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为本人学生时代的技术博客,工作后10年已经不再更新,需要关注可以访问geekpm.com,点击访问!

智能手表的未来:独立还是附属,这是个问题!

独立还是附属,这是个问题!

从关注智能手表以来,有个问题就一直在争论,那就是智能手表的定位问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将来甚至会取代手机,还是作为智能手机的一个配件,依赖手机而存在。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来看一下市场上的一些产品:

首先是独立存在的产品,这类产品比比皆是,以三星Galaxy Gear为代表,包括国内的果壳、土曼、映趣以及众多深圳特色的一系列产品都是如此。能打电话、能上网、能拍照、甚至玩神庙逃亡、愤怒的小鸟。这些产品有的甚至以能够运行原生安卓系统作为卖点。

第二类产品,这类产品相对小众,以Pebble和索尼SmartWatch为代表。主要定位是手机的扩展,作为手机的便捷消息提醒和一些数据采集。

很多人认为2014将会是可穿戴市场爆发的一年,虽然市场上的相关产品已经呈现爆发的态势,然而关于独立还是附属的问题却并没有明确,争议反而越来越大。关于这个造成这个局面的一些原因,在我之前的几篇文章中(查看请搜索emouse)已经逐步有所涉及,前几篇文章主要从工程思维谈了自己的观点,主要观点如下:

1、从功能定位的角度。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主要电子设备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电池续航的短板、结构设计以及携带方式决定了智能手机在现有的情况下无法满足进一步的数据采集需求。例如很多计步和睡眠测量类的应用,虽然手机上有很多类似的APP,但是很多APP的后台运行使得手机处理器一直高速运行而缩短了手机的续航时间,因此功能虽然满足需求,但是实用性有限,从苹果的协处理器设计就是针对性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的基本观点就是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设备更应该作为手机的协处理器而存在。众多可穿戴设备作为手机传感器的延伸,平时可以在不影响体验和手机续航的情况下完成数据采集和处理,在手机唤醒时实现数据同步,通过手机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展现和交互。虽然各种可穿戴产品的定位不同,但是计步、睡眠监测等功能却是标配。

2、从设计实现角度考虑。众多手表功能上的多恰恰代表了设计实现上的少,用做手机的套路来做手表,照搬手机的硬件方案和套路,智能手表也瞬间沦为深圳模式的新战场。一方面市场尚在培育,很多厂商在观望,另一方面却也涌入很多想着赚快钱的厂商和很多认为借着可穿戴这个新机遇能够迅速崛起和成长的创业公司。从现有的产品设计来看,照搬联发科或者君正的方案,套用安卓系统,无论是在硬件设计还是在软件开发上都极大的降低了设计工作量,最终出来的就是功能和手机基本重复,满街计步器、遍地防丢失的手表产品。功能样样都有,只是买回来之后不知道究竟能干啥。功能雷同,方案照搬是现阶段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对于很多小公司而言,既缺乏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无法对传感器等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定制,也没有能力针对性的开发系统和硬件方案,只能进行整合和炒作,借着可穿戴这阵风,都想体验一把飞的感觉。

3、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正如很多人所言,因为iWatch没有出来大家没得抄,所以才有了现在可穿戴市场的诸多乱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本身市场尚在培育,现在市场上又缺乏革命性的产品,不光厂家在功能和定位上迷茫,消费者在需求上也并不明确,是要跑得更快的马车还是需要一辆汽车虽然道理很明白,但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并不是那么明确。正如Pebble而言,虽然我认为它是非常优秀的产品,但是仍然有很多非议,不能打电话、不能听歌、也不能发微博和拍照,很多人都认为它弱爆了,甚至很多人在得知这款产品用的是一百多兆赫兹的处理器,几兆的存储空间时更是大呼不可思议。手机上的硬件堆砌已经让消费者把这种惯性带到了可穿戴设备上,很多消费者想当然的就从这种惯性出发,用硬件性能来评价这类产品的好坏,最后就演变为很多消费者想要的是更快功能更多的手表,虽然并不清楚究竟智能在何处。

