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基础】02 - 顺序公理

1. 顺序公理

  关联公理仅讨论了对象的连接属性,但这些对象目前仍然是一种无序的状态(集合状态)。为了体现对象的空间性,需要定义一种顺序关系,使得对象更有“方向性”和“位置感”。几何中的“位置”看起来有很多种,比如直线的两个方向、平面的两面、圆形(球形)的内外等,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关系居然都可以从直线上三点的关系定义起。

  按理说两个点就足以确定方向,但要注意“方向”概念本身的引入是需要三个点来说明的。比如为了说明直线上点\(A\)的两侧,你必须指出分属两侧的点\(B,C\)与\(A\)构成何种顺序关系(\(A\)介于\(B,C\)之间)。顺序公理就是定义了直线上三点间的“介于”关系,也可以说成点\(A\)在\(B,C\)之间

  \(II.\) 顺序公理

    \(II_1.\) 一直线上的三点中,最多有一点在其它两点之间,且在点\(A,B\)之间等价于在点\(B,A\)之间。

    \(II_2.\) 对于点\(A,B\),直线\(AB\)上存在点\(C\),使得\(B\)在\(A,C\)之间。

    \(II_3.\) 平面上有直线\(a\)和三点\(A,B,C\),若\(a\)通过线段\(AB\)但不经过点\(C\),则它必定通过线段\(AC\)或\(BC\)。

  公理\(II_1\)先声明了介于关系的对称性,对于一个崭新的概念,这些看似多余叙述其实是严谨性所要求的。\(II_1\)还限制了介于关系不多于一个,却没有直接表述三点介于关系的存在性,这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其它的公理推导出来,这个我们等会再看。公理\(II_2\)将\(I_2\)进行了扩充,使得直线上的点不止两个,而且它是向两个外部方向扩展的,为构造更多的点提供方便的工具。

  在继续讨论之前,可以先定义一下线段,对任意两点\(A,B\),它们可以合称为线段\(AB\)或\(BA\)(次序无关)。点\(A,B\)就叫线段\(AB\)的端点,介于\(A,B\)之间的点也叫线段\(AB\)上的点或线段\(AB\)的内点。若不同于\(AB\)的另一直线\(a\)经过线段\(AB\)的某个内点,那么称直线\(a\)穿过线段\(AB\)。注意,这个线段的定义避免了“所有介于\(A,B\)之间的点”这样的描述,使得讨论可以仅限于问题中的有限个元素。

  光靠在一维空间的讨论,非常难以构造直线上的顺序关系,公理\(II_3\)巧妙地通过二维空间一次性结束了整个顺序公理。\(II_3\)可以这样直观地理解(以下左图):一条直线进入三角形的内部后,一定会再从中出来。这条公理其实为封闭曲线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公理中直接给出了构造两点之间点的方法,其实联合\(II_2,II_3\)可以生成非常复杂的介于关系。先来构造介于\(A,B\)之间的点,取直线\(AB\)外一点\(D\),作点\(E\)使\(D\)在\(AE\)之间,再作点\(F\)使\(B\)在\(EF\)之间。对\(\triangle ABE\)和直线\(DF\)使用\(II_3\)可知\(DF\)必定穿过线段\(AB\),设交点为\(C\),它就是我们要构造的点。

          

  以上右图结合了公理\(II_2,II_3\),它是个非常基础的图形,其中的小结论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明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具体来说,图中共有四个介于关系,用其中的两个可能推导出另外两个,只不过现在为止还只能得到两个结论。首先,如果\(D,B\)分别在线段\(AE,EF\)上,则显然点\(C\)分别在线段\(AB,DF\)上。还有,如果\(D,C\)分别在线段\(AE,DF\)上,则可以先后证明\(B,C\)在线段\(EF,AB\)上。剩下的因果关系,你可以在得到下段的结论后再讨论。

