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盘产品分析(零):时代向前走了一步

本文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ffb/archive/2013/05/02/3055709.html
 

各种网盘产品的出现,从某个角度上极大的改变了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回忆一下我所经历过的存储的发展,感觉很有意思。

 
内存时代:
最早接触的学习机和Apple][,默认都没有永久存储的方法,曾经试验使用录音机磁带保存数据,但是因为线的缘故,从来没有成功过。那时我的解决方法是把程序全部抄写在本子上,下次需要的时候重新输入。后来学习机送给我弟弟了,我就把抄了程序的本子也一起送了,并且告诉他想玩我写的游戏只要如此如此抄写然后运行就行了,不放心,又让他当着我的面整个抄写了一遍运行成功了才放心的离开。
 
磁盘时代: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论坛、没有书籍,甚至连《电脑爱好者》杂志都还没有的时代里,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我后来通过父母单位的渠道搞到了一台旧的5.25英寸磁盘驱动器和一盒单面低密度的二手磁盘。从此我再也不需要重新输入程序代码,学习开始有了积累。
后来的486时代里,又出现了科幻般外形的3.5寸磁盘,那时候带着一张3寸磁盘出去,就和6岁时拿着一把玩具枪出去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一样的。
磁盘的永久存储能力其实是半永久存储,因为磁盘的质量都太差了,自发损坏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内存时代和磁盘时代可以说是在不可思议的激情支持下的青春燃烧的岁月。
 
硬盘时代:
从有了PC机器,就有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法,就是硬盘。我用的第一块硬盘是1.2GB的海量大硬盘,当时的杂志上是这么写的,一般的家庭,使用512MB的硬盘已经完全足够,对于有多媒体制作需要的情况,则可以购买824MB(我记得是这个数字,并不是512+256)的大容量硬盘。
对于现在看来这么小的硬盘,我后来还分了两个区,一个装Win95,一个装RedHat Linux 4.2。
这个时代里,还有一种大容量存储方法,就是640Mb的光盘,但是由于刻录机这种东西从来都没普及过,所以光盘基本不会用于存储而只是单向输出数据用。
 
移动硬盘时代:
硬盘的问题在于交换数据非常不方便,得益于USB这种神奇技术的发展,移动硬盘终于出现了。
先说下为什么说USB技术很神奇,因为在USB之前,设备内部和设备间的连接线基本是不能热插拔的,热插拔后不但不能用,反而有可能烧毁设备,那时候感觉电脑真的跟科幻电影里一样,拔了线就会爆炸。所以当线不能热插拔成为思维定势的时候,忽然有人告诉你新出现了USB技术可以热插拔,你就会突然感觉到世界真美好啊,怎么什么东西都能自动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感谢我的公司,那么早的年代里给我们每个人都配置了移动硬盘,我们开始疯狂的交换数据,每次回家路上,摸摸口袋里的移动硬盘,硬硬的还在。在那个56K拨号的时代里,使用公司的快速网络下载一些rmvb晚上回家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来源(看电影也是一种学习,关于人生的学习)。
 
这之后,是很长的一个停滞期,很多年里没有什么真正好的能够普及到我的新技术出现。
而且,在这个先进和美好的时代里,还是有很多问题,首先,换公司的时候移动硬盘会收回,而且家里的电脑由于升级换代,硬盘上的数据搞来搞去总会刚好把那些最重要的数据不小心弄丢掉,移动硬盘昂贵,我不愿意承受这个经济负担(想想曾经一千多元只能购买几个GB)。而且数据这个东西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备份不过来,所以最终所有的数据都是以丢掉为宿命的。偶尔刻录过几张CDR的数据盘,放久了也经常出现某个扇区无法读取的问题。有一次在国家图书馆胡乱翻阅一些档案学的书籍的时候,看到档案馆的备份原则是使用当时最流行的存储方法进行备份,当这些存储方法改变的时候,使用新的方法再备份一次。通过不断的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备份来实现多备份和技术兼容性。但是这种成本个人是玩不起的。
 
