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Kubernetes - Pod

Pod

image

Pod 是 Kubernetes 最基本的调度单元。

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往往某些应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需要共享某些资源。如果都运行在同一个容器内,会面临一个问题,容器运行时的管理进程是 PID=1 的进程,如果容器以多进程运行,那么里面的某些进程挂了,就会成为僵尸进程,没办法进行管理。而且这也不是容器所推荐的每个容器只运行一个进程的运行方式。但是如果将这些容器拆开,它们就可能被调度到不同的节点,此时想要共享某些东西就会变得非常麻烦。所以此时就需要一个更高级的结构来将这个容器做个整合,这个结构就是 Pod。

Pod 的目的就是:保证关系紧密的容器始终运行在相同的节点。

Pod 原理

Pod 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实现这样功能的还是 Linux 容器的 Namespace 和 Cgroup。


Pod 网络共享

Pod 被创建出来实质就是一组共享了一些资源的容器而已。它们共享了一组相同的 Network Namespace,其实现原理为:

一个新创建的容器可以通过 --net=container:容器名称 这个参数来使用和其它容器相同的 Network Namespace。

但这样的容器存在一个问题:容器的运行有先后顺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od 引入了第三个容器 Infra(其实就是之前安装的时候看到的镜像 k8s.gcr.io/pause:3.5 启动的容器),这个容器永远都是最先启动的,这样只需要让其它容器的网络加入该容器即可。所以,一个 Pod 中无论如何都至少两个容器。

Infra 容器占用的系统资源非常少,但是这个镜像默认是谷歌的,国内无法下载。所以在部署应用的时候 Pod 状态可能一直处于 Pending 状态或者直接报 sandbox image 相关错误,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个镜像拉不下来。

image

Infra 容器共享了 IP、端口范围等,容器之间的进程可以通过 lo 网卡设备进行通信,这意味着:

  • 容器之间是可以直接使用 localhost 进行通信。
  • 所有容器的网络设备信息都是和 Infra 容器完全一样的。
  • 同一个 Pod 下面的容器运行的多个进程不能绑定相同的端口。
  • Pod 的生命周期只跟 Infra 容器一致,而与容器 A 和 B 无关。

Pod 文件共享

默认情况下容器的文件系统是互相隔离的,要实现共享只需要在 Pod 的顶层声明一个 Volume,然后在需要共享这个 Volume 的容器中声明挂载即可。

image

这个方式是 Kubernetes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模式:sidecar 的常用方式。

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容器日志收集,比如应用的日志被输出到容器的 /var/log 目录,此时可以把 Pod 声明的 Volume 挂载到容器的 /var/log 目录上,然后在这个 Pod 里面同时运行一个 sidecar 容器,挂载相同的 Volume 到自己容器的 /var/log (或其他)目录上,这样这个 sidecar 容器就只需要从自己 /var/log 目录下面不断消费日志发送到 Elasticsearch 中存储起来即可。

除了这个应用场景之外,使用更多的还是利用 Pod 中的所有容器共享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 这个特性,这样就可以把 Pod 网络相关的配置和管理也可以交给一个 sidecar 容器来完成,完全不需要去干涉用户容器,这个特性在 Service Mesh(服务网格)中应用非常广泛,典型的应用就是 Istio


可以按照如下的几个方式来判断不同的容器是否需要放在一个 Pod 中:

  • 这些容器是否一定需要一起运行,是否可以运行在不同的节点上。
  • 这些容器是一个整体还是独立的组件。
  • 这些容器一起进行扩缩容是否会影响应用。

Pod 文件共享示例资源清单。通过查看 Pod 资源清单帮助可以看到 API 版本:kubectl explain pod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pod-demo
spec:
  volumes:
    - name: v-log
      hostPath: 
        path: /var/log/pod
  containers:
    - name: log-container
      image: busybox
      args: [/bin/sh, -c, "while true;do echo $(date) >> /opt/hello.txt;sleep 1;done"]
      volumeMounts:
        - name: v-log
          mountPath: /opt
    - name: log-tail-container
      image: busybox
      args: [/bin/sh, -c, "tail -n+1 -f /opt/hello.txt"]
      volumeMounts:
        - name: v-log
          mountPath: /opt

