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存储】学习笔记(一),磁盘
第一章 计算机的IO世界
1.1 总线
1.1.1 总线的概念
计算机中所有的IO都通过共享总线的方式来实现。
总线实际上就是一条或多条的物理导线。密密麻麻的印到电路板上,而且为了避免高频振荡的干扰,一般都会分组印刷到不同的电路板上,然后压合起来。
1.1.2 总线的分类
PCI总线是目前PC机与x86服务器普遍使用的南桥与外设连接的总线技术。
PCI总线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是分时复用的,这样可以节省管脚数量。
在数据传输时,PCI协议上有三种不同的角色
- 主,也就是发起者
- 从,Target或者Slave
- 仲裁者Arbiter
1.2 CPU、内存、磁盘交互过程
CPU、内存、磁盘通过总线相互连接,所以通路的因素具备了。
然后需要上通路上的设备有不同的标识,这样才可以区分开。所以每个IO设备在启动的时候,都需要向物理机的内存中映射一个地址。
接下来是发的过程。
CPU首先将IO地址放到系统总线上,接下来传三条指令
- 是想读还是想写,是否开磁盘缓存等。
- 从哪儿读:磁盘的LBA地址
- 读到地址放到内存那里?
通过总线传到磁盘控制器上。
控制器主要做:
- 查找并寻道
- 通过DMA技术,也就是磁盘控制器可以直接对内存寻址并进行写操作。(这样可以解放CPU)
上述所说的过程均为CPU对磁盘发送某种指令的信息,告诉磁盘控制器应该怎么操作。而这一类的指令可以分为SCSI指令集和ATA指令集。SCSI指令集更高效。
第二章 磁盘原理
本章所提到的磁盘主要指的是机械磁盘。
要了解磁盘主要需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
- 磁盘的结构
- 数据的组织方式
- 高层技术:队列、无序存储、磁盘缓存
- 磁盘接口技术
- 磁盘驱动程序
2.1 磁盘的结构
- 硬盘一般是多个盘片固定在一个公共的转轴上
- 主轴电机带动盘片组高速旋转产品高速气流,将磁头浮起;
- 磁头组在电机的带动下作径向运动
通俗的说来,盘片上步满磁性介质,类似于一张白纸,如果想在上面记录的话,一般需要划格子,划格子的过程就是低级格式化。
因为盘片是圆的,所以就每个同心圆(磁道)就是类似于稿纸的一行,每一行上再分为若干的格子(扇区),磁头就类似于打印喷头
对于打印机来说,需要纸不断的移动,但是这样效率太低了,对于磁盘来说可以让磁盘不断的旋转,然后移动磁头来进行换行。
目前服务器中一般选择1万转/s,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性价比。
- 磁道:同心圆
- 扇区:每个同心圆的上每段圆弧,是读写的最小单位
- 柱面:所有盘面上的同一磁道,在竖直方向上构成一个圆柱。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读写是按照柱面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首先在同一柱面的内从0磁头开始,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盘面上进行操作。因为
如图所示,这样才操作只需要改变电流,只需要通过电子切换,而不需要改变磁道(机械切换),速度更快。
2.1.1 扇区寻址
通过柱面、磁头、扇区一定可以知道当前处于盘片上的哪个位置。
磁盘对外提供线性地址,即LBA(Logical block address)地址。也就是将磁盘想象成只有一个磁道,是无限长的直线,扇区为上面的等长的线段,这样可以屏蔽柱面、磁头等比较复杂的东西,对外而言寻址方式更为简便。
而LBA地址与磁道磁头扇区的对应关系保存在磁盘控制电路的ROM里面,可以在磁盘初始化的时候载入缓存以便查询。
也就是说通过磁盘控制器可以对外屏蔽查找具体扇区的细节,进行逻辑的抽象,这样就完成了物理地址到逻辑地址的抽象、虚拟、映射
2.2 磁盘高层技术
2.2.1 队列技术
第一个指令向让读最外圈的数据,第二个指令向读最内圈的数据,第三个指令又向读最外圈的数据,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来,需要频繁的换道,我们知道换道时间非常长,是性能的瓶颈。
所以可以先切换到最外圈,执行完第一个指令,然后先执行第三个指令,最后再执行第二个指令,类似于电梯,每次把同方向的人都搭载上去。
2.3 无序传输技术
要求读某些扇区的内容,不是从初始扇区开始读,而是读离磁头近的扇区。
2.3.1 磁盘缓存
磁盘上的缓存其实就是一块电路板上的RAM芯片,如果断电的话,里面的数据会丢失。
主要的作用是:
