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的境界

《庐山烟雨》作者: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以《人间词话》赏之。“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据说)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如果)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此两句为有我之境。“庐山烟雨浙江潮”因对“我”的吸引更令人神往。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真的看到了庐山烟雨,钱塘江潮,却又觉得没什么了。觉得没什么,并不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名不副其实,对其失望。而是看景的人境界变了——是入“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著我之色彩”了。

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要有一个过程。“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也有佛家注解说,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禅悟的过程。《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境,指物镜,也指心境。身处境中,境在心里,心无边,境无边。

posted @ 2008-09-16 14:28  火火  阅读(7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