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技术背景

 这些年,随着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几个领域的技术已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哪些技术有革命性的进步呢?
传感器技术呈现微型化、智能化、融合化特点。
智能可穿戴设备便携、无扰、低功耗的特点决定了传感器将不断向微型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迈进。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大量采用MEMS工艺设计传感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生物阻抗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以及新型柔性传感器和微流控传感器。此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用趋势明显。例如,以代谢热整合法为原理的无创血糖监测可穿戴医疗器械,融合多种传感器实现血糖指标测算,业界认可度较高。

无线通信技术方兴未艾。
目前,已上市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以蓝牙、WiFi,NB技术实现无线通信,具有功耗低、成本低,传输速率稳定的特点。部分在研可穿戴样机与专利也在探索以ZigBee、LoRa、近场通信技术实现快捷组网、极低功耗的无线通信。在学术和工业界,无线网络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通信资源分配策略和融合算法百家争鸣,对未来构建人体健康态数字孪生体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分析技术扩展功能完备性和应用边界。
智能可穿戴设备从监测记录到筛查预警的功能扩展主要依靠大数据分析技术。苹果HealthKit、谷歌GoogleFit、华米开放平台、华为HiHealth、HiResearch等生态体系频出,利用平台实时采集的大量人体健康态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多种疾病筛查预警。目前,AppleWatchSeries 4已实现实时ECG功能。华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基于HiResearch平台和PPG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对数十万人完成了房颤高风险筛查。

 

需求分类

健康监测:
智能可穿戴设备可用于体温、动态心电、脉搏波、血压、血氧、血糖、睡眠状态等人体健康态指标实时监测。例如,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可采集心电数据,对信号质量进行分析,筛查出心律失常等症状。穿戴式呼吸感应系统可记录睡眠状态下人体胸、腹部呼吸波数据,分析睡眠状态,判断睡眠质量。贴片式体温检测仪可实时监测体温,为疫情防控阶段大规模体温筛查提供技术支撑。

慢性病治疗:
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症、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众多医疗器械厂商和初创企业已布局慢病治疗领域,研发出间歇式震颤监测系统、人工胰腺系统等。治疗类可穿戴设备目前以研发样机为主,微剂量、实时反馈、远程预警为其主要特点,经过技术评审和临床试验后可投入市场,帮助人们缩短诊疗流程,节约医疗成本。

康复护理:
在神经系统康复护理、骨科术后康复应用中,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以步态监测、关节活动度监测、关节支撑等功能为主。步态分析测量仪可对步态进行追踪分析,通过步态、步幅评估人体运动健康功能和术后康复效果。机械外骨骼设备可为术后患者提供强有力的运动姿态支撑,提高移动能力,缩短康复周期。这些假如辅助以穿戴设备,可以让病人的康复数据化,科学化,给医生及时远程的正反馈。

监管策略差异化特征明显

 

行业现状

 医疗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对我国医疗健康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产品层面,多数智能可穿戴设备依然面临服务场景单一、同质化监测严重、安全性有效性评估欠缺、数据隐私保护存疑等问题。在产业层面,企业平台自成体系、关键技术尚存壁垒、数据采集标准不一等问题依然严峻。后疫情时代,医院内外个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将是大势所趋,通过医疗设备定期检测数据、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数据构建人体健康态数字孪生体依然是行业愿景。
 2017年以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开始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关注。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是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防范、治理、管理慢性疾病是关系民生健康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更多力量、技术手段介入,改善慢性病易发、高发、难防控的现状。因此,近年来医疗健康的又一细分赛道AI医疗辅助慢病管理形成了潜在的健康消费市场,逐渐引得资本聚焦。

深纳普思COO邱雨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通常慢性病确诊患者的控病场景超90%时间发生在院外,因此长周期的居家健康数据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的介入有望提高治理效果、改善患者健康,同时打通患者长期数据与医院检测机构之间的渠道,使医生可为其提供精准医疗方案。

 

展望

 随着十四五国家把数字化的提升放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作为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领域,极有可能会迎来一个爆发期。可穿戴医疗设备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前景广阔,很可能是一项在根本上改变人类医疗健康的新技术方向。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移动医疗带来机遇,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又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 疾病的患者将不仅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疾病管理方案。

参考文档:

http://www.elecfans.com/wearable/1247789.html
https://wearable.ofweek.com/2021-11/ART-8110-5006-30534945.html

posted on 2022-02-27 21:02  虚生  阅读(27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