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 AIO(三)—— Linux中的AIO实现

我们调用的Java AIO底层也是要调用OS的AIO实现,而OS主要也就Windows和Linux这两大类,当然还有Solaris和mac这些小众的。

  • 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提供了一个叫做 I/O Completion Ports 的方案,通常简称为 IOCP,操作系统负责管理线程池,其性能非常优异,所以在 Windows 中 JDK 直接采用了 IOCP 的支持。
  • 而在 Linux 中其实也是有AIO 的实现的,但是限制比较多,性能也一般,所以 JDK 采用了自建线程池的方式,也就是说JDK并没有用Linux提供的AIO。但是本文主要想聊的,就是Linux中的AIO实现。

 

Linux AIO主要有三种实现:

  • glibc 的 AIO 本质上是由多线程在用户态下模拟出来的异步IO,但是glibc下的POSIX AIO的bug太多,而且找不到相关资料,所以我们这里不详细讲。(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大多数是11年左右的那几篇文章,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 libeio的实现和glibc很像,也是由多线程在用户态下模拟出来的异步IO,是libev 的作者 Marc Alexander Lehmann大佬写的,一会会提及它
  • Linux 2.6以上的版本实现了内核级别的AIO,内核的AIO只能以 O_DIRECT(直接写入磁盘) 的方式做直接 IO(使用了虚拟文件系统,其他OS不一定能用)

 

glibc 的 AIO

  1. 异步请求被提交到request_queue中;
  2. request_queue实际上是一个表结构,"行"是fd、"列"是具体的请求。也就是说,同一个fd的请求会被组织在一起;
  3. 异步请求有优先级概念,属于同一个fd的请求会按优先级排序,并且最终被按优先级顺序处理;
  4. 随着异步请求的提交,一些异步处理线程被动态创建。这些线程要做的事情就是从request_queue中取出请求,然后处理之;
  5. 为避免异步处理线程之间的竞争,同一个fd所对应的请求只由一个线程来处理;
  6. 异步处理线程同步地处理每一个请求,处理完成后在对应的aiocb中填充结果,然后触发可能的信号通知或回调函数(回调函数是需要创建新线程来调用的);
  7. 异步处理线程在完成某个fd的所有请求后,进入闲置状态;
  8. 异步处理线程在闲置状态时,如果request_queue中有新的fd加入,则重新投入工作,去处理这个新fd的请求(新fd和它上一次处理的fd可以不是同一个);
  9. 异步处理线程处于闲置状态一段时间后(没有新的请求),则会自动退出。等到再有新的请求时,再去动态创建;

更详细的可以自己去看Linux里面的源码是怎么写的

 

libeio 的 AIO

1. 主线程调用eio_init函数,主要是初始化req_queue(请求队列),res_queue(响应队列)以及对应的mutex(互斥锁)和cond(pthread,Linux多线程部分);

2-3. 所有的IO操作其实都是对eio_sumbit的调用,而eio_sumbit的职能是将IO操作封装为request并插入到req_queue;并调用cond_signal向worker线程发出reqwait已经OK的信号;

4. worker线程被创建后执行的函数为etp_proc,etp_proc启动后会一直等待reqwait条件的出现;

5-6. 当reqwait条件变量满足时,etp_proc从req_queue中取得一个待处理的request;并调用eio_execute来同步执行该IO操作;

7-8. eio_execute完成后,将response插入到res_queue队列中;同时调用want_poll来通知主线程request已经处理完毕;

9. 这里worker线程通知主线程的机制是通过向pipe[1]写一个byte数据;

10. 当主线程发现pipe[0]可读时,就调用eio_poll;

11. eio_poll从res_queue里取response,并调用该IO操作在init时设置的callback函数完成后续处理;

12. 在res_queue中没有待处理response时,调用done_poll;

13-14. done_poll从pipe[0]读出一个byte数据,该IO操作完成。

 

Linux libaio 内核级别AIO

 