  在构造空间的位置之前,先要把直线上的顺序关系定义好,而此时我们还需要把上面遗漏的一些问题解决。一个是公理\(II_1\)中没有指出介于关系的存在性,如以下左图,先假设点\(A,B\)不在线段\(BC,AC\)上,目标是证明点\(C\)在线段\(AB\)上。先取直线\(AB\)外一点\(D\),并作点\(E\)使\(D\)在线段\(CE\)上,先由\(II_3\)不难得到\(F,G\)分别在线段\(AE,BE\)上,然后用上面的小结论很快得到\(D\)在线段\(AG,BF\)上,最终可得\(C\)在线段\(AB\)上。另一个要解决的是\(II_3\)中未说明的:\(a\)是否只经过线段\(AC,BC\)中的一个。假设\(a\)与三条边都有交点,则交点\(D,E,F\)中必定有一个在其它两个之间,设\(E\)在\(D,F\)之间,利用上面的小结论直接得到\(C\)在线段\(AF\)上,导出矛盾。

          

  现在来看看如何定义直线上的顺序关系,所谓顺序关系,就是给定直线上的一个点集,一定可以把它们排成序列\(A_1,A_2,\cdots,A_n\)(这里否定了环线的存在),使得如果\(i<k<j\)则必有\(A_k\)在\(A_i,A_j\)之间。首先需要说明,如果这种排列存在,则只有两种可能,且它们正好是首位相倒的,这个不难用反正法来证明。首先所有序列的首尾两个点(或者翻转之后)必定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不在其它点之间,而这样的点只能有两个\(A,B\)。然后如果线段\(AB\)之间的点\(C,D\)在不同的序列中顺序不同(\(ACDB,ADCB\)),由唯一的介于关系也能直接导出矛盾。另外还容易看出,任何子集的排列(或者翻转后)也是序列的一个子序列。

  当\(n\leqslant 3\)时,这个序列显然存在(且翻转后唯一),下面用归纳法证明对任意\(n\)都存在。设给定直线上的\(n+1\)个点,先把其中的任意\(n\)个点排成序列\(A_1,A_2,\cdots,A_n\),然后证明可以把另外一个点\(B\)插入到这个序列中。为证明结论,我们需要两个简单的引理,它们是三点序列\(ABC\)扩展为四点\(ABCD\)的常见情形(以下左图)。已知条件当然是\(B\)在\(A,C\)之间,由此先构建基本图形\(ABCEFG\)。第一种附加条件是\(C\)在\(B,D\)之间,这时也同样得到基本图形\(DCBGFH\),考察\(\triangle ADG\)与直线\(FC\)便知\(C\)在\(A,D\)之间。同理可证\(B\)在\(A,D\)之间,因此\(ABCD\)构成四点序列。第二种附加条件是\(C\)在\(A,D\)之间,同样考察\(\triangle ADG\)和直线\(FC\),可知\(H\)在\(D,G\)之间。结合\(G\)在\(B,F\)之间可得到基本图形\(DCBGFH\),从而得到\(C\)在\(B,D\)之间,并进而得到\(B\)在\(A,D\)之间,它们说明\(ABCD\)构成四点序列。

          

  现在回到问题的证明,考察点\(B\)与\(A_1,A_2,\cdots,A_n\)组成的序列,它相当是把\(B\)插入到序列\(A_2,\cdots,A_n\)的\(n\)个位置。当序列是\(A_2,\cdots,A_n,B\)时,问题是要证\(A_1,A_2,\cdots,A_n,B\)构成序列,为此只要证\(A_i(2\leqslant i\leqslant n)\)在\(A_1,B\)之间,对\(A_1,A_i,A_j,B(2\leqslant i<j\leqslant n)\)使用以上引理即可。当序列是\(A_2,\cdots,B,\cdots,A_n\)时,问题是要证\(A_1,A_2,\cdots,B,\cdots,A_n\)构成序列,同样对\(A_1,A_i,B,A_j\)使用引理即可。当序列是\(B,A_2,\cdots,A_n\)时(以上右图),问题是要证\(A_1,B,A_2,\cdots,A_n\)或者\(B,A_1,\cdots,A_n\)构成序列。如果\(B\)在\(A_1,A_n\)之间或\(A_1\)在\(B,A_n\)之间,利用引理即可分别得到结论,现在还需证明\(A_n\)不可能在\(A_1,B\)之间。这时可以构造基本图形\(CDBA_2A_nFC\)和\(CEA_1A_2A_nF\),考察\(\triangle CBA_1\)和直线\(DA_n\)便可知\(A_n\)不可能在\(A_1,B\)之间。

