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工程师

真正优秀的工程师长什么样:专业的职业素养
说优秀,就意味着有好的和差的。大家不自然的想到自己年终考评等等一幕幕让自己难忘的场景。最终大家争议的,就是什么样的机制才是一个公平公正的。
过去的一年多,或多或少接触一些考评相关事务。也被迫思考了很多问题。
最后的结论是:没有100%公平公正。个人觉得能得到80% 的人拥护就是完美的。遵循经典的帕累托20%-80%定律。
以前总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习惯了种种结果不符合预期的现象,真的到了有一天你拿着刀,开始给别人分蛋糕,其实这种感觉也是蛮特别的。起码我是彷徨了很多天。

到底要不要把人分成369等?
假如一份蛋糕,有10个人。 正面的看,似乎主动把人分成369等带有蔑视性,不讲人权啥的。可是反面来看,
情况A:1个人独占,9个人为0。
情况B:10个人平分
情况C:有人多有人少,多的顶多接近整个,少的接近0
假如蛋糕足够小,我想不管哪种情况可能都不会太有问题,顶多A的情况会有些人不满。但某种规则下大家也就抱怨一下了之。
假如蛋糕足够大,那A的情况首先会激起公愤,进而到B的情况,貌似平静的水面下,无限的暗流涌动。甚至比A的影响更加持久。
最后,似乎不管蛋糕大还是小,第三种情况最为普遍。 总体满意度较高,而此时的焦点就在于这个差异化结果是否匹配差异化的显示。两个锯齿要真的拼合在一起,真的是艺术啊。
那么我们首先的结论是:人确实需要分为369等。这也是尊重客观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有差异的,优秀的人的确应该有他优秀的地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谈谈我对考核体系的理解。
优秀这个KPI是面向人而言的,人是那么的特殊,作为内部市场上的商品相对于普通商品,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周围不存在一样的两个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对优秀定义和计量标准。
回到考评这个话题,或者说换到内部市场的考评体系这个角度,往往面对一个不管你认为是否合理的面向群体的考核体系。

我自己觉得总体可以分为三类:面向结果, 面向过程 和二者结合 (感觉就是说了一句废话 )
总体感觉是:面向结果 是management的天性,面向过程是leadership的重点。
从人的角度,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 manager 和 team leader 定义的微妙区别。
你对manager 往往更敬畏,因为他可能往往只从结果看待你,请不要怪他,这种职位必须的check很多节点性的东西。他也想找时间给你交流,可就算有了时间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
你对leader 往往更亲近,就算事没做对,他也会帮你,理解你。(当然只晓得push 讨好manager的leader 就不是那种味道了)人是社会的人,再理性的人,在感性的温暖面前都是会做出有倾向性的选择。更何况无线基带工程师,这种被贴了无数类似 呆板,没情趣,宅,最佳伴侣是电脑。。。标签。最渴望的其实除了到手的米之外,就是有个体贴的人。有共同语言的人。

前面说了,考核对象是人,考核体系也是人制定的,那么必然跟制定考核体系的人本身有极大的关系。
如果是Manager 主导制定的,那就可想而知了。会把很多客户,财务,上面的大指标,直接分解映射过来。对我们而言是那么的冰冷。
好处在于简单,客观,统一,集中。坏处最主要我觉得是实际操作性真的不是一般差,尤其是项目变化快的情况下,起先订的标准和最后的结局完全两码事。
如果是Leader 主导制定的,也容易想象。会更贴切个人实际表现,能力成长等让你觉得比较柔。让你觉得还是有不少地方可以拿出来量一量的。
好处在于实际操作性强,相对比较人性化,有说服力。坏处:其实蛮多的,最主要是民主,共同的价值意识要明确。还有就是容易和结果脱离,忘了这是在公司而不是学校。
又回到了第三种情况,没错矛盾永远是调和到最后找个折中。这里似乎就是民主与集中的折中
忍不住又想跑题:折中,这个词是个工程师估计都是每天围着它转。
考核里面体现面向结果,我认为是很必要的,是保证项目的可靠执行,毕竟是生计之本。这里是公司,不是学校。面向过程更是重要,伤了人的心,又怎么会好好继续做下去呢? 二者比重看各自执行者了

