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net求学者

王阳明:人心本是光明之镜 奈何因私欲黯淡无光

王阳明是学者世人所称的名号,他的名是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于是世称阳明先生,生于明宪宗成化年间,浙江余姚人,主要活动于明孝宗和明武宗时候。

尤其是明武宗时候,宦官刘瑾弄权,王阳明因反对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九死一生,于是静心思悟,上追《大学》《中庸》之源下承宋学尤其是朱熹和陆象山之学而明心开悟,世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人心本是光明之镜 奈何因私欲黯淡无光

 

王阳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阳明与心学

王阳明生当明孝宗和明武宗时候,武宗聪慧而又荒唐,武宗有幸的是承接了他父亲明孝宗励精图治的一个比较好的遗政,有一帮能够支撑朝政的干练大臣,王阳明就属于其中一个。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良知与致良知;

二是知行合一;

三是诚意正心与不离世事的磨练;

四是外求与内省相结合的人生修炼方法。

读《传习录》而知王阳明深思远虑的哲思,读《瘗旅文》而知王阳明丰富沉抑而又催人泪下的情感世界。王阳明作为距离我们并不是太遥远的古人,也如我们今天的思想者一样是感情丰富而又深沉旷远的。

要理解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必须要追溯《大学》《中庸》的思想和理解宋学的尤其是朱熹和陆象山的理路体系。

《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提出的三纲领,这三纲领推开去就是治国理政开天下太平盛世,收缩来就是修身养性明德达道,而修身达道与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相通的,于是明确以修身为本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人生精神与世道生活的至善之境界。

朱熹在补写《大学》之中佚失的篇章时提出了依托已知的知识格天下之物以穷尽其理的主张,这就引发了后学的纷议和争执:

那就是如何才能格尽天下之物以穷尽其理?这道路也太漫长了吧!有这个可能吗?有没有更简洁的直达大道真理的途径呢?这是宋儒没有解决的问题。

《中庸》提出中庸之道,指出“诚”是中庸之道的本质,“诚之”是达于中庸之道的根本途径,宋儒据此便提出了“诚”和“敬”的修身达道之途,但是如何“诚”?如何“敬”?也就是修身达道的方法问题。这是宋儒争执不下的问题。

概括起来,宋儒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争执分为两派:一派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格物以穷理),一派是陆象山的内求我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王阳明对两派的理论和观点都有所取舍和融合,形成了他的心学理论。

至于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归之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我认为不能简单下结论。

因为中国的传统哲学理论和思想与西方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往往用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来划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我觉得这是有失偏颇的,中国历来的思想家无不以物我合一、天人和合和轻理辩重实践为根本,这与西方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这已经从源头根本上就偏失了,所谓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呀。

良知和致良知

何谓良知?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说良知是从你本来之心就知道的是非善恶,但是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不是互相冲突了吗?其实并没有冲突。

王阳明认为人心本来就如同不染尘垢的光明之镜,本来就如同皎洁无瑕的普照之月,由于私欲无限膨胀的污染和蒙蔽使得它变得黯然无光了,但是这并没有使它丧失分辨善恶的能力,需要涤除心灵的尘垢和肮脏的污秽使之恢复光明普照的本质,这就是为善去恶的功夫。

一个光辉明鉴的心灵和一个肮脏暗淡的心灵两相比照,哪一个更美好可想而知了。

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把自己的本心从无限的私欲和污秽的尘垢中超脱出来恢复他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外以格物致知和内以发明本心,外以格物致知就能明天地万物之道理,内以发明本心就会有光明美好之道德。

既不被外物役使也不被私心牵累,也就是说使人的灵魂既不要成为外在之物的奴隶也不要成为自己私心的奴隶。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挣脱了枷锁的自由的人,这样的心才是人们的无善无恶的光明如镜的皎洁无瑕的本心,这时产生的好恶心理和为善去恶的行为才是自然无碍的而非刻意做作的。

知行合一 世事磨练

王阳明既重视知更重视行,认为知行相合,无行无所谓知,而意念动处即是个行了。

这必然给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莫动恶念尽求善意,这是与他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紧密相连而必然得出的思想观点,心本应纯洁无暇自然生发而不矫揉造作,好恶都应该如明镜鉴照没有滞碍的。

王阳明认为天下之所以混乱就是由于人们崇尚虚文伪饰而不能切实力行,因而人心虚伪日盛,淳朴诚实日衰,所以他强调知行合一,知到行处方能成为知,意念动处即可称为行了,力求人心返本归真,回到纯朴诚挚的美好境界中去。

正是因为王阳明非常重视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所以他认为人要找回光明纯洁的本心必须在世事之中磨练,正所谓“修身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完成,明明德要在新民的过程中才能达于至善。”

所以后人对于王阳明心学的诟病: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使治学专注于内心修炼缺乏经纶世务的真功夫。这种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和评价只能是一种浅见陋识了。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知行合一的理论框架中阐发的,王阳明本人也是这样去实践的,他的一生都是在忧国忧民尽职尽责治国理政的动荡生涯中度过的,他五十七岁去世的时候还正肩负着国家南部平定叛乱的重任。

心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阳明学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他解决了宋儒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上的困扰,把抽象的天理人欲关系具体化简洁化了,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世事磨练中修炼心性而恢复本心的诚笃和光明。

他强调知行合一,把求知与做人做事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力求驱除世道人心的黑暗而开启个人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走向自由光明的坦途,因而被人们认为是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的先声。

posted @ 2015-12-10 23:20  hy31337  阅读(57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net求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