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专题系列】影像信息提取之——人工解译
遥感影像通过亮度值或像元值的高低差异(反映地物的光谱信息)及空间变化(反映地物的空间信息)来表示不同地物的差异,这是区分不同影像地物的物理基础。
人工解译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一种影像提取方法,如土地普查、地质普查、水利普查等。这类方法非常灵活,但需要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像地质解译等,对业务专业要求比较多。
本专题分以下内容:
- 遥感图像解译基本概念
- 遥感图像解译预处理
- 解译标志的建立
- 解译关键问题
遥感图像解译
人们对地表物体的有关领域,如土地利用存在一种先验知识,在遥感图像寻找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推论地表物体的属性。这一过程就称之为遥感图像的解译,也叫遥感图像的判读。
解译的任务就是从图像上认识,辨别影像与地物的对应关系、判断、归类、地物目标,并用轮廓线圈定它们和赋予属性代码,或用符号、颜色表示属性。
进行图像解译时,把图像中目标物的大小、形状、阴影、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及周围的系统称之为解译的八要素。
(1)大小:拿到图像时必须根据判读目的选定需要的比例尺。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以预先知道图像上多少毫米的物,在实际距离中为多少米。
(2)形状:由于目标物不同,在图像中会呈现出特殊的形状。用于图像判读的图像通常是垂直拍摄的,所以必须记住目标的成像方式。因为即使同样为树木,针叶林的树冠呈现为圆形,而阔叶树则形状不同,从而可以识别出二者。此外,飞机场,港口设施、工厂等都可以通过它们的形状判读出其功能。
(3)阴影:由于判读存在于山脉等阴影中的树木及建筑时,阴影的存在会给判读者造成麻烦,信往往会使目标丢失。但另一方面,在单像片判读时,利用阴影可以了解铁塔及桥、高层建筑物等的高度及结构。
(4)颜色:黑白像片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用全色胶片拍摄的像片中,目标物按照其反射率而呈现出白一灰一黑的密度变化。例如,同样为海滩的沙子,干的沙子拍出来发白,而湿沙则发黑。在红外图像上,水域拍出来是黑色的,而植被则发白。
(5)纹理:也叫结构,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即图像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草场及牧场看上去平滑,造林后的幼树看上去像铺了天鹅绒,针叶树林看上去很粗糙。这种纹理也是判读的线索。
(6)图案:根据目标物的有规律的排列而形成的图案。例如,住宅区的建筑群,农田的垄、高尔春球场的路线和绿地,果树林的树冠等。以这种图案为线索可以容易判别出目标物。
(7)位置及与周围的关系:在(1)-(6)上加上各区域的地理特色及判读者的专业知识等,就可以确定解释的结果。
解译的操作步骤:
(1)影像预处理
(2)初步判读,建立判读标志
(3)野外调查或资料验证
(4)详细判读及其更新目标的定性、定位
(5)图形与属性文件生成
(6)接边
(7)检查通过
遥感图像解译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几何校正、融合、裁剪、镶嵌。除了这些传统的预处理外,为了方便目视解译,图像解译中比较重要的处理还包括了波段组合、图像增强、图像变换等。传统的预处理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介绍一下其他几个预处理方法。
一、波段组合
其作用在于:
- 扩展地物波段的差异性
- 表现差异显示的动态范围,扩展肉眼观察的可视性
- 综合选取各波段的特点
- 不同类别、形态得到良好的表达
多波段组合图像最终是为了提高地物的可判读性,使判读结果更为科学合理。高分辨率影像大多只有4个波段,波段组合常用就是真彩色和标准假彩色。有的时候在土壤分类或者植被分类时候,也可以把植被指数当做G分量。
组合比较丰富的是Landsat数据源,其他数据也可以参考其组合效果。总结如下:
