸欧洲的政权,路易十四在他辉煌的凡尔赛宫展示着法国的国力,康熙大帝在紫禁城统治着大清帝国。这一年,发生了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倾覆了。这一年,已经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牛顿继续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努力,洛克完成了《人类理解论》,决定了此后几百年西方的思想走向,莱布尼茨周游列国,寻访明君,想为天下人谋福利。1688年,令人难忘的还有松尾芭蕉的俳句,石涛的画作,胡安娜的爱情咏叹调……
 
内容简介
 
    备受史景迁等多位史学家称颂的作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作序推荐。威尔斯教授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无疑是新鲜和纯净的,它暗示着一种自然的天真,让关爱历史艺术的学子们着迷。在这部激荡人心的著作里,作者对1688年的世界做了一个“横向”的比较,向我们了来自四海的回声,他给我们展示了那一年发生在中国,日本,俄国,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故事。一本令人屏息阅读的书,威尔斯的《1688年的全球史》迸发着想像力,展现了丰富学养,充满令人惊叹的偶然和巧合,以及睿智洞见的闪烁光芒。历史学家威尔斯融合了文化人类学和史学,透过单一年度的棱镜,映现出站在“现代”门槛的世界图像。 



    王则柯的《新编搏弈论平话》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几年前我曾买过岭南系列的一本小册子《博弈论平话》,感觉非常有意思。加上近几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多少少有一些这方面背景,了解一下这些热门的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为引用:

新编搏弈论平话(王则柯著)

    经济学正经历着一场博弈论革命,人们表现出了解博弈论的热情。这是因为现代经济活动早已超出传统经济学讨论的模式。 经济学正经历着一场博弈论革命,人们表现出了解博弈论的热情。这是因为现代经济活动早已超出传统经济学讨论的模式。 

内容简介
 
前言:
    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学习博弈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目前在我国,许多最好的大学,也只在经济学研究生中开设博弈论课程。我们正着手编写一本供经济类大学本科学生使用的博弈论教程,大概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工。这么说来,博弈论对于广大读者似乎只好敬而远之了,其实不然。系统地讲授博弈论固然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比较浅显的例子和故事普及博弈论的一些知识和方法,阐发博弈论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应该是大有作为的。博弈论的认真必须有人去做,博弈论的启蒙和普及也很有意义。常常听说人们抱怨国人素质不高。与其抱怨,不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田忌赛马等历史故事说明,我们的人民产不欠缺博弈论方面的天分。
    本着这个宗旨,本书从价格大战、银行挤兑,搭便车行为、诺曼底登陆、破釜沉舟、所罗门王断案和慕尼黑谈判等入手,介绍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纳什均衡、帕累托优势、风险优势、路径依赖、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威胁的可信性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劣势策略消去法、相对优势策略画线法、确定混合策略等博弈论基本方法,帮助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了解博弈论的若干初步知识。 



    最后强烈推荐一本《达·芬奇密码》,将优秀小说的诸多因素,神秘、解密、宗教、爱情、凶杀等等不同因素有机融合到一体,环环相扣又不落俗套,堪称今年看过的最好的悬疑小说。

以下为引用:

达·芬奇密码(雄居2003年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

    2003年世界头号畅销书!侦探小说家丹·布朗的新作,今年3月上市一周后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很快雄居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甚至把更有名气的约翰·格里逊挤下了冠军宝座。俨然是美国书市今年立春以来最受瞩目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成功,也反映了英语文学中近几年兴起的“类型化”推理侦探小说的写作风潮。 
 
内容简介
 
    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地用自己的身体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 兰登猛然领悟到,馆长其实是峋山隐修会的成员——这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西方历史上诸多伟人,如:牛顿、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以及达·芬奇!兰登怀疑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一个既能给人启迪又异常危险的秘密。 兰登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足迹遍及巴黎、伦敦,不断遭人追杀。除非他们能够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否则,峋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里面隐藏的那个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全文连载 - 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