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第六次和第七次作业
第三次作业
cd命令:切换目录
(1)切换到目录 /usr/
(2)去到目前的上层目录
(3)回到自己的主文件夹
(4)查看目录/usr下所有的文件
(5)进入/tmp目录,创建一个名为a的目录,并查看有多少目录存在
(6)创建目录a1/a2/a3/a4
(7)将上例创建的目录a(/tmp下面)删除
(8)删除目录a1/a2/a3/a4,查看有多少目录存在
(9)将主文件夹下的.bashrc复制到/usr下,命名为bashrc1
(10)在/tmp下新建目录test,再复制这个目录内容到/usr
(11)将上例文件bashrc1移动到目录/usr/test
(12)将上例test目录重命名为test2
(13)将上例复制的bashrc1文件删除
(14)将上例的test2目录删除
(15)查看主文件夹下的.bashrc文件内容
(16)反向查看主文件夹下.bashrc文件内容
(17)翻页查看主文件夹下.bashrc文件内容
(18)查看主文件夹下.bashrc文件内容前20行
(19)查看主文件夹下.bashrc文件内容,后面50行不显示,只显示前面几行
(20)查看主文件夹下.bashrc文件内容最后20行
(21)查看主文件夹下.bashrc文件内容,只列出50行以后的数据
(22)将hello文件所有者改为root帐号,并查看属性
(23)在主文件夹下创建文本文件my.txt,输入文本保存退出。
(24)将my.txt打包成test.tar.gz
(25)解压缩到~/tmp目录
(二)熟悉使用MySQL shell操作
(26)显示库:show databases
(27)进入到库:use 库名;
(28)展示库里表格:show tables;
(29)显示某一个表格属性:desc 表格名;
(30)显示某一个表格内的具体内容:select *form 表格名;
(31)创建一个数据库:create databases sc;
(32)在sc中创建一个表格: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student( );
(33)向表格student中插入具体内容:insert into 表格名(名)values(value);
插入记录包含自己的学号姓名。
(34)显示表的内容。
35.一个操作案例:
1.2.
3.
4.5.
6.
7.
8.9.
10.
第六次作业
1.
2.解压
3.修改文件夹名
4.修改文件夹权限
5. 配置环境变量
6.伪分布式配置文件
7.启动HDFS,启动Hbase
8.进入shell
9.
第七次作业
1.理解HBase表模型及四维坐标:行键、列族、列限定符和时间戳。
1) 表:HBase采用表来组织数据,表由行和列组成,列划分为若干个列族
2) 行:每个HBase表都由若干行组成,每个行由行键(row key)来标识。
3) 列族:一个HBase表被分组成许多“列族”(Column Family)的集合,它是基本的访问控制单元
4) 列限定符:列族里的数据通过列限定符(或列)来定位
5) 单元格:在HBase表中,通过行、列族和列限定符确定一个“单元格”(cell),单元格中存储的数据没有数据类型,总被视为字节数组byte[]
6) 时间戳:每个单元格都保存着同一份数据的多个版本,这些版本采用时间戳进行索引
2.用HBase和MySQL创建以下表:
信息 | 分数 | |||
学号 | 姓名 | 性别 | 大数据 | 网络规划 |
114 | fkh | men | 99 | 99 |
①启动HDFS,启动HBase,进入HBaseShell命令行。
②列出HBase中所有的表信息list。
③创建表create。
④查看表详情desc。
⑤插入数据put。
⑥查看表数据scan。
⑦关闭HBase,关闭HDFS。
打开数据库
创建表
添加数据
查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