2. 边界和区域

  刚刚我们证明了直线上点集的顺序性,而顺序性自然能给出方向的定义,这对在几何中建立空间概念必不可少。比如,前面当证到至少存在一点在任何两点之间时,你一定迫不及待说,依次类推可知两点间有无穷多个点。但无穷的概念只有在序列(自然数)出现后才能被说清楚,因此这个论断一定不能缺少顺序定理在场。笼统地说,顺序关系使得点在空间有了秩序和位置,从而可以被划分、切割,这样使得聚类讨论成为可能。

  所谓划分,就是使用一个边界将空间中的点进行分类,同类的点组成一个区域,区域和区域之间没有交集(边界和区域尚未定义)。区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同一区域的点是相互连通的,而不同区域则不连通。直线上的点集将直线划分成多个线段或射线(段),每段就是一个区域,分割点便是边界。平面上的直线、或射线线段组成的图形把平面分成了多个区域(片),三维空间中的平面或片又将空间分割为多个区域(块)。点将直线分割为段,段将平面分割为片,片将空间分割为块,这些都是直观的叙述,需要逐一对其进行严格定义。以下仅举几个基础的场景作为示例,不展开完整叙述,而且你还要知道,这里并不涉及复杂的曲线面。

2.1 简单的划分

  为了说明连通性,先要定义折线段,它是一组首尾相连的线段\(A_1A_2,A_2A_3,\cdots,A_{n-1}A_n\)的总称,也可简记为\(A_1A_2\cdots A_n\),点在折线段上是指在某个线段上或是某个端点。所谓点\(A,B\)连通,是指存在折线段\(A\cdots B\),它与边界没有交点(边界视情况而定,可能是点、线、面、以及复杂组合)。上面说道区域内的点相互连通,这就暗示连通其实是一个等价关系,而对称性、传递性都比较显然。如果区域中的任意两点的线段与边界无交点,则它也叫线段连通的,否则叫折线连通的。

  先来看单个点\(O\)对直线\(a\)的分割,当\(a\)上的两点\(A,B\)连通时,其实等价于点\(O\)不在线段\(AB\)上。有时还把这样的点\(A,B\)称为在\(O\)的同侧,否则称为在\(O\)的异侧。如果非要用线段(非折线段)连通作为同侧的条件,则还要证明同侧具有传递性。假设\(A,B\)同侧且\(A,C\)同侧,则讨论\(O,A,B,C\)组成的序列,必然有\(B,C\)在序列中有\(A\)的一侧,即\(B,C\)也在\(O\)同侧。另外,容易构造点\(L,R\)使得\(O\)在它们之间,用顺序理论可证直线上的其它点只能和\(L,R\)之一同侧,所以\(O\)把\(a\)分成了两个区域。点\(O\)和和其中的一侧合称为一条射线,当点\(A\)在这一侧时也称\(A\)在射线上,或者记射线为\(OA\),显然直线被其上的任意点分成了两条射线。

  再来看直线\(a\)对平面\(\alpha\)的分割,这时也可以用线段连通作为同侧的定义:\(A,B\)都不在\(a\)上,且线段\(AB\)与\(a\)没有交点,则称\(A,B\)在\(a\)的同侧。同侧的传递性直接用反证法和公理\(II_4\)可证。另外,同样容易构造出在\(a\)异侧的两个点\(L,R\),利用反证法也可证明:平面上的任何点都同\(L,R\)之一在同侧,\(\alpha\)被其上的任意直线分割成了两个区域。对空间中的任意平面\(\alpha\),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可以定义同侧并证明其传递性,而且空间被\(\alpha\)分割为两个区域。线、面、空间这种简单的划分,其实还可以作为“方向”的定义,这里不展开阐述。

  说到“方向”,其实还有一种常见的场景,那就是旋转(本段是本人杜撰),平面上绕点旋转、空间中绕直线旋转。要想在空间对象\(a_1,\cdots,a_n\)上定义旋转方向,就需要给环状序列\(a_1\cdots a_na_1\)(\(n\geqslant 3\))一个合适的定义,而且这种定义下只有两种环状序列(旋转重合算一种),它们翻转后重合。以平面上的直线绕点\(O\)旋转为例,在不区分直线上点\(O\)的两侧的情况下,我们来构造直线环状序列。其实要定义的只是直线的“相邻”关系,且任一直线总是只与另外两条直线相邻,如果能证明环状序列的存在性,其唯二性也就显然了。