说完考评,这个鸡肋一样的东西,显然这其实不是大多数人真正在意的,因为里面充满了那么多“被规则”。时间长了,大家也就心知肚明了。之所以把考评列出来是因为想和它划清界限。我想追求的真正优秀的工程师绝不是冲着年终考评优秀而去的。尽管那里提供了对优秀的定义,然而多数也不是我所认可的。
可是如果非要我来下个定义,似乎也太高估我了。
我曾经组内举行过两次内部论坛,话题分别是:核心人物长什么样?怎么样才能成为核心人物?其实和这里的优秀概念差不多吧。不管是哪个话题都有N多的见解,起码的共识是是需要时间。

首先我们看看基本的工程师识别。以前也参加过一个培训,有个不起眼的坐标,让我一直受益匪浅。
所有的工程师大概可以分两个维度来分类: 能力(X轴) 和 激情 (Y轴)。 90° 45 ° 0°
刚入职的小弟小妹,一看就晓得,激情高昂,冲劲十足。需要大量的引导和帮助,甚至是手把手的把模板提供。任何一点点的成就都能让其产生这辈子都忘不了的激动。 (90°)
干了N年的老油条,任凭你整什么花哨的活动,在他眼里似乎都不敌让他清静一会,看看帖,喝杯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目标而已,不想你多插手。(0°)
介乎两者之间的,其实也是大多数存量工程师的归类。有过不少实际的社会经历,也吃过不少亏,收获过不少引以为豪的小成就,动不动心里计划着自己的宏图远志,注视着每个可能的机会,生怕别人埋没了他,动不动为个技术问题挣个脸红脖子粗。正所谓半坛,当然这也是工程师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需要大量思考,借鉴,总结,少走弯路的时段。(45°)

一个时间久点的团队应该是 3类人都有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也是结构比较优化的团队。因为每个人都能找到他心目中优秀的偶像。
90°的人自然不用说,从45°0°的人身上,看到的更多是技术的积累,让其佩服五体投地。他们有目标,有理想,有体力。
45°的人从90°人身上看到他们小白的一面,产生了自我优越感,看到他们的激情不过是自己当年的写照。同时又对0°的人有所畏惧和不甘屈尊其下。他们有磨练,有思考,有目标。
0°的人我觉得最羡慕90的人,他们有朝气,有时间。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们说不定会选择另一个行当。
假设3个极端的群体:让我猜的话,是不是这样?
全是0°的团体,将是个非常郁闷的团体,没有生气。除了干活能碰在一起,其他时间都在耍各自的。各自有成熟的一套体系,思考做事,都很难接受别人的方式。但不管怎样,他们比较的可能只是那种更优化而已。目标一般都是可以完成的,且胸有成竹。他们每天期望的,可能就是什么时候组里能来个90后小妹。这比年终涨工资还能激发热情。
全是45°的团队,必然是个问题无数,一路跌宕起伏的团队。没有谁对哪个是服气的,充满了辩论,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是对的,或者证明对方就是错的,至于是不是最优的,也只是拍胸脯比嗓门了。表面一个团体,实际上无数个非同步进程在并行。比的就是看谁最后证明是对的,让对方服气是似乎成了他们的目的。至于走了多少弯路,相比只有他们各自心里明白。但总体来说,一个成功的结果,往往伴随着比较大的代价。其中多数是内耗。
全是90°的团队。悲催了。说句不好听的,还以为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呢。一堆堆花哨而不切实际的方案计划,就是看不见有效地行动。好不容易有了个貌似不错的计划,随便一个漏洞就差不多要掀翻重来。
所以3者都有的团队应该是最好的团队。有朝气,有争论,有镇得住场子的。
之前一直强调资本(能力),通过 90°45°0°,我们渐渐认识到 我们除了是追逐资本的“经济人”,更希望有另一种无形的东西,那种不是资本可以替代的。我们IT工程师也是人,更想做“社会人”。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

90°出发: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热情饱满的学习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比较容易打交道,人人都愿意靠近与之交流的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自己我激励,主动上进的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充满想象,富有活力的人

45°出发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有好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实践新的尝试,发现新的方法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勇于暴露问题,指出风险的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积极贡献自己能力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勇于承担责任的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乐于享受自己成就的人

0° 出发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能够专注于其所承担的任务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时刻记得对不确定因素的考虑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能够关注到客户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具有相对牢固的能力储备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有良好工作习惯,带动别人高效工作的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拥有良好自我文档能力的
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是乐意提供帮助给别人的

