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b_id=158031&u_id=451

  第五十五讲:纠正任性缺点
  编写:郭永文     整理:胡云慧

 

  主讲:胡云慧

    本节课主要内容
  ●孩子的任性
    ●不要言过其实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夫妻要唱一台戏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对孩子不要说谎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 孩子的任性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就让着孩子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当今许多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辛勤苦练和汗水分不开的。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年两年的长远计划,也有半年或三个月的短期安排,而且还每天有每天的运动指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训练计划。
    世上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 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 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容。
    因此,当父母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五分钟热度或坏 习惯的让步,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这只因为人多是怕困难,贪图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此。样样事情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失去了新鲜感,而遇 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退的时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再学了。那事情就糟 了。父母不敢严格要求子女,听任孩子。这个闸门一开,洪水就泄下来了。今天可以让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让步。这时,父母即使想坚 持,想严格一点也更加困难了。因为先例一开,再想要孩子遵守规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坚持,克服困难,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终,把功课做完, 就困难了。或者要孩子关掉电视,回房去做功课,都会行不通。
    通常,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对孩子们很少能遵守和实行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管束。想于什么就干什么。而作父母的由于对 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敢严格要求。就是以法律来讲,如果总是量刑从轻,社会上不法份子就会猖獗,社会秩序紊乱。例如在大街和马路 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如果开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尽管城市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约束,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计划和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住;或去喊了一声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恶习,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不 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

 

   

 

二 不要言过其实

 

    在孩子不听话,而父母又想要他听话时,常会说:“你是个好孩子,应该听妈妈的话。”或“你是个乖孩子,不会这么做的。”父母当时说这些好听的话,完全是出于无奈,想哄孩子听话,变好,不再耍强。
    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承话,也许会真的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听不得半句责难。
    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是父母骗他的假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 法:“反正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是说喜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 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励孩子进步。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 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对”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三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了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但过 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枯燥无 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
    你怎么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儿子在幼稚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次参加儿童画展,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稚园,看他作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 一个精彩节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怎么,不想画。他不肯画,老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 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是不肯,最后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笔债,使他日后对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因而给孩子日后的教养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屈服。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和讲话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日久只会造成他们任性。因此,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须强制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吃完规定的食物。否则下次用餐时,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均不给他食物。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偏食。

 

   

 

四 夫妻要唱一台戏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 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业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以达到共识。
    但是,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那就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子呜 不平。这样固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 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当着孩子的面 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当事人也习以为常。他们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 中的例子。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 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等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 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 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他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 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

 

   

 

五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很不愿带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得亲戚朋友嫌恶。确 实,这也是实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 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动动,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家里你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 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没有关系。”这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相 反,他们得到主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也原谅吗?”尽管这时对方 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么吵闹”,或“我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对方的主人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 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闹的!”孩子知道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能有所默契,对方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那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 貌;因为孩子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学习礼貌规矩,不失是一种教育子 女的好方法。

 

   

 

