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冲刺——Alpha冲刺总结、事后诸葛亮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1春软件工程实践 W班 (福州大学) |
---|---|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 作业要求 |
团队名称 | 发际线与我作队 |
这个作业的目标 | Beta 冲刺 |
作业正文 | 作业正文 |
其他参考文献 | 《构建之法》 |
设想和目标
-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用户电动车停车难、找不到车位、常常遇到不文明停车现象的问题。在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进行了清晰的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描述、定义。 -
我们达到目标了么?
:小程序端与网页端的功能都基本完成,部分数据接口方面的问题留到beta冲刺阶段解决,alpha冲刺阶段已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 -
和上一个阶段相比,团队软件工程的质量提高了么? 在什么地方有提高,具体提高了多少,如何衡量的?
:和上一个阶段相比,团队软件工程的质量提高了,任务分模块安排与任务细分、缩小粒度以及日常的项目管理能力提高了。如何衡量:对比极限编程阶段(github编程实战)。 -
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需要待进行过用户使用调查报告后得出结论。
计划
-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是,因为alpha冲刺的作业发布与验收ddl时间跨度较长,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 -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基本完成,Alpha冲刺总结随笔。未完成的是因为技术方面以及需要获取产品上线后得到的真实用户数据的限制。 -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整体按计划稳步进行,暂时没有遇到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小程序上线需要经历审核时间,但还好速度较快,因为没有提前点进去看过所以没有估计到。 -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在计划中有留下2~3天的缓冲区。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够考虑到部分组员部分天无法分配出时间一起参与冲刺的情况。 -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最后的ddl前也要预留固定的弹性时间,要及时做出可上线的版本,提前验收日期几天进行提交审核,这样就不会慌忙。
变更管理
-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是的,遇到需要变更的情况会进行线上及时的沟通、商议,或者大家都坐在一起开发时都会及时明了。最后会代码、文档方面都会统一变更,保证一致性。 -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列出软件产品所有的需求功能并进行优先级判断,除了参考需求规格说明书以及时间资源外、还会在实际开发中根据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抉择。 -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有,参考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验收标准。并进行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 -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 能,因为冲刺阶段有预留足够的弹性时间。 -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能,组员的技术能力方面没有问题,遇到意外的困难问题也会互相帮助完成。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进行开发时间方面的风险评估与预防、解决计划,科学预留足够的时间资源。
设计/实现
-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设计工作在项目系统设计与数据库设计阶段由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时间和人员分配方面(设计负责的部分与后续开发阶段角色相对应)没有问题。 -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有,例如接口文档、少部分接口如何使用不够清晰明确,设计者与实现者或者后端某接口编写人员与前端相关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沟通解决。 -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系统、数据库设计阶段有用到UML,冲刺阶段测试有用到单元测试工具,具体参考测试博客。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在进行前后端连调的时候还是遇到了挺多问题,比如说缺少数据类型,数据项冗余,还有数据格式上有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在定接口文档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情况。以后在这一部分考虑的要更周到一点。需要更新 UML 文档。 -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地图导航、数据图表功能产生的bug较多,因为运用了较新的前端框架、组件等进行小程序的开发会碰到许多难以检索到现成解决方案的奇怪问题。发布之后发现的重要bug比如照片无法上传、获取不到用户id等,这些都和微信官方的用户隐私政策有关,需要手动去填写合法接口地址、采用最新的规范等。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因为没有提前去了解最新的微信小程序开发发布的注意事项、规范等,要进行上线了才匆匆去看的。 -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代码复审由前端后端组长进行,并编写部分示范代码作为参考,组员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如添加注释的规范等)。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做设计的时候就要提前了解所用的技术可以对需求规格实现到哪个地步,以及它的相关资料足够与否,是否能在开发阶段给到充分的帮助。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改进就是要选用成熟稳定的技术(前端框架、图表组件等)。
测试/发布
-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是,具体参考Alpha冲刺测试随笔中的文档。 -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否。 -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
前端
- 小程序前端功能测试:微信开发者工具虚拟机
- 小程序前端性能测试:华为mate20
- 小程序前端兼容性测试:微信开发者工具虚拟机
- 网络测试:真机
-
后端
- 后端 API 测试:Postman
- 后端框架单元测试:spring-boot-starter-test
- 后端性能测试:JProfiler
- 后端python部分测试:unittest
-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Performance)的?压力测试(Stress Test)呢? 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因为线上用户量不大、软件实际运行暂时没有遇到问题。 -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发布的过程中遇到了小程序上线后的用户隐私获取、交互、规范处理问题;还有真机调试中不会出现的、但线上版本会出现的bug。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部分重复的手动调试、测试较为麻烦,会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十分重要。应当提前找到一个比较合适、能正常使用的前端自动化测试工具。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基本100%按照各自的发展意愿或已学习的擅长的技术来确定角色(前端、后端、算法以及写文档等),确实人尽其才。 -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碰到比较难解决的bug或纠结的选择取舍,小组成员都会互相讨论、帮助解决,代码能力较强的同学也会帮助能力较弱的同学。 -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针对问题(一般是双方需要交接的地方有冲突)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这样直接面对面沟通效率较高,需要的话还会生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文档,。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进行小组开会一起协商解决。
总结:
1.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可重复级。
2.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虽然经历过换组,但经过再次磨合,团队目前已处于规范阶段。
3.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各个组员对于各自的工作定位更为明确,专业性更强。
4.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用户体验,例如ui的流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