Pod 状态

查看 Pod 的 API 参数的 status 字段:

kubectl explain pod.status

在 status 字段中有个 phase 字段,该字段记录了 Pod 的状态,主要包含如下几种状态:

  • Pending(挂起):Pod 信息已经提交给集群,但是还没被调度器调度到合适的节点或者 Pod 里的镜像正在下载。
  • Running(运行中):Pod 已经绑定到节点上,Pod 中所有容器都已被创建。至少有一个容器正在运行或者正处于启动或重启状态。
  • Successed(成功):Pod 中的所有容器都被成功终止,并且不会再重启。
  • Failed(失败):Pod 中的所有容器都已终止,并且至少有一个容器是因为失败终止。也就是容器以非 0 态退出或者被系统终止。
  • Unknown(未知):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取得 Pod 的状态,通常是因为与 Pod 所在主机通信失败导致。

status 字段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字段 conditions,包含了如下配置:

  • PodScheduled:Pod 已经被调度到其他 node 里。
  • Ready:Pod 能够提供服务请求,可以被添加到所有可匹配服务的负载平衡池中。
  • Initialized:所有的 init containers 已经启动成功。
  • Unschedulable:调度程序现在无法调度 Pod,如缺乏资源或其他限制。
  • ContainersReady:Pod 里的所有容器都是 ready 状态。

如图所示:

image

重启策略

通过 spec 字段下 restartPolicy 可以设置 Pod 中所有容器的重启策略:

  • Always:默认,容器挂掉就重启。
  • Never:无论如何都不重启。
  • OnFailure:运行失败才重启。

通过 kubelet 重新启动的退出容器将以指数增加延迟(10s,20s,40s…)重新启动,上限为 5 分钟,并在成功执行 10 分钟后重置。

不同类型的的控制器适用不同的 Pod 重启策略:

  • Job:适用于一次性任务,如批量计算,任务结束后 Pod 会被此类控制器清除。Job 的重启策略只能是 OnFailure 或 Never。
  • ReplicaSet、Deployment:此类控制器希望 Pod 一直运行下去,它们的重启策略一般 Always。
  • DaemonSet:每个节点上启动一个 Pod,重启策略也适合 Always。

生命周期

image

一个 Pod 的完整生命周期包含:Init ContainerPod Hook健康检查

Init Container

Init Container 是用来做初始化工作的容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如果是多个,这些容器就会按定义的顺序依次执行。

在一个 Pod 里,所有容器是共享数据卷和 Network Namespace 的,所以 Init Container 里面产生的数据可以被主容器使用到。

Init Container 独立于主容器之外,只有所有的 Init Container 执行完之后,主容器才会被启动。

初始化容器的应用场景:

  • 等待其它模块 Ready:常用于解决服务之间的依赖问题。
    • 比如一个 Web 服务依赖于另外一个数据库服务,但在启动 Web 服务时,并不能保证依赖的这个数据库服务就已经启动起来,所以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内 Web 服务连接数据库异常。
    • 解决办法:在 Web 服务的 Pod 中使用一个 Init Container,让它去检查数据库是否已经准备好,准备好过后主容器的 Web 服务才被启动。
  • 初始化配置:
    • 比如集群里检测所有已经存在的成员节点,为主容器准备好集群的配置信息,这样主容器起来后就能用这个配置信息加入集群。
  • 其它场景:
    • 比如将 Pod 注册到一个中央数据库、配置中心等。

