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生成sysupgrade.bin 及分区结构

1. make menuconfig 后编译没有生成openwrt-ar71xx-generic-tl-wr703n-v1-squashfs-sysupgrade.bin ,究其原因是因为image超出了flash定义的大小,实际的flash是8M的,编译703N的时候没有修改配置编译成4M的了 ,修改下面两个文件(trunk 版本)

1. 

vi tools/firmware-utils/src/mktplinkfw.c

.id = "TL-WR703Nv1",
.hw_id = HWID_TL_WR703N_V1,
.hw_rev = 1,
.layout_id = "4Mlzma",//将4Mlza改为8Mlzma保存即可。

 

2.

vi target/linux/ar71xx/image/Makefile

define Device/tl-wr703n-v1
$(Device/tplink-8mlzma)  //将4mIzma 修改为8mIzma
BOARDNAME := TL-WR703N
DEVICE_PROFILE := TLWR703
TPLINK_HWID := 0x07030101
CONSOLE := ttyATH0,115200
endef

 

系统结构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完成了刷机工作,这个时候系统进行了首次启动,并且格式化了它的"可写"分区。那么在设备里分区到底是怎么样进行的呢?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不同的处理器下OpenWRT分区是略微有所区别,不是所有的分区都完全相同的。在路由器的FLASH上,内核中所使用的驱动是MTD设备驱动。

MTD(Memory Technology Devices,内存技术设备)是用于访问内存类设备(ROM、FLASH)的Linux驱动子系统。它的主要目的使FLASH类设备更加容易被访问,为此它在硬件和上层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接口,使得在操作系统下我们可以像操作硬盘一样操作这个设备。仔细观察过Linux启动信息的朋友会看到这么一段话:

[ 0.690000] 5 tp-link partitions found on MTD device spi0.0
[ 0.700000] Creating 5 MTD partitions on "spi0.0":
[ 0.700000] 0x000000000000-0x000000020000 : "u-boot"
[ 0.710000] 0x000000020000-0x00000012a290 : "kernel"
[ 0.730000] 0x00000012a290-0x0000007f0000 : "rootfs"
[ 0.760000] 0x000000300000-0x0000007f0000 : "rootfs_data"
[ 0.760000] 0x0000007f0000-0x000000800000 : "art"
[ 0.770000] 0x000000020000-0x0000007f0000 : "firmware"

这些信息表示当前系统识别到的FLASH分区。我们可以用电脑中的计算器计算一下,打开计算器,选择科学型、十六进制,输入名为art的分区容量用(800000-7f0000)结果为10000(十六进制),这个时候点击十进制,系统会自动将结果转换为十进制,再除以1024结果为64(K)表示这个分区容量为64k。在openwrt的系统中现在对atheros方案实现了自动查找分区结尾。

上面的几个分区,我来说明下(分区名称、分区容量、分区作用):

  • "u-boot":128KB,设备初始化程序+引导程序代码本身
  • "kernel" :1MB,存放系统内核的二进制代码,按照x86下的讲法是Raw分区,就是这里只有内核的二进制,不存在文件系统。
  • "rootfs":6.7MB,完整的系统文件包含只读和可写
  • "rootfs_data":4.9MB,在rootfs中的可写部分的位置
  • "art":64KB,EEPROM分区,在Atheros的方案中这个分区保存了无线的硬件参数
  • "firmware":7.9MB,完整的固件位置包含了除"u-boot"和"art"之外全部的内容

看的晕了? 这,我马上画个简单的图给大家看看:

5-a

这个是它的分区逻辑。请不要太在意这个地方,有点晕也没关系,继续往后面看,这个地方留着后边慢慢理解。

在系统中,可以执行以下指令查看当前系统分区:

7

每个分区在flash中的位置是/dev/mtdblockX这样的位置,比如你想把art分区里的数据读出来看看,那么就执行:

9

然后执行hexdump -C /tmp/1就可以看到这个分区的内容了。

系统的文件结构

好了,我们这一节将的非常重要。上一节说过系统在第一次启动的时候会格式化"可写分区",这在逻辑上到底是啥关系呢?

  1. 首先uboot启动了kernel完成之后,由kernel加载"ROM分区"(就是rootfs减去rootfs_data得到的那一块分区)
  2. ROM分区采用的是Linux内核支持的squashFS文件系统(一种压缩只读文件系统),加载完毕后将其挂载到/rom目录(同时也挂载为根文件系统)。
  3. 系统将使用JFFS2文件系统格式化rootfs_data这部分并且将这部分挂载到/overlay目录。
  4. 将/overlay透明挂载为/分区。
  5. 将一部分内存挂载为/tmp目录。

这个时候大家一定有一个问题:到底根文件系统是哪个?这个是OpenWRT设计的一个优点,它采用了一种叫Overlay透明挂载技术,首先将/rom挂载为/根文件,然后再用/overlay覆盖在/之上,这样,当你进行文件系统的变更,修改,所做的操作将在overlay中记录。rom是不改变的。而最简单的恢复出厂设置方法,即是删除掉/overlay下所有文件。

1

大致上而言,系统的启动流程类似CentOS这类x86下的发行版。由于本文读者多是熟悉linux的朋友,关于系统的启动流程不做详细解释了。

posted @ 2015-06-06 18:07  fastwave2004  阅读(171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