六 对孩子不要说谎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镜头。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你说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了这种歇斯底里的 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再撒谎,父母说的是真实的大实话。
    孩子对发现父母的说谎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愤恨,是因为作父母的总是一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为说谎挨 过父母的骂,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住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 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一时的安静。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五岁的孩子吵嚷 着:“我的香蕉!”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 了有!”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说:“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 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确是危险的。这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 母说的是假的,父母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 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别人。或者讲清,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说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 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说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容易胡闹。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永远无法沟通。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动,只想安抚一下, 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说服。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举的吃香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到了家我们再吃。
    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说假话;许诺,然而又不打算兑现。开空头支票也常是父母在非常情况下用来哄骗孩子的一种手法。父母被迫说谎是因为父母无法摆脱孩子的无 理要求和吵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的哄骗。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死顽皮, 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几次吵着要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礼拜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孩子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了礼拜天母 亲又不带他去动物园。类似的例子:“你听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了话,到了第二天母亲变了卦,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哄住了孩 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诺言应兑现时,父母又失言,而不履行。头一两次,还可能哄住孩子听话;但当第三、四次再作许诺,而要孩子做什么事时, 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七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父母爱安静,孩子爱吵闹。尤其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劲的时候,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令父母厌烦。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 精疲力竭,只想安静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哪里会就收场了?!父母见孩子不听话,气头当然更大了,于是骂:“吵吵闹闹,真 讨厌!”
    父母口里虽骂:“真讨厌”,并不意味着真的讨厌他们。然而这样骂“真讨厌”,却有些成了攻击孩子的人格。孩子讨厌!很容易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来就怀有对亲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内心常担忧父母是不是爱他们,所以这种骂法会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还有,诸如:“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讨厌,走开,走开!”这都是一些含有敌意和憎恨的责辞,都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绝不能用这种话来骂自己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简短的语句警告孩子:“你这样吵闹令人心烦!”或者:“不要吵!”如果这样一警告,孩子就听了。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效果,孩子照样吵闹 或顽皮,父母就应生气地说:“妈要发脾气了广这是第二阶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发脾气的。因就而也可能停止吵闹。如果仍然无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阶段的 方式了。“父母正在想事情,要你保持安静,你都不听!”或者“你再惹我生气,我就要拿东西打你了!”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来,让孩子知 道,但又不损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赞同基·诺特的看法。责骂孩子时应把自己焦急、生气的心情直接表白出来,让孩子们知道。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沟通感情。
    我曾经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在地铁或电梯里,我同他们虽然不认识,但对方总会报以微笑。连小孩都很有礼貌,总是“早安”“你好!”“对不起”“谢谢!”听来令人舒服。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邻右舍打招呼。但是有些内向的孩子却不愿招呼别人。父母看了认为不礼貌,有时便会催促几句。而孩子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了。
    教育孩子讲礼貌是应该的,教孩子对左邻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待人。待客之道;但是要记住一点:就是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更不要强迫。因为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个性内向的孩子不但见了人不喜欢喊人,而且上课时就算了解老师所问的问题,也不敢举手作答。他们虽有实力,但成绩并不斐然。做起事来也慢慢吞吞,令父母感 到焦急、不快。这时,有些父母为了想改变他们的个性,就好骂或唠叨:“你太不活泼了!”或:“你应该动作快点,上课要积极发言!”父母原以为这样催促,孩 子会活泼起来。其实不然。对于那些内向。消极的孩子,大人越骂,他们会变得越畏缩、消极。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气强迫孩子,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想改变他们的内向,父母首先应该设法消除孩子内心不必要的压力,鼓励他们和性格相同的同伴玩。这样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聊。说心里话,内心逐渐产生对自己的信心。消极的孩子也就能逐渐变得积极了。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内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跃的孩子里面去。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与外向的孩子多接触,让自己内向的孩子跟着活跃起 来。如果是这样想,那就错了。那样作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勉强地把内向的孩子和活泼的孩子拉在一起,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 御的“心情”,自卑感更加加深。

 

   

 

八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有:“人各有志。”
    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说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认识容易模糊了。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 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我们所讲到过的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作为反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生活上的诸多方面。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等。这些 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 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我们有些父母也逐渐开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那就是这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 应有。
    随着孩子进入中学,孩子逐渐懂得爱美和讲漂亮,孩子们在生活上的喜爱逐渐表露了出来。在穿衣服的样式,衣服的颜色上逐渐开始表现出了自己的喜爱。甚至与父母争论。
    当今录音带流行,孩子放学回来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他们在同学中借来的录音带。那些流行歌曲,他们可能听得入迷,认为够味,够刺激。而父母听了,则只 觉得刺耳。于是会出来干预:“哪儿弄来的这些难听的录音带?这哪是什么唱歌……”如果是小学生,听到父母这样的指责,有的可能不敢反驳,但有的可能就会与 父母争吵。而有些软弱的,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的东西评价得这么低,甚至会感到泄气或绝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刚学会自己判断,一旦自己的爱好被父母否 定了,就会失去信心。
    因而,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作父母的首先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其次就是尊重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 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九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我认识一位老人,在战争年代,他曾是一个带兵能手,出色的指挥官。在谈到那些艰苦的岁月时,他常常感叹他说:
    “人可以创造奇迹,而鼓励可以创造出人的奇迹。”许多战士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上级对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鼓励。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报 酬”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东欧苏联集团的崩溃,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 的生产疲沓、企业连年亏损,都一再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对大人如此,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称赞,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称赞会使孩子加倍努力。孩子所信赖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因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我们看,我们看了,当然很高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他挂在你的房里!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 家,为人类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名,便顺便问她:“玲玲,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 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妈他们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玲玲的父母。他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说:“唉,都是我一时的疏忽。玲玲这期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地把试卷给我看。 我当时正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谈了一句‘好’,就又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去了。”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说:“怪不得这两月我总觉得 玲玲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和我谈话也谈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是的,当孩子因为得到满分,而希望能和母亲共同分享这快乐与荣誉时,母亲却十分冷 漠。因而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子对母亲失去了信赖感,故而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孩子,当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常规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赖于父母的鼓励。著名的儿童心 理学家赫各洛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不断进步,其他类组成绩则逐渐落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对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点滴进步,做父母 的都应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次你考得很好。你应该不断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满分了。”
    父母称赞孩子的成绩,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是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前进,所以称赞要恰如其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绝不要一高兴起来,就把孩子捧上了天“只有我的孩子聪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笼统:“你这幅画画得跟毕卡索的一样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孩子理解不 了。当然也就鼓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或“树圆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 功的地方,又感到亲切。如果是称赞孩子的算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
    有的母亲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份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话虽不错,学好功课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应该的或份内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没有做好。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赞词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滴进步!