Init Container 使用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init-demo
spec:
  volumes:
    - name: workdir
      emptyDir: {}
  initContainers:
    - name: init-container
      image: busybox
      command: [/bin/sh, -c, "echo 'Hello World' > /data/index.html"]
      volumeMounts:
        - name: workdir
          mountPath: /data
  containers:
    - name: web-container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volumeMounts:
        - name: workdir
          mountPath: /usr/share/nginx/html

emptyDir 是一个临时目录,数据保存在 Pod 的工作目录,所以数据的生命周期等同于 Pod 的生命周期。

Pod Hook

Kubernetes 为 Pod 的容器提供了生命周期钩子,就是 Pod Hook

Pod Hook 由 kubelet 发起,当容器中的进程启动前或者容器中的进程终止之前运行。

Kubernetes 为提供了两种钩子函数:

  • PostStart:容器创建后立即执行。但并不能保证钩子在容器 ENTRYPOINT 之前运行,因为没有参数传递给处理程序。
    • 主要用于资源部署、环境准备等。
    • 如果钩子花费太长时间以至于不能运行或者挂起,容器将不能达到 running 状态。
  • PreStop:容器终止之前立即被调用。它是阻塞的,意味着它是同步的,所以它必须在删除容器的调用发出之前完成。
    • 主要用于优雅关闭应用程序、通知其他系统等。
    • 如果钩子在执行期间挂起,Pod 阶段将停留在 running 状态并且永不会达到 failed 状态。

如果 PostStart 或 PreStop 钩子失败, 它会杀死容器。所以应该让钩子函数尽可能的轻量。当然有时候长时间运行命令是合理的, 比如在停止容器之前预先保存状态。


另外有三种方式来实现上面的钩子函数:

  • exec:用于执行一段特定的命令,不过要注意的是该命令消耗的资源会被计入容器。
  • httpGet:对容器上的特定的端点执行 HTTP 请求。
  • tcpSocket:指定 TCP 端口发起请求。

通过 PostStart 可以也可以实现容器的某些初始化功能。

通过 preStop 可以实现优雅的终止容器中运行的程序。


Pod Hook 使用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lifecycle-demo
spec:
  volumes:
    - name: stop-log
      hostPath:
        path: /opt
  containers:
    - name: hook-demo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volumeMounts:
        - name: stop-log
          mountPath: /data
      lifecycle:
        postStart:
          exec:
            command: [/bin/sh, -c, "echo 'Hello World'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preStop:
          exec:
            command: [/bin/sh, -c, "echo 'Stop nginx' > /data/helllo.txt"]

健康检查

在 Kubernetes 集群中,可以通过配置 liveness probe(存活探针)readiness probe(就绪探针) 来影响容器的生命周期。

  • livenessProbe:存活探针,kubelet 通过它来确定应用程序是否还活着。
    • 一般而言,程序崩溃 Kubernetes 就会立刻知道,然后重启。
    •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程序没挂,但是服务已经存在问题了。此时就需要存活探针来进行判断。
  • readinessProbe:就绪探针,kubelet 通过它来确定容器是否已经准备好开始工作。
    • 只有 Pod 中的所有容器都处于就绪状态的时,kubelet 才会认定该 Pod 处于就绪状态。
    • 如果 Pod 处于非就绪状态,系统会将它从 Service 的 Endpoints 列表中移除,这样流量就不会被路由到这个 Pod。

和 Pod Hook 一样,健康检查探针也支持下面几种配置方式:

  • exec:执行一段命令。
  • http:检测某个 http 请求
  • tcpSocket:在指定端口上打开容器的套接字,如果可以建立连接,容器则被认为是健康的,实际上就是检查端口。

健康检查使用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health-check
spec:
  containers:
    - name: check-demo
      image: busybox
      args: [/bin/sh, -c, "touch /opt/health.txt;sleep 30;rm -f /opt/health.txt;sleep 600"]
      livenessProbe:
        exec:
          command: ["cat", "/opt/health.txt"]
        # 初始化完成后多久开始检测  
        initialDelaySeconds: 5
        # 检测时间间隔
        periodSeconds: 5
        # 检测失败次数
        failureThreshold: 3
        # 检测成功次数
        successThreshold: 1
        # 检测超时时间
        timeoutSeconds: 1

常用参数说明:

