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这个故事和梁家辉的《情人》在情节上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比如女主角出身卑微,遇上那个爱他的男人的时候,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女,对爱情的理解和诠释并不是很全面。朦朦胧胧地只是觉得有个大龄的男子对她很好,很开心很幸福,甚至分不清这种感情到底是不是爱情。就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那个小女孩,她父母离异,父亲贩毒,继母对她又十分刻薄,当她的全家人都死于一场毒枭与警察局之间的争斗中,仅她一人幸免于难的时候,她遇到了那个职业杀手。她在这个杀手身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父亲的关怀,或许她对这个杀手还有一丝的爱意,但是这种爱意和成人之间的爱是有区别的,但是做为一个孩子,她是分不清楚的。所有在旅店老板询问他和那个男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时,她说了一句令人错愕的话:he is my lover。 剧情中还有一幕是小女孩对杀手说:"Ifeel love",杀手问:"where?",女孩回答"stomach"。杀手回答“我很高兴你的胃病好了”。从这里我们能够感觉到,小女孩从小就缺少家里人的关爱,当一个能给她做一口热饭吃的男人出现的时候,她便觉得这是爱。一种单纯的爱。 《山楂树之恋》和《情人》在剧情上另一个相似的地方都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女主角遇上了一个家境富足而又对她爱得死心塌地的男主角。这也是琼瑶阿姨的狗血套路,但这部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的真实性,以及作者白描一样的笔法。从电影来讲,里面的很多生活情境都是我们这些80后曾经见识过,或者听我们的父母们讲过的。《山楂树》的爱情之所以比《情人》更纯粹,更能打动人,不具有任何的“钱色交易”。是因为它是诞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爱情,不是“资产阶级”的爱情。完全是不同的历史生态塑造了两端风格迥异的爱情。读者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爱情放在今天,那么它会不会演变成一个:清纯女学生和某个煤老板之间的援助社交?(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交往”随着社会总体价值观的恶性演变而有可能变得不“纯粹”而已)老三爱静秋,所以他愿意给静秋一个完整的幸福,即便是在他已经知道自己已然不久于人世,他仍然以极大的克制力为静秋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幸福的明天。一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你活着,我就活着”让多少的观众和读者潸然泪下?老三的正直、善良、无私、以及作为男人的责任心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看了电影,也看了百度,豆瓣上对原著的一些评论。好像原著描写得更加压抑:静秋在老三入殓之前,见他最后一面的时候还是很压抑,生怕别人知道她们俩的关系,没有哭出来。。。。贴吧里很多看完原著的读者骂静秋,骂她爱得不够深。我觉得应该感谢作者,真实地还原了30年之前的自己。我也承认她爱的不够深,毕竟她那时年纪尚轻;而且在那样的一个环境特定的环境中,一个家庭背景如此微妙的女孩,处处谨小慎微也是符合她本人的实在个性。
再次感谢作者如此勇敢地还原了三十年前的自己,将自己的各种心里活动还原的如此真实。我也觉得静秋爱老三不如老三爱静秋那么深。但是这不是读者苛责作者的理由。人没有完全完美的,何况静秋相比老三,顾虑会更多。她作为姐姐和长女是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的。无论怎样,这部作品,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男人--老三。鉴证了一份压抑而又纯粹的爱情。
其实,不管是什么年代,什么地点,不完美的真爱都有发生过,兴许就是那么悄然地发生在你身边的朋友身上,只是男女主角之间没有经历什么生离死别,而是悄然分开,开始了自己各自的生活而已。就像读者不应该“刻求”静秋应该怀上老三的孩子一样,我们不能刻薄地要求每一份未能修成正果的爱情都有一个生离死别,殉情之类的结局。生活是现实的,生活还要继续,偏激的爱情观就好比我们古人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怪癖,而或是好比变态的“泰国人妖”文化。 今天的读者不应该以己之欲去指责作者什么,这对两个当事人(老三和静秋)都是一种残忍。对生活本身的宽容和尊重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豁达。就好比老三之所以没有对静秋做什么,是因为他知道他做了什么之后,会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静秋的一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子所不欲,何故施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