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几何】04 - 射影结合公理

  上一篇我们扩展了仿射空间,并在其上定义了交比和射影变换。同素性和关联性是射影不变性,(点列和线束)交比是射影不变量,现在我们就要以这些射影性质为启发,抽象并构建新的几何空间。但这一次要做得更彻底,不同于仿射几何对于欧氏几何做减法,我们要从零开始建立射影几何,并顺带推广仿射几何与欧氏几何。是的,你将不再受困于三维空间和实数域,而是以最自由开放的方式重建几何空间。现在开始我们才正式进入课程的正题,请先自备一点抽象代数以及线性代数的知识。

1. 射影公理

1.1 结合公理

  几何公理的建立仍然要从基本元素和基本关系定义起。同素性中的“素”就是要讨论的几何对象(基本元素),为了不拘泥于三维空间,我们把基本元素定义为\(n\)个集合\(G_0,G_1,\cdots,G_n\)。其中\(G_0\)的元素称为,\(G_k,(k>0)\)的元素称为\(k\)维平面,特别地\(G_1\)的元素也叫线,\(G_{n-1}\)的元素称为超平面。注意这里的点线面只是一些名称,并不能与直觉几何的名称混淆(虽然有一定联系)。关联性中包含的情况看似比较多,但其实可以由一个基本关系延伸出来,它仅存在于两个不同集合的\(a\in G_p,b\in G_q,(p<q)\)元素之间。如果关系存在,则称\(a\)结合于\(b\),记作\(a\subset b\)(也只是一个记号),它也可以表述为“\(a\)在\(b\)上”或“\(b\)通过\(a\)”。

  以上关于元素和结合关系定义,与希尔伯特公理非常相像(只是维度更自由),但为了能限定高维平面的内涵,还需要借助线性代数的思想。当某\(p+1\)个点\(A_0,A_1,\cdots,A_p\)不能同时在一个维数小于\(p\)的平面上时,则称它们是线性无关的,否则就是线性相关的。现在就可以在基本元素和基本关系下,限定一组公理以构建新的几何空间,其中每一条都要是简洁且必要的。我将课本的公理条目重新做了编排,为的是更有层次和递进感:第一组是说结合关系的传递性;第二组以线性无关点确定新的平面,以及平面间的结合关系;第三组描述了平面之间的公共点;第四组则限定了元素数量。这组公理所描述的几何(元素和关系)就称为\(n\)维射影几何\(\mathbf{P}\),\(G_n\)中唯一元素\(V\)也叫\(n\)维射影空间\(\mathbf{P}^n\)。

  \(I.\) 射影结合公理

      \(I_1\) 如果\(a\subset b,b\subset c\),则有\(a\subset c\);

      \(I_{2.1}\) 任何\(p+1\)个线性无关的点确定唯一\(p\)维平面(存在唯一\(p\)维平面经过它们);

      \(I_{2.2}\) 如果平面\(b\)包含线性无关点组\(\{A_0,A_1,\cdots,A_p\}\),且点组确定\(p\)维平面\(a\),则有\(a\subset b\);

      \(I_{3.1}\) 如果平面\(a,b\)上各有线性无关点组\(\{A_0,A_1,\cdots,A_p\}\)和\(\{B_0,B_1,\cdots,B_q\}\),且它们的并集线性相关,则\(a,b\)至少有一个公共点;

      \(I_{3.2}\) 同一个二维平面上的两条直线\(a,b\)必有一个公共点;

      \(I_{4.1}\) 每个\(p\)维平面至少有\(p+1\)个线性无关点,每条直线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点;

      \(I_{4.2}\) 存在唯一的一个\(n\)维平面\(V\)。

  仅凭以上公理便可得到一些基本的几何命题,这里仅作罗列阐述,请自行证明。比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给定\(k\)维平面\(a\)和平面外一点\(A\),则存在唯一的\(k+1\)维平面\(b\)经过\(A,a\)。一组线性无关点集\(\{A_0,A_1,\cdots,A_p\}\),其中任意\(k+1,(k>0)\)个点也是线性无关的(反证)。一个\(p\)维平面和所有与之结合的元素,可以构成一个\(p\)维射影几何,该平面代表的射影空间也称为\(V\)的子空间。平面上两直线有唯一交点;如果直线\(l\)不经过超平面\(\pi\),则\(l,\pi\)有唯一公共点;3维射影(子)空间中,(2维)平面与不在其上的直线有唯一交点。两个超平面至少交于一条直线;3维射影(子)空间中,两个平面总交于一条直线。

