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存储管理1

存储管理:

一、磁盘管理:
    磁盘:
      机械式磁盘      
      flash:
      SSD

    接口类型:
      并口:
        IDE
      串口:
        ATA SATA SAS SCSI(热插接)
  一块新添加的磁盘,需要经过分区,格式化,挂载之后才能正常使用,下面就分别介绍下操作步骤。
      添加磁盘,有时候系统识别不出来,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让系统识别新磁盘。
        echo "-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2/scan
        fdisk -l 查看当前系统所有被识别的磁盘

对磁盘进行分区操作:  

查看磁盘分区:
    fdisk -l [设备路径]
    创建分区:
    fdisk [设备路径]  : 设备路径必须是绝对路径

      n: 创建新的分区
      d: 删除分区
      m: 显示帮助菜单
      p: 查看分区表
      t: 转换分区类型
      w: 保存分区信息并退出
      q: 不保存分区信息直接退出
      
    fdisk 设备绝对路径
          n-->{p|e|l}-->[1-4]-->start-->{end|+size} p为主分区,e为扩展分区
          p
          d-->[1-4]
          m
          t
          w
          q
    partprobe /dev/sdb 使用partprobe命令让内核立即读取新的分区表,无需重启。

    通过fdisk创建的磁盘分区默认为GPT分区,最大限额支持2TB。
    介绍2种分区表:
    MBR
    分区表:(MBR含义:主引导记录)
    所支持的最大卷:2T (T; terabytes,1TB=1024GB)
    对分区的设限:最多4个主分区或3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

    GPT分区表:(GPT 含义:GUID分区表)
    支持最大卷:18EB,(E:exabytes,1EB=1024TB)
    每个磁盘最多支持128个分区
    
    如果想要使用更大的分区,我们需要采用GPT格式的分区表,但fdisk命令不支持GPT分区方式,需要采用另一个分区工具parted,命令格式为parted [选项] [磁盘[命令]]
        修改分区表类型:
            parted /dev/sdc mklabel gpt
        创建一个2G的分区:
            parted /dev/sdc mkpart primary ext3 1 2G
        查看分区:
            parted /dev/sdc print
        刷新分区表,使新创建的分区可以被识别出来
            partprobe /dev/sdb               

格式化分区:    

mkfs: make file system
    mke2fs: 专门针对于ext文件系统的格式化软件
      -t TYPE: 指定文件系统,一般都使用ext4
      -b: 指定文件系统的块大小,只能是1024、2048、4096中的一个数值
      -j: 创建日志文件系统(ext3)
      -m: 指定为root用户保留的分区空间百分比,默认为5
      -L: 为文件系统加卷标
      -i: 指定每个inode的大小 ,默认为4块大小

    tune2fs: 调整ext2/3/4文件系统参数
      -j: 将ext2转为ext3
      -m: 调整为root用户保留的分区空间百分比
      -r: 调整为root用户保留的分区空间块的数量
      -L: 修改文件系统的卷标
      -l: 查看超级块的内容
      -c: 调整最大的挂载次数,0或-1则关闭该功能
      -i: 调整两次分区检测的时间间隔,0或-1关闭该功能

    UUID: 通用统一标识符
    blkid: 查看分区的属性信息
      设备名称
      卷标
      UUID
      文件系统类型
    e2label: 专门查看和修改ext2/3/4卷标

    dumpe2fs:

    fsck:

    e2fsck:
      -f: 强制检测

挂载磁盘设备:    

挂载: 将文件系统和根关联起来
    卸载: 解除文件系统和根的关联关系

    /etc/fstab: 存储着整个linux可以自动使用和挂载的文件系统信息
    1.设备(设备名称、UUID、卷标LABEL)
    2.挂载点——目录,应该是空目录,如果目录非空,那么目录中的内容会被临时隐藏
    3.文件系统类型
    4.挂载选项
    5.备份的频率 (0,1,2,...)
    6.检测顺序(0,1,2) 0: 不需要检测  1: 优先检测,只要根才会设置为1  2: 正常顺序检测,一般我们自己创建的文件系统都会指定为2

    /etc/mtab: 存储着已经挂载的文件系统的信息
      
    mount: 查看挂载信息,挂载设备文件到挂载点,修改文件系统的挂载特性  
    mount [option] [-o options] [device] [mountpiont]
      -a: 读取/etc/fstab文件,将该文件中的所有可用文件系统全部挂载
      -t: 指定要挂着的文件系统的文件系统类型,默认通过blkid来自动识别类型
      -r: 以只读的方式进行挂载
      -w: 以读写的方式进行挂载
      -o: 指定挂载的时候选项内容
        ro: 只读
        rw: 读写
        loop: 环回,可以用了挂载镜像文件
        remount: 重新挂载
        usrquota:
        grpquota:
      -n: 挂载文件系统,同时不写入/etc/mtab
      
    umount: 卸载文件系统
    umount [options] {device | mountpoint}    
      -f: 强制卸载
      -r: 如果卸载失败,则以只读方式重新挂载
      -a: 卸载/etc/mtab里面所有的文件系统
      
    fuser: 标识使用文件或套接字的进程
      -v: 显示相关的信息
      -k: 结束进程
      -m: 指定挂载点
    
    设备的挂载是写在系统文件/etc/fstab下,修改该文件也可以挂载磁盘。
    该文件一共有六列,第一列为设备名称或设备标签,第二列为挂载点名称,第三列为文件系统类型,第四列为挂载属性,第五列指定该文件系统是否使用dump进行备份(0表示不备份,1表示每天备份),第六列指该文件系统在开机后使用fsck程序进行磁盘检查的顺序(根文件系统需要指定为1,其他文件系统一般为2,如果为0,则表示不需要磁盘检查)。

 

posted @ 2016-09-14 15:49  张瑞东  阅读(15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