  在同一平面上通过点\(O\)的\(n\)条直线,何为两条直线相邻?首先,两条将平面分割为四个区域(显然是线段连通的),而且它们可以被分成两对,每对都在两条直线的不同测,这些区域对便是定义的关键。问题可以先退化到只有一条直线\(a_1\)的情形,空间被分割为一对线段区域(每个区域线段连通),且这对区域在\(a_1\)的两侧。当添加直线\(a_2\)时,容易证明\(a_2\)的两条射线分别处于之前的一对区域中,且把它们分成了两对区域(仍然线段连通),而没对区域都处于\(a_1,a_2\)的两侧。如果\(a_i,a_j\)划分的两对区域中,有一对里不含其它直线,我们就称\(a_i,a_j\)相邻。开始时\(a_1,a_2\)相邻,且把它们组成环\(a_1a_2a_1\),其中的两个间隙可对应两对区域。后面每次加入一条直线,(类似的证明)都只会分割之前的某对区域,且分割后的每对区域都在所有直线两侧(且线段连通)。新添加的直线\(a_k\)破坏了原来的相邻关系\(a_ia_j\),但引入了新的相邻关系\(a_ia_k,a_ja_k\),这就相当于把\(a_k\)插入到\(a_i,a_j\)之间,环得到扩展而性质不变。这个逐步添加的过程便可以构造出满足条件的环状序列。

2.2 角

  你可能会问,把以上论证中的直线换成射线不是更简洁吗?但其实我们还没有建立任何的射线分割的理论,离开相应的结论以上论述就经不住推敲。为此我们就讨论一下射线对平面的分割,设\(h,k\)为平面上以\(O\)为端点两条不共线的射线,并且记直线\(h,k\)上的另外一条射线为\(h',k'\)。射线\(h,k\)合称为一个,并记为\(\angle (h,k)\)(\(h,k\)不分顺序),\(h,k\)分别叫角的,\(O\)叫角的顶点。直线\(h,k\)交于\(O\),且把平面分割为四个线段连通的区域,以这个视角看待射线对平面的分割会更加方便。

  如果以\(\angle (h,k)\)为边界,以下左图的区域\(I\)自然是一个线段连通的区域,它叫\(\angle(h,k)\)的内侧,相应的,平面上\(\angle(h,k)\)和\(I\)之外的“区域”称为角的外侧。对于外侧的任意两点\(A,B\),取区域\(III\)中任意一点\(C\),不难证明\(A,B\)都和\(C\)线段连通,从而\(A,B\)折线连通。所以外侧是连通的,它可以被称为一个区域,然后需要说明内外侧不连通。取内侧的点\(A\)和外侧的点\(B\),不失一般性,可设\(B\)与\(A\)在直线\(k\)的两侧(以下右图)。首先容易证明:无论如何折线段\(A\cdots B\)都与直线\(k\)相交,如果射线\(k\)(包括点\(O\))上有交点,则结论得证。如果交点在\(k'\)上,设第一个交点为线段\(CD\)上的点\(E\)(\(E\)可能为\(D\)),则\(A,E\)在直线\(h\)的两侧。设折线\(A\cdots CE\)与直线\(h\)交于点\(F\),则\(F\)必然在射线\(h\)上,结论得证。

          

  然后继续讨论角的性质,利用射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容易证明,从\(O\)出发的任意射线(不同于\(h,k\))必然整个在角的内侧或外侧,而且它把这一侧又分割为两个区域。其中后一个结论不是不证自明的,需要从直线分割的角度分类讨论。有了这些结论,就可以用射线定义旋转的方向了。把某一侧没有其它射线两条射线定义为相邻的,后面的论证非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有了环状序列,便可以从任意一处断开为顺序序列,也就是说在角的每一侧可以建立射线的顺序关系。这时就可以在射线之间定义“之间”的概念,即如果射线\(c\)在\(\angle(a,b)\)内侧,则称\(c\)在\(a,b\)之间。

  当然,如果没有前面关于旋转的讨论,也可以仅凭“之间”的定义对角内侧射线建立顺序关系。构造关系时,可以顺利借助直线上点的顺序关系,为此先来看一个简单的引理(以下左图)。分别在射线\(h,k\)上取点\(H,K\),则显然线段\(H,K\)的内点都在角的内侧。再考察从\(O\)出发的内侧射线\(l\),取点\(A\)使得\(O\)在\(H,A\)之间,然后容易证明直线\(l\)与线段\(AK\)不相交(以\(h\)为边界),最后对\(\triangle HAK\)和直线\(l\)使用\(II_4\)知\(l\)与\(HK\)必定相交。这个结论把射线的“之间”关系转化为点的“之间”关系,利用这个对应可以证明,三条射线中最多有一条在其它两条之间(反证)。