 

   

 

 十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我们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
    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撞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 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具体行动,在人格上也会 形成极大的负数。
    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企业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还是农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 长,除了取决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境,那就是机遇。而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精于经营。何况一个孩子?未来的 人生道路还长得很呢?!一个不管现在多么平淡无奇的人,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不要把人看扁 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十一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中国人讲面子。大人重视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的耻辱感会比大人还厉害。
    当然,作父母的一般不会去有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则是常有的事。
    我曾听见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个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这哪里是唱歌,只在嚷叫!”这句无意中的话,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唱的是嚎叫,你唱的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所以其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他们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孩子的同学来了找他出去玩 或者上街。母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加思索地代他说:“小波要看书,他不去。”母亲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 子。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 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面前指导或者指示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扫面子。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还会故意不听话。同时,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事都不能作主,就不会再找他玩耍,而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 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避免当着 孩子的朋友或同学的面前进行。有什么不对和不妥的地方,应该等到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提醒他:“刚刚……”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活动的圈子。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天地。这就是我妻子常骂孩子的那句话:“外面讲的你就那么听,同学讲不好看你就不穿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孩子念小学的时候,我妻子有时花了很大的气力,精心地给他做了一件上衣或裤子。我妻子认为很好看,可是孩子一穿上进入学校,有的同学就笑 说这不好那不好,于是孩子就再也不肯穿了。母亲当然就很不高兴。费了苦心,孩子还不喜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一旦穿的与大多数的同学不一样或口味不一 样,就会有同学嘲笑他,使他显得脱离群众。
    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一个做父母的人警惕与注意。这里就存在一个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问题。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却谈父母也要尊 重子女。我们很多作父母的人会认为我发疯了,或者老糊涂了。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千百年来历史如此。千百年来的古训是“子 不教,父之过”。“三娘教子”“孟母择邻”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美谈。却从没有听说过要尊重子女的责任,子女也应该要虚心地接受父母的训诲并尊至父母。然 而,这并不是说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应该也受到应有的、起码的尊重。当然,这个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独立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一个孩子 养到八、九岁,他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他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而对孩子的这 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作父母的就应该尊重。而且事实上,我们作父母的也大都是这样作了。而且谁也不会有意去侮辱孩子,自己子女的独立人格。孩子如 果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都会十分愤愤不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子的人格,却并不少见。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罢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些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父母有时要拽一个东西用,找不到就会问:“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拿到哪里去了?”如果亮亮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马上就记起来,那当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剪刀找出给母亲送去。
    有的孩子好奇和调皮,总觉得大人的一切都好些,都新鲜,于是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写一写或做功课。等爸爸发现了,才要了回去。这些小事发生多 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一时找不到了。他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或某一个孩子拿了。
    “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母亲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我没有拿你的剪刀。”母亲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 没有拿,怎么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次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妈。”这时,有的比较 冷静的母亲可能就不再追问下去,独自寻找。但也有一些比较主观,尤其是性情暴躁的母亲,却会不由分说,凭过去孩子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 子拿丢了,不敢认帐:“撒谎,一定是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没有拿,母亲不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还说他是撒谎,这实质上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 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 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而且也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
    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一个好的父母还应该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和没有人格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气。