1.2 笛沙格定理

  在3维(子)射影空间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考察以\(O\)为射心、对两个平面\(\alpha,\beta\)的透视模型,并假定有三点形射影对应\(ABC\)-\(A'B'C'\)。由于\(\alpha,\beta\)的相交线\(l\)(透视轴)是透视自对应的,所以三点形的三条对应边都相交、且交点\(X,Y,Z\)都在\(l\)上,这就是空间的笛沙格(Desargues)定理。如果两个三点形在同一平面(对应边不共线),且仍然以平面上的\(O\)为透视中心,任选平面外直线\(ODD'\),并记\(D,D'\)与三对点的交叉点\(A'',B'',C''\)。先对异面三点形\(ABD,A'B'D'\)使用笛沙格定理,得到对应边的交点\(A'',B'',Z\)共线,同理也有\(A'',C'',Y\)共线和\(B'',C'',X\)共线。这时以\(D\)为射心对三点形\(ABC,A''B''C''\)使用空间笛卡尔定理,便能得到\(X,Y,Z\)共线,该结论就是平面的笛沙格定理。

  要特别注意的是,平面笛沙格定理一定要在3维射影空间中才能被证明,换句话说,如果仅有2维射影结合公理是无法推导出这个定理的,而必须将其引入为公理才能继续后面的讨论。另外你可以自己证明,笛沙格逆定理也成立:如果三点形对应边相交、且交点共线,那么三个对应点的连线共点,后面我们会从对偶的视角轻松证明它。笛沙格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点线关系,结合无穷远直线,便得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平面几何中的经典结论。尤其是逆定理,可以意外轻松地解决某些共点问题,比如以三角形及其三边中点为一对三点形,无穷远直线便是它们的透视轴,逆定理表明存在透视中心,也就是说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请练习证明以下命题:

 [练习] 试证:任意四边形的两条对边中点连线、以及对角线中点连线相交于一点。

  有一件事希望你能注意到,共点还是共线其实取决于你的视角,同样是三线\(a,b,c\)共点,换个视角就是\(a,b\)的交点共于直线\(c\)上。再举一个后面会用到的例子,考察射心\(S\)到直线\(l,l'\)的透视对应\(ABC\)-\(A'B'C'\),并获得交叉点\(R,T\)。易知\(\triangle AA'R\)和\(\triangle BB'T\)三对应边交点共线,从而三对应点连线共点,也就是说\(O,R,T\)共线。反之如果仅有透视对应\(AB\)-\(A'B'\),在直线\(OR\)上任取点\(T\)并获得点\(C,C'\),也可知\(S,C,C'\)共线。值得一提的是,\(ORT\)其实是透视对应下的Puppus线(但没有用到Puppus定理),证明中是比较常用的基本模型。

2. 射影代数

2.1 直线上的加法

  射影结合公理对应的是射影变换的同素性和关联性,现在则需要考虑交比不变性,而前提又是将直线上的点代数化。这次我们不能像仿射几何那样直接赋予点一个实数,而是要借助已有性质逐步建立代数系统,并以合适的方式引入交比不变性。不可思议的是,笛沙格定理看似普通的关联定理,却可以帮助我们搭建比较完备的代数系统。以下我将仿照之前《几何基础》中的“笛沙格几何”一章,建立直线上的域结构,然后扩展到高维空间的非齐次坐标系,最终建立射影几何的齐次坐标系。推导过程中抛弃了课本[1]的运算定义、以及并不严谨的构建逻辑,以我自己的理解尽量做到逻辑自洽。如发现有不合理之处,恳请赐教!其实你可以尝试证明,这里的加法、乘法运算和教材上是等价的,不过更加直观而且便于使用。