- 接收指令和数据
- 进行预读
有些资料说禁用磁盘缓存,这种说法容易造成误解。
实际上禁用磁盘缓存就是Write Through(直通)模式,也就是说磁盘收到指令和数据并需要进行写入的时候,不能够在数据到达缓存的时候就返回成功,而是应该等到数据都落入盘片以后,才向控制器返回成功信号。相当于禁用了缓存
实际上这种模式,数据还是会到达缓存。
SCSI指令中有两个参数可以控制缓存:
- DPO(Disable PageOut):禁止缓存中的数据页被换出,置了这个位的数据不能将其他数据换出。
- FUA:Force Unit Access:强制盘片访问,也就是Write Through
所以如果DPO和FUA都置1了, 相当于完全不使用缓存的提速作用。
2.3.2 影响磁盘性能的因素
- 转速:主要影响连续IO的吞吐量。因为转得越快,数据传输时间越短。
- 寻道速度:主要影响随机IO。因为随机IO下,必须频繁的换道。
- 单碟容量:单碟容量越高,单位空间内的数据量越大
- 接口速度:最不重要,因为目前的接口速度已经满足了磁盘能达道的最高传输带宽。
2.4 磁盘接口技术
不管硬盘内部多么复杂,一定需要向使用者提供接口,以屏蔽访问的细节,这个接口不是物理的接口,而是硬盘面向外部的时候,为了被方便的使用,所提供的抽象的协议。
目前硬盘提供的物理接口
- 用于ATA指令的IDE接口
- 用于ATA指令的SATA接口
- 用于SCSI指令的并行SCSI接口
- 用于SCSI指令的串行SCSI(SAS)接口
- 用于SCSI指令系统,并且承载于FC协议的串行FC接口
列成表格如下
接口 |
英文 |
指令系统 |
备注 |
IDE接口 |
Parallel 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
ATA指令系统 |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
SATA接口 |
Serial ATA |
ATA指令系统 |
|
并行SCSI接口 |
Parallel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
SCSI指令系统 |
|
SAS接口 |
serial SCSI |
SCSI指令系统 |
|
FC接口 |
Fibre Channel |
SCSI指令系统 |
承载FC协议的串行SCSI接口 |
2.4.1 IDE硬盘接口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电子集成驱动器,本意是把控制电路、盘片、磁头放到一个容器中的硬盘驱动器,制造比较容易。
IDE接口,也称PATA接口,也即并行ATA
ATA协议需要主机更多参与IO,无法支持大量的并发访问,适用于家用电脑和低端服务器;
2.4.2 SATA硬盘接口
SATA:串性ATA,用串行线路传输数据,但是指令集仍然是ATA。
下图是IDE与SATA线缆的对比
SATA的优点是:
- 可以对指令及数据包进行CRC,而PATA只能对来回传输的数据进行较验。
- 相对于IDE的80芯更节省空间。
目前SATA规范中接口速率为6Gb/s,有于SATA使用8bit/10bit编码,所以6Gb/s相当于600MB/s的接口速率,但是实际上性能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
因为硬盘的速率瓶颈在于硬盘内部的寻道,而非传输,接口速率的提高最直接影响从缓存中的读写。
2.4.3 SCSI硬盘接口
SCSI接口更为灵活,而且性能也较高。
可以有8个或者16个SCSI设备连接在SCSI通道上,缺点是比较贵。因为一般需要配备价格不菲的SCSI卡,而且SCSI接口的设备在安装、设置时比较麻烦。
SCSI总线连接图:
一条总线上最多16个节点,各分配一个SCSI ID ,其中SCSI控制器需要占一个ID
SCSI卡上有一块类似CPU的芯片可以对SCSI设备进行控制,减少了CPU的负担,所以适合大量并发访问场景,适用于企业级数据中心
SCSI卡将SCSI总线上的设备,经过PCI总线传递给内存中运行的SCSI卡的驱动程序,让OS知道所有设备。
可以看出SCSI卡一端接主机的PCI,一端用SCSI控制器接入SCSI总线。
多通道SCSI卡:如果一张卡上有多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独立掌管一条总线
2.4.3.1 SCSI协议寻址方式
SCSI协议的寻址方式按照“控制器——通道——SCSI ID —— LUN ID ”。
LUN:logic unit number
一个主机IO总线上可以有多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可以有多条后端的SCSI总线(通道),每个SCSI总线上挂着8个或者16个SCSI设备,通过SCSI ID来区分。