  第五十五讲:纠正任性缺点
  编写:郭永文     整理:胡云慧
  主讲:胡云慧

    本节课主要内容
  ●孩子的任性
    ●不要言过其实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夫妻要唱一台戏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对孩子不要说谎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 孩子的任性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就让着孩子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当今许多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辛勤苦练和汗水分不开的。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年两年的长远计划,也有半年或三个月的短期安排,而且还每天有每天的运动指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训练计划。
    世上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 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 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容。
    因此,当父母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五分钟热度或坏 习惯的让步,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这只因为人多是怕困难,贪图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此。样样事情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失去了新鲜感,而遇 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退的时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再学了。那事情就糟 了。父母不敢严格要求子女,听任孩子。这个闸门一开,洪水就泄下来了。今天可以让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让步。这时,父母即使想坚 持,想严格一点也更加困难了。因为先例一开,再想要孩子遵守规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坚持,克服困难,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终,把功课做完, 就困难了。或者要孩子关掉电视,回房去做功课,都会行不通。
    通常,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对孩子们很少能遵守和实行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管束。想于什么就干什么。而作父母的由于对 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敢严格要求。就是以法律来讲,如果总是量刑从轻,社会上不法份子就会猖獗,社会秩序紊乱。例如在大街和马路 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如果开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尽管城市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约束,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计划和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住;或去喊了一声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恶习,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不 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
   
二 不要言过其实
    在孩子不听话,而父母又想要他听话时,常会说:“你是个好孩子,应该听妈妈的话。”或“你是个乖孩子,不会这么做的。”父母当时说这些好听的话,完全是出于无奈,想哄孩子听话,变好,不再耍强。
    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承话,也许会真的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听不得半句责难。
    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是父母骗他的假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 法:“反正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是说喜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 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励孩子进步。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 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对”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三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了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但过 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枯燥无 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
    你怎么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儿子在幼稚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次参加儿童画展,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稚园,看他作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 一个精彩节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怎么,不想画。他不肯画,老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 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是不肯,最后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笔债,使他日后对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因而给孩子日后的教养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屈服。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和讲话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日久只会造成他们任性。因此,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须强制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吃完规定的食物。否则下次用餐时,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均不给他食物。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偏食。
   
四 夫妻要唱一台戏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 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业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以达到共识。
    但是,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那就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子呜 不平。这样固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 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当着孩子的面 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当事人也习以为常。他们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 中的例子。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 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等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 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 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他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 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
   
五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很不愿带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得亲戚朋友嫌恶。确 实,这也是实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 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动动,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家里你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 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没有关系。”这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相 反,他们得到主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也原谅吗?”尽管这时对方 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么吵闹”,或“我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对方的主人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 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闹的!”孩子知道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能有所默契,对方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那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 貌;因为孩子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学习礼貌规矩,不失是一种教育子 女的好方法。
   