太多太多,估计每个看到这里的人都有不尽的修饰词想添加进来。
我想这种人似乎只能存在于各自的心中,一个完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能证明的估计不是你离优秀越来越近,反而开始承认自己离优秀越来越远。
显然不能拿这种标准来要求我们每个人,但至少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优秀工程师所具有的 专业的职业素养。我们的目标。我们这些选择了这个行当的人的目标。
具有这中专业职业素养的工程师是难能可贵的。
他可以随便游走于任何个岗位。
他可以随便游走于任何一家IT公司。
他似乎就是一个传说。。。。
最后补一句 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中国缺的是人才,不是人。
IT 公司缺的不是工程师,是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优秀工程师。

优秀的工程师--个人资本积累的机会在哪:能力缺口
P2P 和 两个维度 给工程师分类以及前面的经济角度模型是我想得最多的。
后面的话题估计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基本上是基于以上的很多观点来指导自己。
这个资本积累的机会问题,也是我自己用来说服我自己的。
知识无止境,学的越多,自己的缺陷暴露越多。离优秀的距离也越远。
对于要以具有专业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人来说,这辈子估计是要被套牢了。
不必苛求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了,要适当高调,知足常乐。也是偷懒的好借口。路漫漫,坚持自己的目标,适当提醒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从而抑制自己的骄傲自满。
总得来说任何时候,都是能力增长的好机会。只是要看清楚可能要填补的是大棋盘上不同的小格子。不见得非要连续起来才算积累。时间久了,就自然会量变到质变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浪费当前的时间。蹉跎岁月对不起的是自己。

优秀的工程师--资本积累的源泉:思考
思考这个是人人都挂在嘴上的。
学习的态度出发,我想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不怕犯错误。
自己不思考,永远从别人那学,时间长了,特别没有成就感。

以前经常问自己如何建立信心。 有这么四个步骤其实蛮有效的。
充分准备:其实大多数事务,任何人谁都是从0开始,知识就是在准备中收集的最多
勤加练习:提高知识转化效率,提高技巧
敢于冒险: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不要总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就像高考一样,我们准备了10年。差不都了就该冒冒险,整一把再说。这个跟scrum比较类似。谁都不知道结果,当然只有整一伙才晓得。
收集反馈:特别注意负面反馈的收集,现在这个是社会,勇于给你负面反馈的人似乎才是真的关注了你的。你应该感激他。更值得珍惜。
以上的每一步都是要自己更加在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我想信心一定会建立的很快的。

优秀的工程师--技巧扩展的捷径:总结
总结绝对是个好习惯。
最近总是一下雨就淹,下完雨就旱。其实跟我们自己的总结习惯有没有是很类似的。
经历过了就过了,没有任何反应。下次在发生的时候多半还是那个可以预期的结果,一团糟。
这个和你从来没经历过有什么区别?以前听过一个人说过:人生最大的财富其实就是经历丰富。钱这东西多了可以过好点,少了就将就过差点。可时间过去了,对人生的回忆如果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就是美好的。这估计也是人为什么对机器式的重复性工作最厌烦的本质。

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是一个人能不能快速成长的捷径。
经历过多次应该有不同的总结重点,否则也是在浪费时间,浪费机会。
一次经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总结。发散思考,得到不懂的认知。哪怕其中有错误的一面。因为我们没时间通过多个类似经历来满足统计性结果。
有过几次跟不同HR 沟通的机会,她们都觉得我才工作了几年,似乎经历却是比别人复杂。
我承认其实经历差不多,只是我这人确实 有点吃饱了撑的----想多了。但是我觉得值,6年过去了。有憾无悔。
总结多了,要善于记录。记录的目的其实就像磁盘碎片整理,或者是outlook 邮箱整理,把旧的,不常用的,固化的东西打个压缩包。
这样做的目的我认为是为了忘记主要内容。留在脑子里的 仅仅是个索引。
这正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人每天就睡8小时,每天脑子里能装得下的东西其实是有限的。记的旧东西越多,自然新东西就越少。经常给自己你脑子打扫打扫卫生,做作整理。就可以更高效的运转。

优秀的工程师--提高资本的收益率:LEAN
LEAN 丰田汽车的伟大理念。 我想肯定很多人都了解,我也是偶尔参加个培训听到这个词。无数的专业研究和实践这个LEAN。
只不过我想问它的核心思想是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减少可有可无的时间浪费。
这个应该跟我之前提到,工程师其实不怎么创造价值,我们追求的往往是不断提高效率有一定相似度。

posted @ 2020-08-26 00:46  flanker_X  阅读(41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