  当然这里仅讨论角内侧中的射线簇,或者换个说法,射线簇中存在一个射线\(a\),使得其它射线\(h_1,\cdots,h_n\)都在直线\(a\)的同一侧。如果能找到一个\(h_1\),使得其它\(h_j\)都在\(\angle(h_1,a)\)内侧(以下右图),则在\(h_1,a\)上分别取点\(H_1,A\)。讨论线段\(H_1A\)与其它射线的交点构成的序列(包括\(H_1,A\)),便能建立一个射线序列,其中\(h_1,a\)是序列两端。可以使用归纳法证明结论,当\(n=2\)时,如果\(h_1\)在\(\angle(h_2,a)\)内侧,则结论成立。如果\(h_1\)在\(\angle(h_2,a)\)外侧,则线段\(H_1A\)必与直线\(h_2\)相交,但交点又只能在直线\(a\)的同一侧,所以必然在射线\(h_2\)上,\(h_2\)在\(\angle(h_1,a)\)内侧。当引入\(h_{n+1}\)时,类似地讨论\(h_1,h_{n+1},a\)之间的关系,也能证明结论。

          

2.3 多边形

  空间中还有一种分割方法,是一个封闭区域所划分的内外侧,展开讨论篇幅将很大,这里仅举平面上封闭区域为例。所谓封闭,就是折线段且首尾相连\(A_1\cdots A_nA_1\),它被称为多边形(\(n\)边形),组成它的线段和端点分别叫多边形的顶点。当多边形的任意两边没有公共点时(包括端点和线段内点),它也叫简单多边形。直觉上简单多边形(以下简称多边形)将平面划分为内外侧,直线可以不通过内侧,即使通过两侧也一定在外侧,下面就来讨论这一系列问题。

  由于折线段的情况非常复杂,试图通过直线的两侧来定义区域将非常困难,这时不妨从直观性质中寻找灵感。直观上,一个从封闭区域内侧出发的射线,最终一定会跑到外侧,因此它必定穿过边界奇数次。在此我们必要严谨地讨论一下射线“穿过”多边形的次数。直线和多边形有公共点的情形无非下图中五种,但第三、五种直线没有“刺穿”边界,它们不算一次穿过,其它三种都算一次穿过。另外显然,直线只能穿过线段一次,穿过\(n\)边形不超过\(n\)次。为了不造成混淆,这里仍然把“有公共点”称为“相交”,这与课本不同。

  考察从同一点出发的两条不同射线,它们或者共线、或者组成一个角,但都将平面分成两个区域。这样的两条射线还把多边形分割为多个折线段(首尾是射线和多边形交点,不讨论在直线上的线段),且容易证明:相邻的折线段分别在平面的两个区域。因为从某个折线段出发遍历整个多边形还会回来,所以折线段的个数必定是偶数,即两条射线穿过多边形的总次数是偶数。这就是说,从同一点出发的任意射线穿过多边形的次数有相同的奇偶性,次数为奇(偶数)数的叫多边形的内点外点)。我们要证明的结论则是:以多边形为边界,它的所有内(外)点之间都连通,但内外点不连通,这两个区域分别叫多边形的内侧外侧

  为了证明内(外)点的连通性,我们需要一些引理做铺垫,这些引理是为了证明局部的连通性。面对千变万化的多边形,从局部出发、尤其是从多边形的边和顶点附近出发,是一个很客观的策略。先来看一个三角形内点的性质(以下左图),以后把三角形顶点与其对边内点组成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贯线”。在不与边重合的情况下,直线与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三个交点,而上面知道直线只能穿过多边形偶数次,故此时交点数只能是\(0\)或\(2\)。因为通过内点的直线一定与多边形相交,故通过三角形内点和顶点的直线也必然与其对边相交,也就是说内点一定在贯线上,反之显然成立,即点为三角形内点的充要条件是它在某条贯线上。

          