  1. 首先是调用 io_setup 函数创建一个aio上下文 aio_context_t (对应内核中的kioctx),这个上下文包含等待队列等内容和一个存放 io_event 的 aio_ring_buffer
  2. 调用 io_submit 提交异步请求,每一个请求都会创建一个 iocb 结构用于描述这个请求(对应内核中的kiocb)
  3. 调用 aio_rw_vect_retry 提交请求到虚拟文件系统,这个方法调用了 file->f_op(open)->aio_read 或 file->f_op->aio_write 提交到了虚拟文件系统,提交完后 IO 请求立即返回,而不等待虚拟文件系统完成相应操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内核级别实现的aio不一定兼容其他OS的原因,因为使用了自有的文件系统)
  4. 调用wake_up_process唤醒被阻塞的进程(io_getevents的调用者)
  5. 最后然后调用aio_complete 将处理结果写回到对应的io_event中
  6. io_getevents返回结果

 

内核级AIO与用户线程级别的AIO(glibc和libaio)的比较

  1.  从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出,linux版本的异步IO实际上只是利用了CPU和IO设备可以异步工作的特性(IO请求提交的过程主要还是在调用者线程上同步完成的,请求提交后由于CPU与IO设备可以并行工作,所以调用流程可以返回,调用者可以继续做其他事情)。相比同步IO,并不会占用额外的CPU资源。
  2.  而glibc版本的异步IO则是利用了线程与线程之间可以异步工作的特性,使用了新的线程来完成IO请求,这种做法会额外占用CPU资源(对线程的创建、销毁、调度都存在CPU开销,并且调用者线程和异步处理线程之间还存在线程间通信的开销)。不过,IO请求提交的过程都由异步处理线程来完成了(而linux版本是调用者来完成的请求提交),调用者线程可以更快地响应其他事情。如果CPU资源很富足,这种实现倒也还不错。
  3. 当调用者连续调用异步IO接口,提交多个异步IO请求时。在glibc版本的异步IO中,同一个fd的读写请求由同一个异步处理线程来完成。而异步处理线程又是同步地、一个一个地去处理这些请求。所以,对于底层的IO调度器来说,它一次只能看到一个请求。处理完这个请求,异步处理线程才会提交下一个。
  4. 而内核实现的异步IO,则是直接将所有请求都提交给了IO调度器,IO调度器能看到所有的请求。请求多了,IO调度器使用的类电梯算法就能发挥更大的功效。请求少了,极端情况下(比如系统中的IO请求都集中在同一个fd上,并且不使用预读),IO调度器总是只能看到一个请求,那么电梯算法将退化成先来先服务算法,可能会极大的增加碰头移动的开销。
  5. glibc版本的异步IO支持非direct-io,可以利用内核提供的page cache来提高效率。而linux版本只支持direct-io,cache的工作就只能靠用户程序来实现了。

顺便提一嘴,没有OS提供了本地文件的非阻塞IO(NIO),对于文件的读写,即使以O_NONBLOCK方式来打开一个文件,也会处于"阻塞"状态。因为文件时时刻刻处于可读状态。 

 

 不得不说,一旦把一样技术挖到比较深的地方的话,涉及到的就是各种OS的知识甚至C语言的东西了。而这对于我这种只会表面调包的码畜来说非常的不友好,毕竟我没有学过Linux内核相关的知识,没有Linux编程的基础(我甚至连C语言都不怎么熟悉)。希望以后能找时间补上。

(区区Linux AIO,可难不倒我名侦探野比大雄!)PS:如果有错的话希望大家指正,毕竟之前就写错了,虽然我知道根本没人看我blog。

 


 

参考资料:

linux下的异步IO(AIO)是否已成熟?

淘宝核心系统团队博客 libeio源码分析

linux AIO -- libaio 实现的异步 IO

linux aio

为什么本地文件不允许非阻塞 IO

posted @ 2020-03-07 16:36  肥宅快乐码  阅读(251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