六 对孩子不要说谎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镜头。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你说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了这种歇斯底里的 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再撒谎,父母说的是真实的大实话。
    孩子对发现父母的说谎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愤恨,是因为作父母的总是一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为说谎挨 过父母的骂,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住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 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一时的安静。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五岁的孩子吵嚷 着:“我的香蕉!”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 了有!”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说:“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 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确是危险的。这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 母说的是假的,父母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 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别人。或者讲清,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说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 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说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容易胡闹。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永远无法沟通。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动,只想安抚一下, 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说服。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举的吃香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到了家我们再吃。
    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说假话;许诺,然而又不打算兑现。开空头支票也常是父母在非常情况下用来哄骗孩子的一种手法。父母被迫说谎是因为父母无法摆脱孩子的无 理要求和吵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的哄骗。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死顽皮, 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几次吵着要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礼拜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孩子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了礼拜天母 亲又不带他去动物园。类似的例子:“你听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了话,到了第二天母亲变了卦,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哄住了孩 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诺言应兑现时,父母又失言,而不履行。头一两次,还可能哄住孩子听话;但当第三、四次再作许诺,而要孩子做什么事时, 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七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父母爱安静,孩子爱吵闹。尤其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劲的时候,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令父母厌烦。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 精疲力竭,只想安静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哪里会就收场了?!父母见孩子不听话,气头当然更大了,于是骂:“吵吵闹闹,真 讨厌!”
    父母口里虽骂:“真讨厌”,并不意味着真的讨厌他们。然而这样骂“真讨厌”,却有些成了攻击孩子的人格。孩子讨厌!很容易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来就怀有对亲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内心常担忧父母是不是爱他们,所以这种骂法会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还有,诸如:“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讨厌,走开,走开!”这都是一些含有敌意和憎恨的责辞,都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绝不能用这种话来骂自己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简短的语句警告孩子:“你这样吵闹令人心烦!”或者:“不要吵!”如果这样一警告,孩子就听了。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效果,孩子照样吵闹 或顽皮,父母就应生气地说:“妈要发脾气了广这是第二阶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发脾气的。因就而也可能停止吵闹。如果仍然无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阶段的 方式了。“父母正在想事情,要你保持安静,你都不听!”或者“你再惹我生气,我就要拿东西打你了!”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来,让孩子知 道,但又不损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赞同基·诺特的看法。责骂孩子时应把自己焦急、生气的心情直接表白出来,让孩子们知道。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沟通感情。
    我曾经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在地铁或电梯里,我同他们虽然不认识,但对方总会报以微笑。连小孩都很有礼貌,总是“早安”“你好!”“对不起”“谢谢!”听来令人舒服。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邻右舍打招呼。但是有些内向的孩子却不愿招呼别人。父母看了认为不礼貌,有时便会催促几句。而孩子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了。
    教育孩子讲礼貌是应该的,教孩子对左邻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待人。待客之道;但是要记住一点:就是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更不要强迫。因为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个性内向的孩子不但见了人不喜欢喊人,而且上课时就算了解老师所问的问题,也不敢举手作答。他们虽有实力,但成绩并不斐然。做起事来也慢慢吞吞,令父母感 到焦急、不快。这时,有些父母为了想改变他们的个性,就好骂或唠叨:“你太不活泼了!”或:“你应该动作快点,上课要积极发言!”父母原以为这样催促,孩 子会活泼起来。其实不然。对于那些内向。消极的孩子,大人越骂,他们会变得越畏缩、消极。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气强迫孩子,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想改变他们的内向,父母首先应该设法消除孩子内心不必要的压力,鼓励他们和性格相同的同伴玩。这样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聊。说心里话,内心逐渐产生对自己的信心。消极的孩子也就能逐渐变得积极了。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内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跃的孩子里面去。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与外向的孩子多接触,让自己内向的孩子跟着活跃起 来。如果是这样想,那就错了。那样作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勉强地把内向的孩子和活泼的孩子拉在一起,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 御的“心情”,自卑感更加加深。
   
八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有:“人各有志。”
    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说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认识容易模糊了。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 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我们所讲到过的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作为反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生活上的诸多方面。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等。这些 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 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我们有些父母也逐渐开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那就是这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 应有。
    随着孩子进入中学,孩子逐渐懂得爱美和讲漂亮,孩子们在生活上的喜爱逐渐表露了出来。在穿衣服的样式,衣服的颜色上逐渐开始表现出了自己的喜爱。甚至与父母争论。
    当今录音带流行,孩子放学回来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他们在同学中借来的录音带。那些流行歌曲,他们可能听得入迷,认为够味,够刺激。而父母听了,则只 觉得刺耳。于是会出来干预:“哪儿弄来的这些难听的录音带?这哪是什么唱歌……”如果是小学生,听到父母这样的指责,有的可能不敢反驳,但有的可能就会与 父母争吵。而有些软弱的,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的东西评价得这么低,甚至会感到泄气或绝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刚学会自己判断,一旦自己的爱好被父母否 定了,就会失去信心。
    因而,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作父母的首先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其次就是尊重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 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九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我认识一位老人,在战争年代,他曾是一个带兵能手,出色的指挥官。在谈到那些艰苦的岁月时,他常常感叹他说:
    “人可以创造奇迹,而鼓励可以创造出人的奇迹。”许多战士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上级对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鼓励。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报 酬”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东欧苏联集团的崩溃,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 的生产疲沓、企业连年亏损,都一再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对大人如此,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称赞,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称赞会使孩子加倍努力。孩子所信赖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因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我们看,我们看了,当然很高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他挂在你的房里!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 家,为人类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名,便顺便问她:“玲玲,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 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妈他们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玲玲的父母。他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说:“唉,都是我一时的疏忽。玲玲这期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地把试卷给我看。 我当时正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谈了一句‘好’,就又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去了。”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说:“怪不得这两月我总觉得 玲玲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和我谈话也谈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是的,当孩子因为得到满分,而希望能和母亲共同分享这快乐与荣誉时,母亲却十分冷 漠。因而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子对母亲失去了信赖感,故而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孩子,当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常规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赖于父母的鼓励。著名的儿童心 理学家赫各洛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不断进步,其他类组成绩则逐渐落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对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点滴进步,做父母 的都应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次你考得很好。你应该不断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满分了。”
    父母称赞孩子的成绩,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是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前进,所以称赞要恰如其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绝不要一高兴起来,就把孩子捧上了天“只有我的孩子聪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笼统:“你这幅画画得跟毕卡索的一样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孩子理解不 了。当然也就鼓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或“树圆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 功的地方,又感到亲切。如果是称赞孩子的算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
    有的母亲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份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话虽不错,学好功课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应该的或份内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没有做好。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赞词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滴进步!
   
