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色即是空:观点都是错的,要事实不要观点

因为受感觉驱动,我们看世界就都是戴着有色眼镜。
我们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这个东西对我的生存有利吗?对我求偶有利吗?据此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各种标签。
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这就是“色即是空”。

私密而无法确认的感觉

[感觉]有一个怪异的特性:永远也不可能完全确认,除你之外的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到底有没有感觉。
[感觉]的定义中有一点就说明了,他是私密的,不外显于外的。

幻觉

说到底,我们至少身处两种幻觉中。
一种是关乎“意识自我”的本质,我们以为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比实际情况要强。
另一种幻觉关乎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即我们的能力和品德。
你可以将这两种错觉称作“关于自我的幻觉”

自我轮值

佛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在这一点上交汇:
爱普通的人类生活中并没有掌控局势的唯一的自我,也没有意识的首席执行官,有的似乎是一系列自我,它们轮番上场,掌控着局势。

正念冥想:从旁观者角度体察自己的感觉

正念冥想背后的一种理念————与你的感觉保持“临界距离”,可以使你对某一时刻何为“真的”,你有更强的掌控力————在大脑模块化模型下是完全合理的。

感觉的本质

不要纠结于有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我”存在。只需要关注“无我”教义中有用的部分,特别是你的任何感觉————抽烟的欲望、仇恨的欲望————都并非你的内在固有组成。
你可以观察这些感觉的本来面目:某种模块试图给予力量的东西。

认知决定行为,所以认知对不对很重要

我们如何对待他人,根源在于我们眼见的他们的本质。
因此我们对本质的感知,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像“空”教义中所说的那样是某种意义的幻觉,这一点很重要。

孤立事物不存在,辩证-关系-体系,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具备维持自身持续存在的所有要素;任何事物都不是自给自足的。
因此,形成“空”的理念:一切事物都缺乏自性,都缺少独立存在性。

posted @ 2021-04-24 14:56  哆啦梦乐园  阅读(54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