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知识幻觉

告别知识幻觉

平均数思维

前面的课里我们提到一句话:20年前,中国股市是2700点,而今天又到了2700点,我们该如何挣钱?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理性,但它还有另外我们没看到的一面: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遵循了一个“平均数思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
法,它针对的是整体,而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平均数。

我们以前讲到过一个统计学家的悲剧:有一个统计学家要过一条河,他得到一个统计资料说“这条河平均深度1.5米”,他就想“我有1米8,过这条
河完全没问题”,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他淹死了。

做决策的时候,看平均数只是我们思维的一个起点,真正值得关注的往往是形成这些平均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我们的决策就是要力图超出平均数,或者说,至少避免成为拉低平均值的那部分,最好是让自己的数字成为被拉低的那个数字。

聪明人“不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经常听到有些朋友抱怨在股市上赚不到钱,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不只是在中国,在美国这样的事情也同样会出现,同样是一些人赚不到钱、亏
损,另一些人赚到了很多钱。

有一个分析师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数字:他研究了700家基金,平均年收益率是5.7%,但很多投资者的收益率仅为1%,当然还有亏损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跑不赢平均值,但只要跟平均值保持一致,也会赚到不少钱,至少不会亏钱——但并非所有的投资者都能盈利。

这个分析师总结了一句话:因为很多人在不断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资本市场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听起来很荒唐,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
些人当中,受教育程度高的聪明人占多数。

如果直观分析的话,只有最蠢的人才会“从高处买,从低处卖”,它不符合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就是有这样一批“聪明人”常
常这么干,说白了,是因为这些人大大高估了自己的聪明程度。

首先,他们是“过度自信”,总认为在特定时刻,自己做的决策是对的——过后我们看来他是在“高买低卖”,但当时他认为自己是在买低,而不是在
买高。而“低卖”是他自己受某种没有意识的观念和力量驱使,被迫卖掉了。这样频繁的进出,过度的反应,导致了一个他自己都不相信和承认的结
果——他一直在做“高买低卖”的事情。

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

智商远高于平均智商的这些人,拉低平均数的原因有三个:1. 过度自信;2. 过度反应;3. 短视,损失厌恶。

我们先来讲讲“对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

在以前的课程里我们说过一句话,“人类特别容易忘记自己的真实出身”,这个出身是什么?在250万年的历史当中,有文明的历史1万年都不到,
我们作为一个文明人的历史,只有人类历史的1/250,而我们的身体特征、心智特征,绝大部分都是在非洲大草原上形成的——如果把我们的身心特
点设想为一种业绩的话,那么这里的实际控股人就是非洲大草原。

但我们早就忘了这一点,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觉得自己跟那个在稀树草原上直立行走,拿着一块石头艰难找食物的人,差别不只是天渊之别
——我们觉得跟他毫无关系。

事实上,他们跟我们的关系特别大:控制我们思维和行为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差不多250万年里形成的过度反应。

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说: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是理性的、审慎思考的人,尤其是当你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但是,我们可以想一
想,如果在丛林中遇到狮子,我们那个擅长凡事深思熟虑的祖先,还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反应的时候,恐怕已经成为了狮子的午餐,而他那不假
思索、迅速逃命的表哥,却得以幸存了。

很多证据表明,人类远远没有自认为的那样“遇事都会审慎思考”。按道理来说,我们那个“遇事审慎思考”的祖先,应该更有理由活下来,但那个
道理是你想象出来的道理,在实际场景中,是那个遇到事情不假思索就选择逃命的表哥更容易幸存下来,所以,我们都是那个表哥的后代。

我们今天能活下来,其实是“蛮不讲理”的自然选择法则的一个结果:把那个没心没肺、一惊一乍、遇事不过脑子的表哥留下来;把那个深思熟虑的
祖先淘汰掉。

一个资本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你到底是在依据什么做选择呢?是绝对的大股东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成为他们的一个不自知的木偶。

为什么平均数是5.7%,你只挣到了1%,甚至亏损呢?那些达到平均数和超过平均数的是什么人呢?很不幸,是那些自己对自己的聪明程度“没有
高估”的人,或者说,是“自己知道自己不聪明”,不进行过度反应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反应能力很差,买下来就放在那儿,这样一个看上去很
懒惰、无所作为的方式,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身上也有的“表哥”的控制力。

知识幻觉

我们常说“傻人有傻福”,“最大的精明就是诚实”,这些特别鸡汤的话的背后,有一种机制:
在“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中,我们自以为很聪明,其实不过是一个牵线木偶——但我们对提着线的“隐性玩家”毫无觉察。

这就说到了一个问题: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今日简史》里专门用一章讲到“无知”,他特意提到了一个概念:知识错觉,或
者知识幻觉——你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少。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我们知道很多”呢?有下面几个原因:
原因一: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的是“装在别人头脑当中的东西,用一种快捷方式输到我们头脑当中来”,但那种知识在相当程度上都是道听途说的,我们对它
并不具有真知。换句话说,与其说我们“知道了”那种东西,不如说我们“听说了”那种东西,并且“相信了”那种东西。因为大家都听说和相信,以至
于当你说出这种观点的时候,别人不会反驳你——大家都认为这是普遍的真理,其实这个东西并不是你的知识。很多我们自己以为自己获得的知识,
其实知道的深度是相当有限的。

原因二:
有些东西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但我们以为“我们知道”。比如你在炒股的时候,你以为你知道“股市是怎么来运行的”,“当下的行为到底意味着什
么”,其实你都不知道。

原因三:
当我们的知识好像越来越多,身份越来越高的时候,会造成一种“知识错觉”——好像懂了很多东西。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著名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夫子在人们眼里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但当两个小孩在争论是“太阳是早晨离地面近”还是“中午
离地面近”,并且双方都给出很有道理的理由的时候,孔夫子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说句老实话,我都不知道,还专门去找了一篇讨论“为什么早晨的太阳或者月亮刚升起的时候会那么大”的很长的文章,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在
争论。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惊人的“认知漏洞”,我们对这些漏洞常常是忽略,甚至无知的。

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富贵也能限制人的想象力——何不食肉糜就是例子;权力也会限制人的想象力——有一个研究证明,在一个公司里,职位和
弱智程度成正比;你的聪明,你的知识的丰富程度,也会大大限制你的想象力,限制你对你的愚蠢的感知。

大家可以做两件事:

  1. 回想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有如此大的认知漏洞;

  2. 给自己制造一些“微出轨”,去接触一个你已经很陌生的,甚至已经远离了的,或者一直就很陌生的世界和人——我相信,它们会给你造成一些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认知地震。

posted on 2019-10-23 15:29  endian11  阅读(1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