  如果线段与三角形相交且有点是三角形内点,那么称这个线段穿过了三角形,它与三角形的交点也叫“穿过点”。考察这样一个\(\triangle ABC\)和多边形\(\Omega\)(以上右图),如果\(\Omega\)与\(\triangle ABC\)的穿过点只能出现在(可以没有)边\(BC\)(包括端点)上,容易证明\(\Omega\)一定有顶点是\(\triangle ABC\)内点(就是穿过三角形的线段的某个端点)。容易在\(AC\)上构造点\(C'\),使得\(\triangle ABC'\)中没有\(\Omega\)的顶点,即\(\Omega\)上没有\(\triangle ABC'\)的内点,这样\(\triangle ABC'\)的任一贯线\(BD\)上都没有\(\Omega\)的点。同样道理,也存在贯线\(CE\)满足特点,也即存在\(D,E\)使得图中的绿色线段(不包括端点)上没有\(\Omega\)的点。

  有了以上引理,我们就来证明一个重要的结论:从简单多边形\(\Omega\)(或简单折线段)之外一点\(O\),总能通过一条折线段连通到\(\Omega\)上任意一点。先从\(O\)构造一条与\(\Omega\)相交的射线,而\(A\)是第一个交点,这时\(O,A\)就是折线相通的。假设\(\Omega\)上与\(A\)相邻的两个顶点是\(B,C\)(\(A\)本身也可能是顶点),下面证明\(O\)与\(AB,AC\)上的所有点连通,如果结论成立,则可以依次推断\(O\)与\(\Omega\)上所有的点都连通。不失一般性,下面证明\(O,B\)连通。

  如果\(OA,AB\)不共线、且\(AC\)在\(\angle OAB\)外侧(以下左图),对\(\triangle ABO\)使用引理,\(OA\)上存在点\(D\),使得\(BD\)内部没有\(\Omega\)的点,显然折线段\(ODB\)连通了\(O,B\)。如果\(OA,OB\)共线、或者\(AC\)在\(\angle OAB\)内侧(以下右图),在射线\(CA\)上取点\(C'\),使得线段\(AC'\)内部没有\(\Omega\)的点。先对\(\triangle AOC'\)使用引理,\(AC'\)上存在点\(D\)使得\(OA\)上没有\(\Omega\)的点,再对\(\triangle ABD\)使用引理,\(AD\)上存在点\(E\)使得\(BE\)上没有\(\Omega\)的点,这时折线\(ODEB\)连通\(O,B\)。

          

  现在回到内(外)点连通的证明(以下左图),设\(A,B\)都是内(外)点,先在\(\Omega\)某条边上取一点\(C\),且假设已经构造出连通折线\(A\cdots DC\)和\(B\cdots EC\)。对\(\triangle CAB\)使用引理,\(EC\)上存在点\(F\)使得\(DF\)上没有\(\Omega\)的点,显然折线段\(A\cdots DFE\cdots B\)连通\(A,B\),区域性得证。要证明两个区域不连通,等价于证明不存在连点线段连通。分别在内、外侧取点\(A,B\),考虑射线\(AB\)穿过\(\Omega\)的情况,根据内外点的奇偶性不同,可知线段\(AB\)上一定有穿过点,内外侧的不连通性得证。

          

  最后的问题是直线与多边形的相交情况,首先如果直线穿过多边形,由于内点射线的穿过次数为奇数,直线的两端最终一定都在外侧。那么有没有直线不穿过多边形、甚至和多边形没有交点呢?这个问题可以换成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平面上有\(n\)个点,是否存在直线\(l\),使得所有点都在\(l\)的同一侧?先任取一直线\(a\),假设\(a\)的两侧都有点,将两侧的点互相相连,这些直线一定都与\(a\)相交。将这些有限的交点排成序列\(A_1,A_2,\cdots\),考察与\(a\)相交于\(A_1\)的那条直线\(b\),所有\(n\)点都在\(b\)的\(A_2\)一侧、或就在\(b\)上。为了使得直线上也没有给定的点(以上右图),在每个点\(P_i\)上构造两条线段(相交于\(P_i\)但不含有其它点),对这些线段的\(4n\)点使用刚才结论并得到直线\(l\)。可以证明\(l\)上一定没有给定点,且给顶点都在\(l\)的同一侧。

 

posted on 2022-01-22 15:31  卞爱华  阅读(88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