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诗与隐逸思想

      【摘 要】杜甫于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在众多亲友的支助下,营建了被后人称为文学圣地的“成都草堂”。在杜甫漂泊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那段生活,相对充满了闲适、安定的色彩,在草堂旖旎、清幽的田居生活中,饱经忧患的诗人暂停下了到处流徙的生活,身心都得到了休憩。寓居成都草堂是杜甫一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诗人洞明、恬退的心境,使他的创作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诗中随处可见诗人的隐逸思想,诗人彻底抛弃了 “奉官守儒”的终极价值追求。其诗思想感情超拨流俗,表达了“潇洒送日月”的隐逸主题,甚为高旷、明丽,诗人主动投身隐居之地,有明显期隐的心态。

  【关键字】杜甫;成都草堂;隐逸思想

  杜甫是世人公认的诗歌“集大成”者,因此获得了“诗圣”的桂冠。后来无数评论者认为杜甫诗歌代表风格为“沉郁顿挫”,这跟诗人伤时感事、敏感多愁的性格分不开,更与诗人一生颠沛流离、落魄潦倒,而又要时时大声疾呼,发出仁者生命的强音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因此,诗人每一个阶段的诗歌创作,都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特征,如前期的“三吏”、“三别”、后期诗情锤炼更为老道的代表篇《秋兴八首》等,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感情特征。而在成都草堂栖居的将近四年的时间,诗人一共创作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水流心不竟”的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恬淡萧散之情让人倍感亲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活脱脱仿佛让人看到一个不问人间事的世外高人,过着遗世独立的隐居生活。草堂诗是诗人屹立于任情不羁、追求生命自由的境界上之心声,由于诗人率性、逍遥、旷达心境,使得草堂诗充满了恬淡的艺术美,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posted @ 2016-12-02 10:15  我的理想之路  阅读(31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