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Awesome-Graphs看论文:解读Naiad

Naiad论文《Naiad: A Timely Dataflow System》

前面通过文章《论文图谱当如是:Awesome-Graphs用200篇图系统论文打个样》向大家介绍了论文图谱项目Awesome-Graphs,并分享了Google的Pregel、OSDI'12的PowerGraph、SOSP'13的X-Stream。这次向大家分享Microsoft发表在SOSP'13的另一篇关于流处理系统论文Naiad,TimelyDataflow是它的开源实现。该论文促进了后续的流图系统的设计与创新,从其调度框架设计中也可以看到TuGraph Analytics调度器的影子。

对图计算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做了解,也非常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论文图谱的开源项目:

提前感谢给项目点Star的小伙伴,接下来我们直接进入正文!

摘要

Naiad是一个可执行有环数据流的分布式数据并行系统,提供了高吞吐的批处理、低延迟的流处理,以及迭代和增量计算的能力。

1. 介绍

支持特性:

  • 循环结构化,支持反向边(feedback)。
  • 有状态的数据流节点,支持无需全局协调的生产消费能力。
  • 节点收齐特定轮次/迭代的输入后的通知机制。

2. 及时数据流

数据流图可以包含嵌套的循环结构,时间戳用于区分数据是由哪个轮次/迭代产生的。

2.1 图结构

及时数据流图包含输入/输出节点,输入节点从外部的生产者接受消息序列,输出节点将消息序列发送到外部消费者。
外部的生产者为每个消息打标了一个轮次(epoch),当没有消息需要输入时,会主动通知输入节点。
生产者也可以关闭输入节点,表示输入节点将不会再收到任何消息。
输出节点的消息也会打标这个轮次,同样当没有消息需要输出时,也会通知外部消费者。

及时数据流图里可以包含嵌套的循环上下文(loop contexts):

  • 入口点(ingress vertex):数据流图的边进入循环上下文必须经过入口点,如I。
  • 出口点(egress vertex):数据流图的边离开循环上下文必须经过出口点,如E。
  • 反馈点(feedback vertex):循环上下文内必须包含反馈点,如F。


针对上图所表达的计算语义解释:

关键概念:逻辑时间戳(logical timestamp):

  • e:消息的轮次。
  • k:循环嵌套的深度。
  • c:向量,每层循环的迭代次数。


逻辑时间戳变化规则:

  • 经过入口点:c增加一个维度,初始化为0,表示循环开始。
  • 经过反馈点:c的最后一个维度+1,表示循环次数累计。
  • 经过出口点:c的最后一个维度提出,恢复成与入口点一致。

逻辑时间戳大小比较,t1=(e1, <c1, ..., cm>),t2=(e2, <c1, ..., cn>):

  • 条件1:整数比较,e1 < e2。
  • 条件2:字符串比较,c1 + ... + cm < c1 + ... + cn。

2.2 节点计算

数据流的节点可以接收、发送带逻辑时间戳的消息(message),以及通知(notification)。

每个节点v实现两个回调函数:

  1. v.OnRecieve(Edge e, Message m, Timestamp t):接收消息。
  2. v.OnNotify(Timestamp t):接收通知。

并可以调用系统提供的两个函数:

  1. this.SendBy(Edge e, Message m, Timestamp t):发送消息。
  2. this.NotifyAt(Timestamp t):发送通知。

对于数据流边e=(u, v),u.SendBy将触发v.OnRecieve,u.NotifyAt将触发v.onNotify。
数据流系统保证v.OnNotify(t)一定发生在v.OnRecieve(e, m, t')之后,其中t' < t,即保证处理完所有t之前的消息后再处理通知,以让节点具备机会清理t之前的工作状态。
这种机制保证了消息处理不会发生时光回溯(backwards in time)。

如下示例代码描述了一个双出的数据流节点实现distinct、count算子的逻辑。

class DistinctCount<S,T> : Vertex<T>
{
    Dictionary<T, Dictionary<S,int>> counts;
    void OnRecv(Edge e, S msg, T time)
    {
        if (!counts.ContainsKey(time)) {
            counts[time] = new Dictionary<S,int>();
            this.NotifyAt(time);
        }
        if (!counts[time].ContainsKey(msg)) {
            counts[time][msg] = 0;
            this.SendBy(output1, msg, time);
        }
        counts[time][msg]++;
    }
    void OnNotify(T time)
    {
        foreach (var pair in counts[time])
        this.SendBy(output2, pair, time);
        counts.Remove(time);
    }
}

2.3 实现及时数据流

数据流处理受限于未处理的事件(events:消息、通知)和数据流图的结构。

关键概念:pointstamp:

  • u.SendBy(e, m, t):生成pointstamp (t, e)。
  • u.NotifyAt(t):生成pointstamp (t, v)。

单线程调度器实现:

  • 维护一个激活pointstamp(active pointstamp) 集合,集合大小至少为1。对于每个pointstamp,有两个计数器:
    • OC(occurrence count):未完成的pointstamp数。
    • PC(precursor count):上游激活的pointstamp数。
  • 系统初始化时,为输入节点生成第一个pointstamp,其中t=e,OC=1,PC=0。当e完成后,继续生成t=e+1的pointstamp。
  • 当激活pointstamp p时,初始化PC为上游所有激活的pointstamp数,并递增下游节点所有pointstamp的PC值。
  • 当OC[p]=0时,从active集合删除p,并递减下游节点所有pointstamp的PC值。
  • 当PC[p]=0时,表示上游没有激活的pointstamp影响到p,则称p是frontier,调度器会把所有通知发送给frontier。

OC的计算规则为:

3. 分布式实现

  • Naiad集群包含多个进程,每个进程包含多个worker,worker管理数据流节点的一个分区。
  • worker之间通过本地的共享内存或者远程TCP连接交换消息。
  • 进程遵循分布式进度追踪协议(Progress Tracking Protocol),用于协调通知的分发。

3.1 数据并行

  • 逻辑数据流图:stages+connectors。
  • connectors包含一个分区函数。
  • 运行时逻辑数据流图被展开为物理数据流图,stage被替换为一组节点,connectors被替换为一组边。

3.2 Workers

  • 分发消息优先于分发通知。
  • 分发策略多样,如基于最早的pointstamp分发降低端到端延迟。
  • worker使用共享队列进行通信。
  • 如果分发的目标节点在同一个worker,那么SendBy会直接调用目标节点的OnRecieve。
  • 如果存在环则需要强制进入队列,或者控制递归深度避免系统过载。

3.3 分布式进度追踪

  • 每个worker维护各自的状态,通过广播OC进行状态共享。
  • 优化手段:
    • 使用映射的pointstamp实现进度跟踪,以降低并发冲突和更新规模。
    • 更新广播前先进行本地聚合。

3.4 错误容忍和可用性

  • Checkpoint和Restore接口。

3.5 预防抖动

  • 网络。
  • 数据结构竞争。
  • 垃圾回收。

4. 使用Naiad写程序

5. 性能评估

6. 现实应用

  • 批量迭代图计算
  • 批量迭代机器学习
  • 流式无环计算
  • 流式迭代图分析

7. 总结

Naiad通过允许程序按需协调,支持了混合的同步+异步计算。

posted @ 2024-07-31 11:38  Florian  阅读(1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