  首先由于直线\(l\)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点,不妨把它们记作\(0,1,u\),目的是对应仿射坐标的原点、单位点、无穷远点。任取另一条过\(0\)的直线\(m\)并同样选定单位点、无穷远点,相应三点可构造唯一的透视对应\(S\)。两直线的透视对应点视作相同的“数”。下面就在两条直线上同时建立代数同构的域。如上图在两直线上分别取点\(a,b\),交点\(P\)引出的直线与\(l,m\)的交点分别定义为\(a+b,b+a\)。这个定义虽然直观,但良性的定义还要求交换\(a,b\)位置后交点相同,下图中先有Pappus线\(0RT\),然后对\(\triangle RAA'\)和\(\triangle TCC'\)使用笛沙格定理,即有\(S,P,P'\)共线。这就同时为两条直线定义了加法,且右图证明了加法满足交换律。接下来请自行证明\(0\)为加法单位元,并且对任意点\(a\)都存在逆元\(-a\)(构造法),最后再挑战一下加法结合律\((a+b)+c=a+(b+c)\),最终证得直线上的加法构成一个Abel群。

  当然严格的加法应该从给定的直线\(l\)、及选定的基础点\(0,1,u\)开始定义,并且任意点\(a,b\)的加法\(a+b\)应当是直线上的固定点,而与其它辅助元素的选取无关。现在再另选一条直线\(m'\)(它可能不在平面\(lm\)上),类似地得到交点\(P'\),要证明的是\(SP,S'P'\)相交于直线\(l\)的同一点\(a+b\)。先对\(\triangle SMN\)和\(\triangle S'M'N'\)使用笛沙格逆定理,得到\(SS',MM',NN'\)三线共点,同样可知\(PP',MM',NN'\)三线共点,从而\(SS',MM',PP'\)三线共点,对\(\triangle SMP\)和\(\triangle S'M'P'\)使用笛沙格定理便证得结论。这说明加法的定义是由给定直线和基本点确定的,不依赖辅助元素的选取,并且直观上兼容仿射空间(欧氏空间)的加法定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加法定义并没有用到单位点\(1\),因此射心\(S\)可以随意选择。

2.2 直线上的乘法

  现在来定义直线上点的乘法。还是以相交直线\(l,m\)以及\(0,1,u\)确定的透视对应\(S\)为基础,在两直线上分别取点\(a,b\),连接\(1,a\)得到点\(T\),\(bT\)与\(l\)的交点定义为\(ab\)。注意乘法定义天然是不对称的,良性的定义还要求交换\(a,b\)位置后在\(m\)上也得到\(ab\),即要证明下图中\(S,C,C'\)共线。先对\(\triangle 11'J\)和\(\triangle AA'K\)使用笛沙格逆定理,得到\(0,J,K\)共线,根据Pappus线的特点即得\(S,C,C'\)共线。接下来需要你自行证明点\(1\)是乘法的单位元,以及对任意点\(a\)都存在逆元\(1/a\),然后再挑战一下乘法的结合律、还有与加法的分配律。最后针对给定直线和基本点,还需要证明\(ab\)不依赖\(m\)的选取(与加法雷同),是直线上的确定点。最终,直线上的点在乘法下是一个除环(没有交换律),结合加法的交换群便构成了“体”的代数结构。

  而事实是,乘法交换律的确不能由以上公理证明,需要另外引入公理。如果图中的乘法交换律成立,就是说\(S,C,C'\)共线,这就要\(1B'T'\)-\(TA1'\)对应的Pappus命题成立。回顾上一篇的仿射空间,Pappus定理是利用射影对应证明的,关键用到了射影的交比不变性。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Pappus命题其实就是交比不变性在射影几何的真身,我们必须依赖它间接地引出交比的概念(射影几何对直线度量的唯一限制)!因此以下把2维射影空间的笛沙格命题和Pappus命题都补充进来,以获得射影结合公理的完整体。这样在2维及以上的射影几何中,直线上任选三点\(0,1,u\)都能构建一个代数“域”了,这个域(体)帮助我们建立了直线上的坐标系。

  \(I.\) 射影结合公理(可选)

      \(I_{5.1}\) 2维射影空间中,笛沙格命题成立(为了2维空间的代数运算);

