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认知大厦

奋斗和挣扎有什么区别?

“你说很多的奋斗其实是挣扎,那挣扎和奋斗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所谓“挣扎”,就是有目标,无方法,自然也是无结果的努力。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自然想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言--“以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成功”,“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盼望有不一样的结果”

 

还得重复一个老生常谈:焦虑感是一种变质的紧迫感。

紧迫感的特点是面对重大的挑战迅速确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为方法和流程,紧张而有序地解决一个个阶段性问题,遇到阻力快速试错,直到实现目标

 

紧迫感的最大特点是保持“操之在我”的心智状态,不给恐慌和怨怼留下任何空间。

而由焦虑驱动的挣扎,其特点是局部、节点的方向感汇聚成整体的混沌,众多的矢量之和趋近于零

 

 

我们很容易堕入挣扎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事不宜迟,知道不努力的后果,所以我们选择了快速、直接、看上去有用的应对方式,既节省时间又不用费脑子,最重要的是,这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的状态,多多少少地缓解了我们的焦虑和恐慌。

 

"唯恐错过"是焦虑的典型症候

我们不放过眼前任何“或许什么时候管用”的新机会、新信息、新知识。

比如我们不停地刷手机,看到本来就是冲着你的焦虑和恐慌来的标题、广告、按捺不住想看、想收藏、想购买的心情。持续地囤积,在囤积中获得一种暂时的安稳感,正在成为我们奋斗的新常态。

囤积本来是人的一种由来已久的冲动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这是深得广大女性心仪的一句老话。与这句老话相对应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满满的衣柜里很难找到一件在关键时刻能穿得出去的衣服。面对一柜子你说不清什么时候买的、什么时候穿过的衣服,一种破产和归零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每次买衣服的时候你都想“搞点新意思”,你自以为别出心裁地买了一件全新风格的衣服,但在别人眼中,那不过是从你衣柜里随手拿出来的一件。

原因很简单:

无数个0加起来还是0,0的巨量累积不可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真正的改变只发生在原则里

“同步(Synchronization)”现在已经是一个常见的技术概念了,我们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宗教和哲学概念

一些哲学和宗教流派认为:人的作为、境遇都不过是心性品质自内而外同步的结果--如同时用ITunes将电脑里存储、编辑好的内容同步到IPhone手机上,也如用QQ同步助手将存储在云端的通讯录同步到手机上,新手机立即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你原来的手机。

你买到的衣服之所以是一件“旧”衣服,原因是你的购买行为其实是一种“同步化”的行为,当你出手购物时,存储在你大脑中的标准,趣味和习惯就一股脑地“同步”到你的“新欢”中--你所有的"新欢"都不过是"旧爱"

 

达利奥的《原则》未言明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同步。

他说,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原则层面

人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方式都受制于蕴含其中的原则,在你的原则没有发生实质性进化的情况下,你能改变的---无论是内在外在--都微乎其微

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是无意义的重复,是因为他们从未改变、优化他们的原则,甚至从未反省过一直在驱使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底层代码是怎样的。

你生活、工作着就是在犯着错误,都在经历痛苦,即使你看上去已经成功。犯错误是人的宿命,人与人的差别只是犯错误的方式的差别。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正确地犯错误的人”和“错误地犯错误的人”。

前者总是能够持续地以X光般的反省方法获知自己行为原则中的bug,持续地消除bug,优化原则,实现原则性进化。后者总是自觉无辜地犯错误,从来不与自己的简陋、粗劣的原则打照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挣扎和奋斗的本质区别更加清楚了。

鲁迅说,人与人的差别有时候要大于人与猿的差别,对于人的认知,也可作如是观。

 

认知的“微创伤”

我们往往不自知地成了认知的留级生,尽管看上去是努力地升级并且觉得自己已经升级了。

升级、进化、蜕变,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消遣自娱式、不触及原则的努力无法让人实现“从猿到人”的进化。

有一年回老家与一位长辈闲聊时,谈起了我自己小时候一些可爱的愚痴。他说,又一次看到我一手拿着镜子,一手不停地在镜子后边想要抓什么东西。

大笑之余,我意识到,幼小的我内心一定经历了一次小小的“认知地震”,或者经历了一次认知的“微创伤”。

我们从小就不断地经历着类似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烧水壶时就要伸手去摸,结果被烫的哇哇大哭;看到筷子在盛水的碗里“变弯”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正是这些“小地震”“微创伤”,促成了我们在认知上的进化。因为它们动摇、伤及了我们已经形成并且一直在管用的原则。

所谓“认知地震”,指的是你原有的、看似稳固的认知,由于某个事件或场景遭致坍塌。

而认知的升级,就是在认知废墟上重建认知

我们多数人幸运又不幸地让自己的认知停留在了非地震带上,停留在子宫般温暖、宁静的“认知的故乡”,用安兰德的话说,我们虽然活着,但尚未出生

 

落魄不堪的自我放逐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语惊醒梦中人”。

读哲学史的时候,也常常会看到相似的话,比如康德说:“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过来。”电影《黑客帝国》中,墨菲斯船长对尼奥说:“你不从梦中醒来,又怎么知道你是在梦中?”

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后,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

当然认知的升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休克疗法”--在认知上经历一场足以让自己落魄不堪的放逐。你熟悉的一切突然消失,你突然在异常陌生的知识处境中遇见了倍感陌生的自己。

 

茨威格曾这样描述放逐的意义:

“大自然的节奏需要这一类强迫的休止,因为一个人只有洞察生活的一切,深邃幽微,才算的上彻底了解生活。正是创造的天才,需要这暂时的被迫的孤独,以便从绝望的深处,从放逐的原处,测定本人真正的使命的界限和高度。

一个人如果老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世界,只是从皇帝的宝座,从象牙塔的高处,或从权力的顶峰俯视世界,那他只能看到阿谀奉承之徒的笑容和他们危险的驯服,谁要是手里老拿着一杆秤,他就会忘了自身的重量。”

 

posted on 2019-10-23 11:15  endian11  阅读(1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