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有4000多年,夏为禹贡豫州之域
蒙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蒙城始建于殷商,是先哲庄子和孔子“七十二贤”之一陈亢的故里。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九鼎灵山寺等名胜古迹。尉迟寺新石器文化遗址被称为“中华原始第一村”,和北宋古塔万佛塔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之乡和安徽省曲艺之乡、美食之乡、六洲棋之乡等称号。
蒙城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盛产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县已探明的地下优质煤储量10亿吨,拥有年产350万吨的许疃煤矿。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了汽车及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及智能家居三大主导产业,拥有“江淮安驰”汽车、“五洲”牛肉、“东升”食品等一批知名品牌。
蒙城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4000多年。夏为禹贡豫州之域,商为汤都北冡,西周称漆邑(因古时漆雕氏食邑于此,另一说这里有漆树林)。周定王十四年(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是庄子为吏之所。秦属砀郡。汉初,分县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因北冡山多桑)。三国属魏谯郡,东晋仍属谯郡。南北朝宋、齐时,称山桑县。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废山桑县,迁县城于涡河北岸古漆园旧址,建置涡州涡阳县(因在涡河之阳),为州治所。梁大通二年(528年),迁县城于涡河南岸,改置涡州为西徐州(因在徐州之西),后置北新安郡(因为梁之北陲),均为州、郡治所。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改置涡州为南谯州(因在谯州之南),涡阳为州治所。后并蒙县、山桑县为蒙郡,涡阳仍为郡治所。北齐复称蒙县。隋开皇十六年(595年),改称淝水县(因淝河流经境内);大业七年(611年),改淝水县为山桑县。唐天宝元年更名为蒙城县,以后归属虽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治所也未有变动。
盛世修志,以史为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对于记载历史、服务现实、垂鉴后世、育人兴邦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是一项功德无量、名垂青史的大好事。
蒙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根据尉迟寺文物考古发掘和有关史料记载,早在4500年,蒙城淝河流域就有原始人类在此渔猎活动,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兴衰动乱、朝代更替,至西汉时始建历史上第一个县城——山桑县,旧址在今坛城镇,唐天宝元年改山桑县为蒙城县,距今已2300年的历史。
述前世之成败,考当今之得失。《蒙城县志》以改革发展为主线,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忠于历史,刻意求新,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是一部集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古今总览,是蒙城20多年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真实记载,也是全县历史全貌的客观反映。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前进的脉博,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又快又好发展政治和经济的途径。
“十二五”期间,随着安徽省加快皖北发展的深入推进,蒙城作为连接东西部的桥头堡,将站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围绕“工业蒙城、宜居蒙城、人文蒙城”的奋斗目标,以昂扬的斗志开启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轮驱动”的动力引擎,以扎实的干劲架起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翼联动”的助跑轨道,以科学的理念绘制招商引资与竞争合作“开放互动”的战略蓝图,加快建设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的新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