      \(I_{5.2}\) 2维平面中,Pappus命题成立(为了乘法交换律)。

3. 空间坐标系

3.1 非齐次坐标

  以上加法和乘法的定义,采用了更加直观可用的视角,你可以轻松地在图上作出\(a-b\)和\(a/b\)。另外其实还同时为两条相交直线定义了透视同构的域(体)结构,这将方便我们建立空间坐标系。现在延续仿射坐标系的构建方法,只是需要额外增加点\(u\)作为“无穷远点”,因此要事先选取\(n+1\)个线性无关点\(A_i\),其中\(A_0\)作为原点、\(A_i\)充当不同直线的\(u_i\)。从直线上总存在第三点开始,可以归纳证明空间中存在一个单位点\(E\),它与任意\(n\)个\(A_i\)都线性无关。空间单位点\(E\)可以确定\(n\)条坐标轴上的单位点,方法是取经过\(E\)以及其它\(n-1\)个\(A_j\)的超平面与轴\(A_0A_i\)的交点\(E_i\)。

  先分别以\(A_0,E_1,A_1\)为原点、单位点、无穷点建立直线坐标系,然后透视对应到其它轴\(A_0E_iA_i\)上,并记透视中心为\(S_i(i>1)\)。然后对于空间的任意点\(P\),可以像\(E\)一样找到它在坐标轴上的投影\(P_i\),\(P_i\)的坐标\(x_i\)组合成了点\(P\)的非齐次坐标\((x_1,x_2,\cdots,x_n)\)。空间坐标系虽然建成,但还有一个隐患需要清扫,就是轴\(A_0A_1\)的位置太特殊,这会影响后面的推理。对\(\triangle E_1E_iE_j\)和\(\triangle A_1A_iA_j\)使用笛沙格定理,证得\(S,S_i,S_j\)共线,然后对任意透视点\(P_1,P_i,P_j\),同样可以得到\(P_iP_j\)经过\(S\)。这就是说坐标轴\(A_0A_i\)和\(A_0A_j\)的相应数是点\(S\)的透视对应,坐标轴两两透视对应,它们的位置是对等的。

  非齐次坐标系兼容了仿射坐标系,但却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空间里某些点没有坐标,而这些点在射影空间并不是特殊的。所谓\(P\)没有坐标,是说\(P\)与其它\(n-1\)个\(A_j\)的超平面交坐标轴\(A_0A_i\)于点\(A_i\),所以\(P\)在\(n\)个点\(\{A_1,\cdots,A_n\}\)所确定的超平面\(\pi\)上,反之亦成立。这个超平面在仿射空间就是无穷远平面,但在未选定坐标系的射影空间只是一个普通超平面,非齐次坐标显然不是最合适的代数工具。但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n\)维射影空间建立非齐次坐标,却能为其中的超平面(\(n-1\)维射影空间)建立完美坐标系。以\(\pi\)为例,其上的每一点\(P\)都与\(0\)点确定了一条直线,继而\(\pi\)上的每个\(k\)维平面都与\(0\)确定了一个\(k+1\)维平面,这就启发我们用这些过\(0\)点的平面等价研究超平面\(\pi\)。

3.2 超平面方程和齐次坐标

  非齐次坐标构成了域(体)\(F\)上的\(n\)维线性空间\(V\),在欧氏空间中过\(0\)的直线和平面分别对应\(F\)的1维和2维子线性空间,然而在射影空间里,这个结论并不是天然成立的。从坐标的定义出发好像只能证明,在某些维度全为0的点构成的线性子空间可以组成特定平面(比如坐标轴平面),我顶多还能证明\(A_0A_iA_j\)中的过\(0\)直线对应1维子线性空间,然后就束手无策了(教材对这个关键一环表述不严谨)。最终我还是找到了一个比较靠谱的证明思路,就是先推导出超平面的线性方程是\(a_1x_1+\cdots+a_nx_n=C\),其它平面方程由超平面相交得到。对于过\(0\)平面,先根据方程得知超平面上的点是\(k-1\)维线性子空间,而它们相交便得到其它平面(线性子空间)。

