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

我承认我是奔着标题去的,只因这段时间换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生活一团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看完这本书我就找到了吗?并没有,但是我的心态会有一点的变化,总的来说就是行途于心吧。
哲学让人看透生活的本质,那些所谓的幸福快乐其实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别人的考试很容易拿到高分,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拿到不错的成绩,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快乐,仔细想想是不是拼搏的过程很充实。生活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不要懊悔过去的糟糕表现,最重要的是现在你怎么表演,过去的辉煌可以给你带来自信,但不能是骄傲;过去的失误可以带来经验教训,但不能有自卑。
关于生活或生命的意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看十三邀中一期采访嘉宾,生命本没有意义,人活着就是要做点事情来使生命有意义。作为人,首先去完成一些责任,从最基础的独善其身,能够使自己和家庭能生活的不那么艰苦,物质基础是这一层次的关键因素。再到达着兼济天下的责任,那是后话。再《原则》中 达里奥提出的一个成功的原则是面对现实,理想和目标应该以现实为基础,对于从底层出来的人来说,一个能够养家糊口的技能和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再谈理想和个人实现。所以现在对于工作时间的压抑和不自由的感觉,也可以换成一种思路,我来就是出卖个人时间和个人自由来赚钱养家的,这么想之后,工作中就会有一定的主动性,以结果为向导,把快速的完成工作当成自己的乐趣,工作之外才是自己真正的生活。
写了这么多感想,总结记录一下书中的内容:

第一章:伦理和伦理学

第一章无感,理论的论述多一些,4小节人该这么生活。
伦理学探讨人生问题,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
人该怎么生活这个问题只关乎我自己,但人该怎么生活总是与我该怎么生活连在一起考虑才有意义。
人该怎么生活根本没有一个对于人人都有效的或有意义的答案。
想用理论来改变在性格上形成的习惯,是不可能或困难的。

科学求真在群众中没有很大的市场。
我们不必为事实和逻辑抱屈,人们本来就不是为正确而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
生活中到处是紊流,分明得事实和清明得逻辑不一定能带我们多远。

在简单得事例上我们依据品质和直觉做事,在复杂得事例中还需要审思。
晓之以理蕴含你比我高明,所以要动之以情。
我乃求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勇连接于知畏知怕

第二章:功效主义和自私的基因

人在为己的时候会因为社会伦理道德或合作需要做出一些利他的行为。
人皆避祸求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第三章:事实和价值

如果研究只涉及实然,与我或我们应该怎样做没有关系,那就是科学研究,如果只涉及应然,而没有实然为据,那就是道德说教。
弗洛伊德 自我 本我 超我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本来就是有情有感的认识,,认识因其觉感而充沛,而具有意义,清洗觉感而唯理是认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形式。
伦理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或广泛意义上的善好,以及与目的在关联的规范与实现途径。
婚姻的目的:婚姻伴侣相互间那种排他性的永久的承诺。

第四章:实践中的目的

功效主义常把快来或幸福作为人生的总目的。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目的或理想面对的并非一个泛泛的现实,你面对的是具体的制度、人际、规则、惯习。或好或坏,你最后做成的事情不可能像你一开始设想的那样子,你自己也不可能保持少年时候的那个样子—待到你学会了把事情做成的时候,你的理想,连同你自己,无可逃避地被改变了。没有这些改变,你将一事无成。

我该怎么生活? 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认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
强为之者不如乐为之者。
生命的意义不是个问题,因为意义不是想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通过生存和劳作的直接性感受到。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整个生存,包括他的德行,跟他的劳作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他的劳作跟一个兴趣-劳作共同体结合在一起。
生活的意义逐渐成为一件主观的事情,而一旦意义成了主观的事情,就等于没有意义。
往者不追来者不拘是我们不得不采纳的态度。
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不在从它哪里可以搜索多少美点,而在于他不断赋予承传者以力量,使他们能够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应对现实问题。

第五章 知行合一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伊壁鸠鲁,快乐不是肉体享受的快乐看,是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
事事权衡,恐怕只发生在那些从不知快乐的人身上。
我们有时被目的领着走,更多的时候被欲望推着走。
乐的一个主要意思是愿意去做,喜欢去做,有人乐道,有人乐业,有人乐宴乐,有人乐得 。
快乐的行为”,所为之事是核心,快乐内融在行为中追求快乐的行为”,快乐成为目的,其他种种,都是求乐的手段。
快乐分成不同品级,而所谓快乐的品级其实是快乐的行为”的品级,即快乐内嵌于其中的行为的品级。
比起找乐子,因健康饱满得活动而获得快乐要更为可取。
尽享安逸而大谈超越只能是欺人或自欺得奢谈。
人类需求分成5个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获取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要自我实现,得有个自我,如果我年复一年奋斗,最后把自我丢失了,那不算自我实现。但反过来,成天自我自我,把个自我想象成一只肥皂泡,五彩斑斓,圆润完整,也不是自我实现。
行动只带来结果,它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所谓的自我实现,是从每个人的生活旨趣来衡量的,志在救生民于水火,志在悬壶济世,志在诺贝尔经济学奖。
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这种建设包括批判和改造,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

在我们的娑婆世界里,到处都有偶然,也难免明显的不公和悖谬。如果一份品性定可以换来这个世界的一份福报,那拥有品性就太合算了,你即得了品性,又得了世俗得好,得了个双份。
少有所学,壮有所成,老有所安。

第七章 性善与向善

人天生具有嫉妒心,幸灾乐祸,好烦好得,见钱眼开。

第八章  个殊者与普遍性

心如止水
行不离缝际,动不出裤裆
对立统一,物极必反,
优秀得作品旨在挖掘出个殊人物个殊情事得个殊之处。
在说服这件事上,很多人仍然持有启蒙主义的态度手握真理,居高临下地开启蒙昧者,二则是对理性说服抱有很高期望。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想:要是我听了一个讲座,就从伊斯兰改信基督教,听了另番道理,就成了无神论者,这叫从善如流吗?
事情还不止于在生活旨趣层面上我们不可对说服抱有过高的期望,我们甚至还要问:我们在何种意义上应该改变别人?别人一个个放弃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宗旨,归并到了你的宗旨之下,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早有智者指出,关于生活的事,没有人愿被说服,而且我们还恨那些说服了我们的人。
与其致力于营造共识,倒不如努力造就一种局面、一种制度,使得不具共识的人们能够较为和谐地共同生存
如今,心智健全的年轻人,难免对主流价值充满警惕,偏优有劣。其实,批评与说服依赖于友谊才有效果,友诤友直依赖于友谅:理解友人特有的生活旨趣,影响和批评都从他的既有生活旨趣出发。朋友间互相影响、批评、砥,这些,使得各自不断加深自我理解,加深对他者的支持,从而在自己的生活旨趣中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深厚,
生活得真理从来都是在这个传统或那个传统之中展现自身的,正因为只有身在一个传统的内部才能对真理爱得深切信得真切,在我们这个不断营建普遍价值的时代,对自己身属其中的文明所怀的宗教情怀,或特定的宗教信仰,绝未失去意义。


posted @ 2018-08-04 17:57  行途于心  阅读(87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