组合(R、G、B) |
主要应用 |
4、3、2 |
类似于彩色红外图像,是一种标准假彩色图像,用于植被分类、水体识别。 |
3、2、1 |
类似于仿制真假彩色图像,用于各种地类识别。影像平淡、色调灰暗、彩色不饱和、信息量相对减少。 |
7、4、3 |
类似于仿真彩色图像,用于居民地、水体识别。 |
7、5、4 |
是一种非标准假彩色图像,画面偏蓝色,用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调查。 |
5、4、1 |
是一种非标准假彩色图像,植物类型较丰富,用于研究植物分类。 |
4、5、3 |
特点:1)利用了一个红波段、两个红外波段,因此凡是与水有关的地物在图像中都会比较清楚;2)强调显示水体,特别是水体边界很清晰,益于区分河渠与道路;3)由于采用的都是红波段或红外波段,对其它地物的清晰显示不够,但对海岸及其滩涂的调查比较适合;4)具备标准假彩色图像的某些点,但色彩不会很饱和,图像看上去不够明亮;5)水浇地与旱地的区分容易。居民地的外围边界虽不十分清晰,但内部的街区结构特征清楚;6)植物会有较好的显示,但是植物类型的细分会有困难。 |
3、4、5 |
它是一种非标准的接近于真色的合成方案。对水系、居民点及其市容街道和公园水体、林地的影像判读是比较有利的。 |
其中最常用方案:使用4 ,3, 2 , (近红外、红、绿、)配红、绿、蓝,形成标准假彩色图像,是一种在大量总结实际经验基础上的最常用方案。它的地物影像丰富,鲜明、层次好。植被以红色显示,主要用于资源环境和土地利用调查或更新等。
次常用方案:使用3、 4、 5(或7)配蓝、绿、红的合成方案。它是一种非标准的接近于真色的合成方案。(仿真彩色合成方案)它利用了TM图像较丰富的多光谱(红、近红外、短波近红外)对水系、居民点及其市容街道和公园水体、林地的图像判读是比较有利的。
二、植被抑制
植被应该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物类型,当对于非植被解译来说,就会照成很大的不便,特别是在地质解译中。
图1 tm影像(543组合)
图2 植被抑制之后(543组合)
解译标志的建立
遥感图像判读包括识别、区分、辨别、分类、评定、评价及对某些特殊重要现象的探测与鉴别。其轮廓的勾绘及其属性的赋予是要有依据。依据就是判读标志。也就是说,在遥感图像上研究地表地物的种种特征的总和,就叫判读遥感图像标志。
在数据预处理准备之后,要根据数据源情况、解译目标等信息确立解译标志,编写成表格文档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解译标志的建立
地物名称 |
特征 |
实例 |
林地 |
1、指生长乔木,树木郁闭度≥20%的各种天然、人工等树木的土地; 2、有林地通常依地形地貌呈面状分布,通常树冠连片,周边规则,色差明显,可见树冠阴影。但有林地不包括居民点绿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3、图像纹理结构粗糙; 4、图像色调阔叶林为鲜红为主,针叶林为暗红为主; 5、在坝上高原农牧交错带,有林地通常分布在地形起伏的山地中,阴坡比阳坡生长较好。 |
A为人工种植的有林地;B为天然草地
水浇地中的林网 |
解译关键问题
一、数据源的选择
数据源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价格、空间分辨率、成像时间、波谱分辨率等因素,如下图所示。
图3 数据源的选择因素
二、解译平台
一个好的解译平台对于工程完成的效率影响非常大,涉及到操作的便捷、数据格式的互操作、结果的储存和管理等。对于高分辨率影像的解译,很多软件都具有半自动跟踪功能。
三、经验的积累
图像解译以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主导,图像处理为辅助,经验是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如下为一些经验性的总结:
- 总体观察→到局部详细分析
- 综合分析→前人调查资料、地面实况
- 对比分析→地面调绘图、土地利用图
- 已知→未知
- 易→难
- 山区→平原
- 整体→局部(大类→二级分类)
- 宏观特征→细部结构
- 先线状地物→后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