  超平面方程的获得,得利于加法、乘法的直观定义以及归纳法。先来看2维平面的直线方程,如图令直线\(l\)分别交两轴于点\(A(a),B(b)\),则点\(N\)指明了“斜率”\(\dfrac{b}{a}\)。对直线上的任意点\(P(x,y)\),先获得两轴上\(\dfrac{b}{a}x\)的对应点\(C,D\),然后对\(\triangle PXN\)和\(\triangle YDC\)使用笛沙格定理得知\(S,B,E\)共线。这样便得到2维平面的直线方程\(\dfrac{b}{a}x+y=b\)或\(\dfrac{x}{a}+\dfrac{y}{b}=1\),综合各种特殊情况(请自行补充)更应该写成直线方程的一般式\(bx+ay=c\)。以此为基础,可以递归推导出\(n\)维空间的超平面方程。

  为了描述方便,现在以3维空间为例,建立(2维)平面的一般方程。设平面\(\pi_0\)与三轴的交点分别为\(a,b,c\),取平面上的任意点\(P(x_0,y_0,z_0)\),设平面\(PXY\)与\(\pi_0\)相交于直线\(MN\)。然后以\(Z\)为射心将\(MN\)透视对应到平面\(OXY\)上,并获得交点\(E,F\),点\(E\)就是\(M\)在\(Y\)轴的坐标,利用直线\(bc\)和平面\(PXY\)的方程可算得\(E=b(1-\dfrac{z_0}{c})\)。同样也能算得\(F=a(1-\dfrac{z_0}{c})\),并计算整理得到直线\(EF\)的方程\(\dfrac{x}{a}+\dfrac{y}{b}=1-\dfrac{z_0}{c}\)。然而注意到\(EF,P,Z\)共面,可知点\((x_0,y_0)\)就在直线\(EF\)上,最终得到平面\(\pi_0\)的方程\(\dfrac{x}{a}+\dfrac{y}{b}+\dfrac{z}{c}=1\)。

  这样就完成了我们的最初设想:\(n\)维射影空间中,过\(0\)的每条直线上所有点的坐标,正好组成域(体)\(F\)上\(n\)维线性空间\(V\)中的一个1维子空间;而过\(0\)的\(k+1\)维平面上所有点的坐标,正好组成\(V\)中的一个\(k\)维子空间。并且\(V\)的子空间的包含关系正好对应平面的结合关系,这就提示我们把\(V\)所有子空间对应到射影空间的一个超平面上(比如无穷远平面\(\pi\)),然后用线性空间\(V\)代替讨论这个超平面,彻底完成射影空间的代数化。也就是说讨论射影空间\(\mathbf{P}^n\)时,先把它放进高一维射影空间\(\mathbf{P}^{n+1}\),然后将\(\mathbf{P}^n\)上任意一点\(P\),用直线\(OP\)所代表的1维线性子空间表示。

  由于1维子空间上点的坐标是成比例的,我们只需采用其中一个\((x_0,x_1,\cdots,x_n)\)来代表它,而它也被称为\(P\)的齐次坐标,并区分记作\(P=[x_0,x_1,\cdots,x_n]\)。射影空间的每个点都有齐次坐标,它是讨论射影几何的完美代数工具。但是为了兼容仿射坐标,我们选择将\(\mathbf{P}^n\)放在\(x_0=1\)位置,以建立齐次坐标和非齐次坐标的关联。如图\(S\)是\(OY,OZ\)的透视中心,然后以\(X\)为透视中心分别将\(OY,OZ\)透视到\(1Y,1Z\)上,利用\(\triangle ABX\)和\(\triangle YZ1\)不难证明\(S,C,D\)共线。所以\(1Y,1Z\)上的坐标也是透视对应的,它们可以直接做为平面\(1YZ\)上的坐标。放到\(\mathbf{P}^n\)里就是说,点\(P=[x_0,x_1,\cdots,x_n]\)的非齐次坐标正好是\((\dfrac{x_1}{x_0},\cdots,\dfrac{x_n}{x_0})\)。

  最后做为练习请考虑,非齐次坐标下怎样判断\(k+1\)个点共于同一个\(k\)维平面?(从齐次坐标线性关系推导)

posted on 2024-03-19 22:50  卞爱华  阅读(27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