  • initialDelaySeconds:第一次探测延时时间,某些 Pod 启动完成会很慢,可以增加检测开始的延时,避免一直失败一直重启。
  • periodSeconds:每次检测的时间间隔。
  • failureThreshold:指定连续监测失败的次数,只有连续次数都失败才认为失败。
  • successThreshold:探测失败后,最少连续探测成功多少次才被认定为成功,默认是 1,但是如果是 liveness 则必须是 1。
  • timeoutSeconds:探测超时时间,默认 1 秒。

资源配置

Pod 除了需要对生命周期进行配置,还需要对其资源使用进行限制,比如分配的 CPU、内存等资源。

Linux 的 CGroup 可以对容器的资源进行限制,所以 Pod 也可以应用这个特性,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


CPU

计算机里 CPU 的资源是按 时间片 的方式来进行分配的,系统里的每一个操作都需要 CPU 的处理,所以,哪个任务要是申请的 CPU 时间片越多,那么它得到的 CPU 资源就越多。

在 CGroup 中对于 CPU 资源的单位换算如下:

1 CPU = 1000 millicpu(1 Core = 1000m)

这里的 m 是毫、毫核的意思,将一个 cpu 内核抽象化,分成 1000 等份。每一份即为一个 millicore,即千分之一个核,毫核。

Kubernetes 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命令来确认本节点的 CPU 内核数量,然后将这个数量乘以 1000,得到的就是节点总 CPU 总毫数。

比如一个 4 核的机器,CPU 总毫核数为:4*1000=4000m

如果想要使用单核的 10 分之一,则需要将限制设置为:1000*0.1=100m


在 Pod 中,可以通过设置 spec.containers.resources 下面的两个参数来限制和请求 CPU 资源:

  • limits.cpu:CPU 上限值,可以短暂超过,容器也不会被停止。(真正的用于资源限制的配置)
  • requests.cpu:CPU 请求值,Kubernetes 调度算法里的依据值,可以超过。(用于集群调度使用的资源)

需要注意,如果 requests.cpu 设置的值大于集群里每个节点的可供使用的 CPU 总毫数,那么这个 Pod 将无法调度。

如果需要保证某个应用的优先级很高,也就是资源吃紧的情况下最后再杀掉这个 Pod,那么可以把你 requests 和 limits 的值设置成一致。

CPU 资源是可压缩资源,也就是容器达到了这个设定的上限后,容器性能会下降,但是不会终止或退出。


内存

内存资源控制,内存的单位换算都比较简单:

1 MiB = 1024 KiB

在 Kubernetes 里一般用的是 Mi 单位,后面加 B 资源清单可能会报错,当然也可以使用 Ki、Gi 甚至 Pi

MiB ≠ MB,MB 是十进制单位,MiB 是二进制,平时使用的 MB 等于 1024KB,其实 1MB=1000KB1MiB 才等于 1024KiB

中间带字母 i 的是国际电工协会(IEC)定的,走 1024 乘积,KB、MB、GB 是国际单位制,走 1000 乘积。

另外需要注意:

内存是不可压缩性资源,如果容器使用内存资源到达了上限,那么会 OOM,造成内存溢出,容器就会终止和退出。


资源配置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limit-demo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limit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resources:
        requests:
          # 调度节点需要的内存
          memory: 50Mi
          # 调度节点需要的 CPU 空闲
          cpu: 50m
        limits:
          # 实际限制的内存上限
          memory: 100Mi
          # 实际限制的 CPU 上限
          cpu: 100m

通过被调度到的节点 CGroup 配置文件查看:

# CPU 的 CGroup 文件
cd /sys/fs/cgroup/cpu/kubepods.slice/kubepods-burstable.slice/kubepods-burstable-pod(cgroup ID).slice/cri-containerd-(container ID).scope/

# 内存的 CGroup 文件
cd /sys/fs/cgroup/memory/kubepods.slice/kubepods-burstable.slice/kubepods-burstable-pod(cgroup ID).slice/cri-containerd-(container ID).scope/

