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linux-gcc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即安装、配置交叉编译工具链。在Ubuntu环境下编译出嵌入式Linux系统所需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然后再上传到目标机上。
交叉编译工具链是为了编译、链接、处理和调试跨平台体系结构的程序代码。对于交叉开发的工具链来说,在文件名称上加了一个前缀,用来区别本地的工具链。例如,arm-linux-表示是对arm的交叉编译工具链,arm-linux-gcc表示是使用gcc的编译器。除了体系结构相关的编译选项以外,其使用方法与Linux主机上的gcc相同,所以Linux编程技术对于嵌入式同样适用。不过,并不是任何一个版本拿来都能用,各种软件包往往存在版本匹配问题。例如,编译内核时需要使用arm-linux-gcc-4.3.3版本的交叉编译工具链,而使用arm-linux-gcc-3.4.1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则会导致编译失败。
gcc和arm-linux-gcc的区别就是gcc是linux下的C语言编译器,编译出来的程序在本地执行,而arm-linux-gcc用来在linux下跨平台的C语言编译器,编译出来的程序在目标机(如ARM平台)上执行,嵌入式开发应使用嵌入式交叉编译工具链。
命名规则
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命名规则为:arch [-vendor] [-os] [-(gnu)eabi]
- arch - 体系架构,如ARM,MIPS
- vendor - 工具链提供商
- os - 目标操作系统
- eabi - 嵌入式应用二进制接口(Embedded 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
根据对操作系统的支持与否,ARM GCC可分为支持和不支持操作系统,如
- arm-none-eabi:这个是没有操作系统的,自然不可能支持那些跟操作系统关系密切的函数,比如fork(2)。他使用的是newlib这个专用于嵌入式系统的C库。
- arm-none-linux-eabi:用于Linux的,使用Glibc
我在以前博客中
两篇博文中都用过这个编译器
在DE1-linux运行博文中,运行一个hello程序;那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创建一个hello程序——编译(已选择gcc编译器)-将编译后的结果hello发到sd卡中,运行即可;
那我们到底是做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首先一个程序完整运行需要预处理-编译-汇编-连接,不懂得可以看看这篇博文:C/C++程序编译过程详解
我们在DS5中首先选择的编译器就是GCC;
也就是说我们编译完成后就相当于用gcc编译好了;
那为什么我们可以直接执行这个程序呢?
因为我们这个编译器就相当于已经包含上述的步骤,也就是是说这个编译器只需一个命令就可生成可执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