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了之的“认知阑尾”

有一个噱头:
我想静静。

静静是谁?
  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认知规律:我们在寻求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对象——在你不断追逐这个对象的过程中,行为会变成一个模式;模式一旦形成,就可以自我运转了。
比如,我钱不够,我想要更多的钱——这时你想的还是钱。但是,在你不断追逐“想要更多钱”的时候,钱的内涵已经逐渐被抽空了,你要的不是more money,而是more——更多的东西。

  这个时候,模式已经接管了你自身的欲望——模式自身获得了一种欲望在运转。就像吸毒:毒产生了一种模式,开始自我运转,实际上,当你要吸毒的时候,是毒瘾在吸毒,而不是你在吸毒。
这个模式一旦形成,也符合阑尾的特点:①自带;②不自知;③无用,甚至有害,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④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要切除“阑尾”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而你又不愿意忍受这种痛感,最终的结果就是放任自流、不了了之——但是永远也“了”不了。这是一个普遍的模式。

  追求等级=认知阑尾
  我们再说一种现象:争吵、争执、较劲。
  某种行动、语言、思维方式,人一旦开始这个游戏,表面上是为某个观点、见解、认知在争论,实际上,是背后的模式和欲望接管了你——不是你在使用这个模式,而是这个模式在使用你。
  举个例子,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有一群人,不知道是谁张罗着凑到了一起。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点点地位和声望,可能他们在自己的部落里是酋长或者副酋长,但聚在一起,彼此之间不知道。
  于是有一种东西开始发作:在一个临时形成的准部落里,他们立即开始谋求酋长的地位,当不了酋长也要当一个副酋长,哪怕是一个小头领——任何一个群体,哪怕是暂时形成的,都会立即产生一种对于等级的追求。

  拉罗什富科有句名言,“贵妇们聚在一起从来不缺乏话题,她们总是会喋喋不休,假装在谈论同一个问题,不断申诉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地位,实际上,那根本不是一场交谈,而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表面上贵妇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实际上,她们根本没有谈同一个话题,而是在谋求等级。
  在一个临时,也可能是相对比较长期的群落里谋求一种等级,这种追求是一个妨碍我们的“认知阑尾”。
  就像夫妻吵架,表面上是在争论一个问题,“这事的真相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该怎么办?怎么解决?”好像是一个很理性的,跟认知相关的东西,实际不是,双方很可能在这里谋求的是等级。
  由于双方都在谋求等级,就意味着双方都唯恐处于弱势和下风——谁也不会甘拜下风的情况下,就会变成“翘翘板”,我使一下劲儿,把你翘起来,你再把我翘起来——认知上没有进展,也不可能达成认知。

这场游戏的本质是在谋求谁比谁更有力,这种状态不好。
切除“阑尾”:绝不在非战略节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
1. “语欲胜人症”的合理性
我们以前讲过的“语欲胜人”是一个很要命的毛病,这种相干不相干、有用没用都一味争上游,总是想压人一头的欲望的确是不好的,但是,它最初有它的合理性。
在我们还是猴子的时候,好像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实际上,猴群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一旦处于低等级,你各方面的权益、资源——无论是食物资源还是性资源——都处于最糟

糕的状态。
通过一代代演化,猴子对于上台阶、压倒别人的欲望就逐渐嵌入到了基因层面,我们开始自带这个东西,而且不自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东西会大大妨碍我们对于世界、他人以及自己的认知。
  2. 嗔:认知进化的残留物
这又回到我们前面的话题:在特定场景下形成了某种机制、模式,而这个模式形成以后,它就会尽可能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会不分场合、不分青红皂白地运行,而一旦开始运行,在一个全新的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的场合,它就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对这种潜藏在我们内心,力图压倒他人的心理诉求,佛教称之为“嗔”。“贪、嗔、痴”——“嗔”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包含了很多含义:较劲、较真,甚至是怨恨、怨怼。人的“嗔”心一起,就很难看清楚他人和自己了。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嗔”在相当程度上是人在认知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残留物,它的特点跟我们讲到的所有“认知阑尾”都一样:有其合理性,同时具有去场景化的特性。一旦去场景化,它就会陷入到滥用的状态。
不管食物也好、药品也好、心理倾向也好、认知也好,一旦越界,超出了特定场景的边界以后,就变成了一种破坏性力量。
我经常引用华为的那句口号“绝不在非战略节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所有的“认知阑尾”都是由于它超出了特定场景,肆意发挥作用,在“非战略节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从而对我们的认知形成了明显的干扰和破坏。
总结
这个单元的话题是“认知阑尾”,就是曾经有合理性,但是由于场景切换而逐渐丧失有效性,以至于完全无效,甚至具有潜藏破坏力的认知。
当然,“认知阑尾”是一个比喻,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认知脂肪”、“认知赘肉”等等,就是那些曾经有用,但是越来越成为你障碍的东西,它最大的特点是:我们自带而不自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它的破坏力缺乏意识,就会像企业经营中越来越严重的坏账和负资产,妨碍和摧毁我们的认知,而我们浑然不知

posted on 2019-08-23 16:02  endian11  阅读(1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