下面的配置文件:

  • cpu.cfs_quota_us:CPU 限制文件
  • cat memory.limit_in_bytes:内存限制文件

静态 Pod

Kubernetes 中除了经常使用到的普通 Pod 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 Pod,叫做 Static Pod(静态 Pod)

静态 Pod 直接由节点上的 kubelet 进程来管理,不通过 master 节点上的 apiserver。无法与 Deployment 或 DaemonSet 等控制器进行关联,它由 kubelet 进程自己来监控,当 pod 崩溃时会重启,kubelet 也无法对他们进行健康检查。

静态 pod 始终绑定在某一个 kubelet 上,并且始终运行在同一个节点上。kubelet 会自动为每一个静态 pod 在 Kubernetes 的 apiserver 上创建一个镜像 Pod,因此可以在 apiserver 中查询到该 pod,但是不能通过 apiserver 进行控制(例如不能删除)。

使用 kubeadm 安装的 Kubernetes 机器就使用了静态 Pod 的特性。

创建静态 Pod 有两种方式:配置文件HTTP


配置文件方式

cat > /ezops/service/kubernetes/manifests/static-pod.yaml << EOF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static-web
spec:
  containers:
    - name: web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EOF

在安装 kubelet 的时候有指定一个参数:staticPodPath: /ezops/service/kubernetes/manifests

放在这个目录下的资源清单 kubelet 会自动在本机创建该 Pod,并且更新该文件也会自动更新 Pod。

删除静态 Pod 的方法就是删除目录下对应的配置文件。

HTTP 创建方式一般不会使用,需要设置 kubelet 的 --manifest-url= 参数。

Downward API

Pod 作为 Kubernetes 中最核心的资源对象、最基本的调度单元,拥有非常繁多的属性。

前面使用过 volumes 属性,声明一个数据卷,例如 hostPathemptyDir 这两种模式。其中还有一种模式叫做 downwardAPI,这个模式和其他模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为了存放容器的数据也不是用来进行容器和宿主机的数据交换的,而是让 Pod 里的容器能够直接获取到这个 Pod 对象本身的一些信息。

目前 Downward API 提供了两种方式用于将 Pod 的信息注入到容器内部:

  • 环境变量:用于单个变量,可以将 Pod 信息和容器信息直接注入容器内部。
  • Volume 挂载:将 Pod 信息生成为文件,直接挂载到容器内部中去。

环境变量方式使用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env-pod
spec:
  containers:
    - name: env-server
      image: busybox
      command: [/bin/sh, -c, "env"]
      env:
        - name: POD_NAME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name
        - name: POD_NAMESPACE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namespace
        - name: POD_IP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status.podIP

因为 Pod 在创建之后执行了 env 命令就退出了,所以需要通过日志查看输出内容:

kubectl logs env-pod | grep POD

如图所示:

image


Volume 挂载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volume-pod
  labels:
    app: pod
  annotations:
    build: prod
spec:
  volumes:
    - name: podinfo
      downwardAPI:
        items:
          - path: labels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labels
          - path: annotations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annotations
  containers:
    - name: env-demo
      image: busybox
      command: ["sleep", "3000"]
      volumeMounts:
        - name: podinfo
          mountPath: /etc/podinfo 

进入 pod 查看:

kubectl exec -it volume-pod /bin/sh

可以看到 Pod 的 labels 和 annotations 信息都被挂载到 /etc/podinfo 目录下面的 lables 和 annotations 文件了。

需要注意的是,Downward API 能够获取到的信息,一定是 Pod 里的容器进程启动之前就能够确定下来的信息。而如果你想要获取 Pod 容器运行后才会出现的信息,比如,容器进程的 PID,那就肯定不能使用 Downward API 了,而应该考虑在 Pod 里定义一个 sidecar 容器来获取。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你的应用有获取 Pod 的基本信息的需求,一般可以利用 Downward API 来获取基本信息,然后编写一个启动脚本或者利用 Init Container 将 Pod 的信息注入到容器中去,然后在应用中就可以正常的处理相关逻辑了。