 十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我们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
    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撞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 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具体行动,在人格上也会 形成极大的负数。
    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企业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还是农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 长,除了取决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境,那就是机遇。而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精于经营。何况一个孩子?未来的 人生道路还长得很呢?!一个不管现在多么平淡无奇的人,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不要把人看扁 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十一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中国人讲面子。大人重视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的耻辱感会比大人还厉害。
    当然,作父母的一般不会去有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则是常有的事。
    我曾听见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个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这哪里是唱歌,只在嚷叫!”这句无意中的话,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唱的是嚎叫,你唱的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所以其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他们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孩子的同学来了找他出去玩 或者上街。母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加思索地代他说:“小波要看书,他不去。”母亲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 子。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 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面前指导或者指示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扫面子。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还会故意不听话。同时,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事都不能作主,就不会再找他玩耍,而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 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避免当着 孩子的朋友或同学的面前进行。有什么不对和不妥的地方,应该等到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提醒他:“刚刚……”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活动的圈子。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天地。这就是我妻子常骂孩子的那句话:“外面讲的你就那么听,同学讲不好看你就不穿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孩子念小学的时候,我妻子有时花了很大的气力,精心地给他做了一件上衣或裤子。我妻子认为很好看,可是孩子一穿上进入学校,有的同学就笑 说这不好那不好,于是孩子就再也不肯穿了。母亲当然就很不高兴。费了苦心,孩子还不喜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一旦穿的与大多数的同学不一样或口味不一 样,就会有同学嘲笑他,使他显得脱离群众。
    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一个做父母的人警惕与注意。这里就存在一个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问题。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却谈父母也要尊 重子女。我们很多作父母的人会认为我发疯了,或者老糊涂了。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千百年来历史如此。千百年来的古训是“子 不教,父之过”。“三娘教子”“孟母择邻”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美谈。却从没有听说过要尊重子女的责任,子女也应该要虚心地接受父母的训诲并尊至父母。然 而,这并不是说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应该也受到应有的、起码的尊重。当然,这个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独立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一个孩子 养到八、九岁,他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他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而对孩子的这 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作父母的就应该尊重。而且事实上,我们作父母的也大都是这样作了。而且谁也不会有意去侮辱孩子,自己子女的独立人格。孩子如 果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都会十分愤愤不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子的人格,却并不少见。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罢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些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父母有时要拽一个东西用,找不到就会问:“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拿到哪里去了?”如果亮亮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马上就记起来,那当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剪刀找出给母亲送去。
    有的孩子好奇和调皮,总觉得大人的一切都好些,都新鲜,于是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写一写或做功课。等爸爸发现了,才要了回去。这些小事发生多 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一时找不到了。他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或某一个孩子拿了。
    “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母亲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我没有拿你的剪刀。”母亲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 没有拿,怎么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次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妈。”这时,有的比较 冷静的母亲可能就不再追问下去,独自寻找。但也有一些比较主观,尤其是性情暴躁的母亲,却会不由分说,凭过去孩子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 子拿丢了,不敢认帐:“撒谎,一定是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没有拿,母亲不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还说他是撒谎,这实质上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 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 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而且也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
    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一个好的父母还应该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和没有人格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气。
3
写得好

●我要参加家庭教育的学习培训

最近访客

 
 
网友评论
李银梅回复2011-06-30 13:27:59

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对孩子们很少能遵守和实行的

吴晓莉[访问ta]回复2011-02-15 09:41:10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任性,确实很多像老师举得例子,家长往往也像老师举例的做了不是很正确的处理,很有启发。

posted on 2012-02-13 22:58  e_shannon  阅读(664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