然而SCSI ID不是最后一层地址,还有一个LUN ID 。 SCSI设备不能物理上再分割了,所以只能在逻辑上分,每个SCSI ID下面可以区分出若干的LUN ID 。这样一条SCSI总线上可接入的逻辑存储单元数量大大增加。
LUN对于传统的SCSI总线意义不大,但是对带RAID功能的SCSI接口磁盘阵列来说,因为会产生很多虚拟磁盘,所以可以使用LUN来扩充可寻址范围。习惯上称磁盘阵列生成的虚拟磁盘为LUN。
SCSI控制器也是总线上的一个节点,不过优先级必须是最高的。
2.5 磁盘控制器、驱动器控制器电路、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2.5.1 磁盘控制器
硬盘的接口:
- 物理接口:硬盘接入磁盘控制器需要的接口
- 逻辑接口:指令系统,指令集定义了“怎么样向磁盘发送数据和读数据”,这套指令集是由专门的芯片来生成,这就是磁盘控制器
磁盘控制器的作用:参与底层总线的初始化、仲裁过程,向驱动程序提供简单的接口。
所以驱动程序只需要将要读写的设备号、读写的初始地址、长度告诉控制器即可,其他的由控制器来完成
2.5.2 驱动器控制器电路
- 驱动器控制电路:位于磁盘驱动器上,负责驱动磁头臂来读写数据
- 磁盘控制器:向磁盘驱动器的控制器电路发送指令。
所以流程是,CPU通过总线发送指令给主板上的磁盘控制器,
磁盘控制器通过线缆发送指令给驱动器
驱动器控制磁盘进行读写。
CPU操作磁盘控制器的指令系统叫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控制器收到指令通过电路逻辑运算生成的指令就是常说的ATA指令集或者SCSI指令集。
2.5.3 为什么在SCSI磁盘上安装操作系统需要手动加载SCSI驱动?
机器刚通电,OS还没启动起来,所以也没加载磁盘控制器驱动,如何访问磁盘的呢?
这要从机器启动的流程说起,系统的BIOS中存放了初始化系统的基本代码,所以机器启动后执行系统BIOS里面的代码,里面有一步就是去查找磁盘控制器上的BIOS地址,然后去这个地方再执行其中的代码以初始化控制器。
最后此BIOS让CPU提取0磁道中的第1扇区的代码,从而加载OS。
从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出,系统BIOS会指示CPU查找磁盘控制器的BIOS地址,具有最基本的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但是因为不完善,所以在OS内核启动的过程中,会用自己的驱动来接管。
那么向SCSI磁盘上安装OS,必须手动加载SCSI驱动就原因就不难解释了。
因为CPU必须通过执行驱动程序才能向磁盘驱动器发指令,而磁盘控制器BIOS里面的代码非常简单,功能很有限,只能适用于启动OS这种临时任务。所以必须加载完整功能的驱动程序。
对于ATA磁盘来说,ATA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控制器一般都是Intel的,所以操作系统安装程序在初始化执行的时候已经自行加载了驱动。
而SCSI磁盘的生产厂商很多,所以必须手动加载。
安装了OS的系统,启动之初从磁盘BIOS(ROM)中读取驱动程序,此时的执行速度很慢,但是一旦将OS本身的驱动程序读到了内存中以后,速度就可以增加。由于操作系统安装以后,就具有磁盘的驱动程序了,所以不需要每次手动加载。
2.6 磁盘IOPS和吞吐量
衡量磁盘的性能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就是IOPS和吞吐量。
IOPS关注的就是每秒进行多少次的IO,跟随机读写的快慢有关。
而吞吐量关注的是硬盘在传输数据的时候数据流的速度。
2.6.1 IOPS
IOPS:也就是每秒能进行多少次IO。这个值也不是固定的。
写入10000个大小为1KB的文件,比写入一个10MB的文件耗费更多的时间。
因为10000个文件需要做好几万次IO,而写入10MB的大文件,因为是连续存放,所以只需要几十个IO。
对于写入10000个小文件,因为每秒需要的IO非常高,如果用具有较高IOPS的磁盘,将提速不少。写入10MB文件,就算用了较高的IOPS也不会提升速度。因为只需要少量的IO。只有用较大传输带宽的才会体现优势。
2.7 传输带宽
传输带宽:硬盘在传输数据时的数据流的速度。
在同一块硬盘写入不同大小的数据,带宽不同。
硬盘的带宽如果高,在传输大块的连续的数据时有优势。
而具有高IOPS的硬盘在传输小块的不连续的数据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