4、从产业链的角度。智能手机能够发展到今天,性能强劲、价格低廉、集成度高的众多解决方案功不可没。对于前文所说的照搬手机的套路来做手表,很大程度上也是产业链使然。以低端智能机所使用的联发科MT6572为例,一颗芯片几十元钱,集成了双核1.2Hz Cortex-A7处理器,还继集成了WIFI、GPS、蓝牙、FM等一系列外设,28nm的工艺,功耗相对也较低,拿过来做手表一个片子就能解决几乎全部问题,成熟的硬件产业链加上现成的安卓系统,小一号的手机戴在手上就是手表了。相比之下,Pebble和SmartWatch等产品就没那么成熟的方案可用,他们都采用STM32的Cortex-M系列处理器,需要集成三轴加速度等传感器,蓝牙也是独立的芯片,在系统上用的也是轻量级的嵌入式系统,很多功能需要自己研发和添加,关键是这一套下来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研发成本上均不占的优势,反而相比前一种方案还缺少了亮眼的参数和花哨的功能,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很容易被消费者误解,真正推出这样的产品需要很大的风险。

用智能重新定义手表,而不是对照搬手机,道理虽然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上面我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问题却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勿忘初心”在面临诸多现实之后还能够有多少人有那个魄力去坚持!

互联网进化论——连接

上面的诸多看法是我一直以来的工程思维的观点,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想换个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真正让我想有思路的是还是前一段时间看的《罗辑思维》节目,罗振宇在“未来脑世界”这一期中提到了他关于智能手表的一些看法,还提到了刘峰的《互联网进化论这本书》,结合罗振宇和刘峰的一些观点谈一下我对智能手表以及可穿戴设备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关于《互联网进化论》这本书,可能是进化论这样高大上的字眼让我有了太高的期望,看到书后反而觉得有点失望,但是有一点是基本赞同的,那就是互联网进化过程中连接的作用。无线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正在不断的延长人类与互联网的接驳时间。微博、电子邮箱、社交网络则促进了人与世界的沟通和信息同步。互联网进化论中的连接规律认为,判断一个商业是否成功要看它是促进了连接还是阻碍了连接。更大规模、更方便、更低成本的连接是互联网的趋势和进化方向,基于这个观点罗振宇认为手机屏幕的大屏化趋势是因为大屏能够促进人与世界的连接,而智能手表更小的屏幕阻碍了连接,没有真正的未来,会被进化的洪流淘汰掉。

罗振宇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地的人能够联系在一起,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便携性让这种连接更加便捷,因此从电脑到手机从连接的便捷性上来看是一种进化。和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手表虽然要更加轻巧便携,但是再便携都是和手机一样随身携带,掏出手表和掏出手机在便捷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而手表的小屏幕却极大的影响了连接的效率和体验。从这种角度来看,智能手表的确违背了这种进化趋势,然而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在于把这种连接限定在二维的层面,如果说电脑和手机是连接世界的窗口那么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设备则是连接自己的纽带,因此电脑、平板、手机这些设备连接的是世界,而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是自己!如果认为前者是横向的连接,那么后者就是纵向的连接。可穿戴以及智能硬件设备的发展所拓展的就是纵向的连接。相对于传统的设备,可穿戴设备连接着我们的健康,连接着我们的习惯,让我们了解世界的时候也能够更清晰的了解自己。

最后,在回到本文所讨论的核心问题,独立还是附属,我认为智能手表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将会作为传统横向连接的纵向扩展,作为一个协处理器时刻的来连接我们的生活。至于究竟应不应该取代手机,这个就像平板电脑一样,iPad在定位上并不是为了取代电脑,对于很多人而言,如果平时就是上网、聊天、看视频,那么iPad是可以取代电脑的,而对于像我这样的人而言,用电脑的时间虽然占据大多数,但是iPad同样可以成为很好的辅助。智能手表也一样,对于儿童安全、老人监护、运动健康等领域智能手表可以作为独立的存在,对于普通应用来说,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满足的不应该是同一种需求,也没有必要谁要替代谁,电脑、平板、手机这些设备连接的是世界,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连接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个附属也就足够了。

emouse,关注可穿戴与智能硬件,新浪微博:emouse思睿,欢迎交流。

posted @ 2014-03-01 14:24  emouse  阅读(109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