云存储时代:
就这样平淡了好多年之后,从另一个角度上,“崭新”的云存储技术终于出现了。
配合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摩尔定律以及很多其他相对较小的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终于可以把他们内部过剩的计算资源贡献出来成为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其中最普及的就是云存储技术(因为控制和管理磁盘资源比管理CPU和内存资源要容易的多)。
云计算带来的最大震撼是我第一次什么都不用携带,就可以在家中看到我在公司保存的数据。从实现效果上看,这简直可以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云存储的一大优势是数据的存储更加可靠了。因为很多云存储使用的底层技术都会默认开启三份以上的冗余备份以防止因为某个磁盘损坏导致用户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所以把数据保存在云中比保存在自己的硬盘上更加可靠。
说起磁盘损坏导致数据丢失的事情,我经历过很多次。最早就是我那些可怜的5寸磁盘,他们坏了太多次,我基本要做5个备份才感觉比较靠谱。然后是3寸磁盘时代,存储容量大多了(1.44MB),一张就可以存下我写过的所有程序了。一次几个夜晚的努力之后,我在DOS下实现的RPG地图卷屏效果终于写好了,保存在磁盘上回宿舍后还跑过几次并且做了一个备份,后来这张磁盘毫无道德约束的坏掉了,而备份盘也在混乱的宿舍中不见了踪影,我现在留存下来的源代码还是实现滚屏效果之前的代码,我后来也再没去重写过这个功能,这是最大的一次损失,它丢掉的是心血。
还有一个事情是当年著名的myrice网站磁盘阵列损坏的事故,导致了我个人网站的全部数据丢失,除了html静态页面我本地有备份,其他很多文件是没有备份的(那时候把网站空间当做现在的网盘来使用,但服务端的技术比现在差多了)。
 
可以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上面写的还不是全部),最大的感受就是数据的保存非常不靠谱,不管你怎么做都没有一种可靠的数据保存方法。还好的是,数据的保存方案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被拓展,而云存储技术的出现,毫无疑问为最重要的个人数据增加了一道安全锁。
当你把一份极其重要的文档同时上传到多个网盘系统时,你实际获得了Sum(N)个备份(N是这个网盘系统内部设定的冗余值),这么多备份同时损坏的概率实在是低到可以忽略了,如果你同时还使用国外的网盘系统,那可以说除非地球毁灭,否则你的数据会永久的保存下去。(本文只讨论用于存储的硬件系统,暂时不考虑诸如账号密码丢失、入侵等人为导致的问题)
 
有了云存储之后,我便重新规划了我的存储空间的使用:
本地硬盘:临时文件(下载的数据、目前在用的数据,如源代码、文档等等),保持电脑可以随时格式化不会丢失重要数据的状态。
移动硬盘:大容量数据:电影和照片。其中的少量重要照片冲印出来放入相册并且刻录DVD备份。
国内的网盘:全部碎片级别的个人数据:音乐、文档、源代码、视频、照片、软件安装程序等等
国外的网盘:隐私数据和重要个人数据,其中重要隐私数据加密码zip压缩保存
Ubuntu One:保存纯文本工作笔记(效率比Evernote等云笔记系统高太多)
iCloud:移动设备间同步数据(当然,这个的使用是没法控制的,仅列在此代表这个产品的存在)
 
国内的网盘产品很多,我常用的有新浪微盘、金山快盘、百度云盘、115网盘等;
国外的产品因为有墙的缘故,用的不是特别多,主要有Google Drive、Box、dropBox等,普遍比国内产品优秀。
这里面有非常特殊的一个产品,就是iCloud,这是唯一一个几乎无法控制,也无法上传文件,但是从设计和思想上却让我由衷赞叹和欣赏的一个产品,之后我要专门写一下这个产品。

 

posted on 2013-05-02 23:51  ffb  阅读(1565)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