除了通过 Downward API 可以获取到 Pod 本身的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映射其他资源对象来获取对应的信息,比如 Secret、ConfigMap 资源对象。

通过环境变量获取的信息,不具备自动更新的能力。通过 Volume 文件的方式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热更新。

Pod 字段说明示例

示例资源清单:

# 必选,API 的版本号
apiVersion: v1
# 必选,类型
kind: Pod
# 必选,元数据
metadata:
  # 必选,符合 RFC 1035 规范的 Pod 名称
  name: nginx-pod
  # 可选,Pod 所在的命名空间,不指定默认为 default
  namespace: default
  # 可选,标签,一般用于 Selector
  labels:
    app: nginx
  # 可选,注释,常用于记录信息,说明相关的内容
  annotations:
    author: "Dylan"
    version: "1.0"
    changeLog: "Nginx yaml demo"
# 必选,用于定义容器的详细信息 
spec:
  # 可选,共享存储卷列表
  volumes:
    # 可选,共享卷类型,空
    - name: v-emptydir
      emptyDir: {}
    # 可选,共享卷类型,本机目录
    - name: v-hostpath  
      hostPath:
        path: /opt
    # 可选,downwardAPI
    - name: v-downwardapi
      downwardAPI:
        items:
          - path: labels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labels

  # 可选,初始化容器
  initContainers:
    - name: init-container
      image: busybox
      command: [/bin/sh, -c, "echo 'Hello World' > /opt/index.html"]
      volumeMounts:
        - name: v-hostpath
          mountPath: /opt

  # 必选,容器列表
  containers:
    # 必选,符合 RFC 1035 规范的容器名称
    - name: nginx-container
      # 必选,容器所用的镜像的地址
      image: nginx:1.7.9
      # 可选,镜像拉取策略,支持 Alway,IfNotPresent,Never
      imagePullPolicy: IfNotPresent
      # 可选,容器启动执行的命令,也可以使用 args
      command:
        - nginx  
        - -g
        - "daemon off;"
      # 可选,容器的工作目录  
      workingDir: /usr/share/nginx/html
      # 可选,存储卷配置
      volumeMounts:
        # 存储卷名称
        - name: v-hostpath
          # 挂载目录
          mountPath: /usr/share/nginx/html
          # 只读
          readOnly: true
      # 可选,容器需要暴露的端口号列表    
      ports:
        # 端口名称
        - name: http-port
          # 端口号
          containerPort: 80
          # 端口协议,默认TCP
          protocol: TCP
      # 可选,环境变量配置    
      env:
        # 变量名
        - name: TZ
          value: Asia/Shanghai
        - name: LANG
          value: zh_CN.utf8
      # 可选,资源限制和资源请求限制
      resources:
        # 最大限制设置
        limits:
          cpu: 1000m
          memory: 1024Mi
        # 启动所需的资源  
        requests:
          cpu: 100m
          memory: 512Mi
      # 可选,就绪状态检查    
      readinessProbe:
        # HTTP 检测方式
        httpGet:
          # 检查协议
          scheme: HTTP
          # 检查端口
          port: 80
          # 检查路径
          path: /
          # 请求头
          httpHeaders:
            - name: REQ-USER
              value: root
      # 可选,存活状态检查
      livenessProbe:
        # exec 检测方式,只能一种
        exec:
          command: 
            - cat
            - /health
        # 端口检测方式  
        # tcpSocket:
        #   port: 80
        # 初始化时间  
        initialDelaySeconds: 60
        # 超时时间
        timeoutSeconds: 2
        # 检测间隔
        periodSeconds: 5
        # 检查成功为1次表示成功
        successThreshold: 1
        # 检测失败3次表示失败
        failureThreshold: 3
      
  # 可选,容器重启策略,默认为 Always
  restartPolicy: Always
posted @ 2022-10-19 00:41  不知名换皮工程师  阅读(11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