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网络协议

OSI七层模型 

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模型 

OSI模型比较复杂且学术化,所以我们实际使用的TCP/IP模型,共分4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两个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TCP/IP协议族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利用 IP 进行通信时所必须用到的协议群的统称。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个协议家族,由很多个协议组成,并且是在不同的层,互联网的基础通信架构 

                      

 

ICMP  控制报文协议  

IGMP  internet组管理协议  

ARP   地址解析协议  

RARP 反向地址转化协议  

 

TCP/IP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讯。 

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来实现传输的可靠性。TCP还采用一种称为滑动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所谓窗口实际表示接收能力,用以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TCP三次握手 

TCP 提供面向有连接的通信传输。面向有连接是指在数据通信开始之前先做好两端之间的准备工作。 

所谓三次握手是指建立一个 TCP 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总共发送三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执行connect来触发。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器端,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端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将标志位SYNACK都置为1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客户端以确认连接请求,服务器端进入SYN_RCVD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TCP四次挥手(分手) 

四次挥手即终止TCP连接,就是指断开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4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或服务端任一方执行close来触发。 

由于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要单独进行关闭,这一原则是当一方完成数据发送任务后,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一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FIN只是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了,即不会再收到数据了,但是在这个TCP连接上仍然能够发送数据,直到这一方向也发送了FIN。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则执行被动关闭。 

  1. 客户端进程发出连接释放报文,并且停止发送数据。释放数据报文首部,FIN=1,其序列号为seq=u(等于前面已经传送过来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此时,客户端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 TCP规定,FIN报文段即使不携带数据,也要消耗一个序号。 

  1. 服务器收到连接释放报文,发出确认报文,ACK=1ack=u+1,并且带上自己的序列号seq=v,此时,服务端就进入了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TCP服务器通知高层的应用进程,客户端向服务器的方向就释放了,这时候处于半关闭状态,即客户端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但是服务器若发送数据,客户端依然要接受。这个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整个CLOSE-WAIT状态持续的时间。 

  1.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确认请求后,此时,客户端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服务器发送连接释放报文(在这之前还需要接受服务器发送的最后的数据)。 

  1. 服务器将最后的数据发送完毕后,就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ack=u+1,由于在半关闭状态,服务器很可能又发送了一些数据,假定此时的序列号为seq=w,此时,服务器就进入了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1.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连接释放报文后,必须发出确认,ACK=1ack=w+1,而自己的序列号是seq=u+1,此时,客户端就进入了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注意此时TCP连接还没有释放,必须经过2∗∗MSL(最长报文段寿命)的时间后,当客户端撤销相应的TCB后,才进入CLOSED状态。 

服务器只要收到了客户端发出的确认,立即进入CLOSED状态。同样,撤销TCB后,就结束了这次的TCP连接。可以看到,服务器结束TCP连接的时间要比客户端早一些。 

 

  •   包是全能性术语;

  •   帧用于表示数据链路层中包的单位;

  •   片是 IP中数据的单位;

  •   段则表示 TCP 数据流中的信息;

  •   消息是指应用协议中数据的单位

 

 

数据在各层之间的流转

 

TCP 可靠性 

 TCP 中,当发送端的数据到达接收主机时,接收端主机会返回一个已收到消息的通知。这个消息叫做确认应答(ACK)。当发送端将数据发出之后会等待对端的确认应答。如果有确认应答,说明数据已经成功到达对端。反之,则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很大。 

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等待到确认应答,发送端就可以认为数据已经丢失,并进行重发。由此,即使产生了丢包,仍然能够保证数据能够到达对端,实现可靠传输。 

未收到确认应答并不意味着数据一定丢失。也有可能是数据对方已经收到,只是返回的确认应答在途中丢失。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发送端误以为数据没有到达目的地而重发数据。 

此外,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确认应答延迟到达,在源主机重发数据以后才到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此时,源主机只要按照机制重发数据即可。 

对于目标主机来说,反复收到相同的数据是不可取的。为了对上层应用提供可靠的传输,目标主机必须放弃重复的数据包。为此我们引入了序列号。 

序列号是按照顺序给发送数据的每一个字节(8位字节)都标上号码的编号。接收端查询接收数据 TCP 首部中的序列号和数据的长度,将自己下一步应该接收的序列号作为确认应答返送回去。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应答号,TCP 能够识别是否已经接收数据,又能够判断是否需要接收,从而实现可靠传输。 

 

 

 

TCP中的滑动窗口 

发送方和接收方都会维护一个数据帧的序列,这个序列被称作窗口。发送方的窗口大小由接收方确认,目的是控制发送速度,以免接收方的缓存不够大导致溢出,同时控制流量也可以避免网络拥塞 

TCP 的可靠性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发送方每发送一个数据接收方就要给发送方一个ACK对这个数据进行确认。只有接收了这个确认数据以后发送方才能传输下个数据。 

存在的问题:如果窗口过小,当传输比较大的数据的时候需要不停的对数据进行确认,这个时候就会造成很大的延迟。 

如果窗口过大,我们假设发送方一次发送100个数据,但接收方只能处理50个数据,这样每次都只对这50个数据进行确认。发送方下一次还是发送100个数据,但接受方还是只能处理50个数据。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数据来拥塞我们的链路。 

因此,我们引入了滑动窗口滑动窗口通俗来讲就是一种流量控制技术。 

它本质上是描述接收方的TCP数据报缓冲区大小的数据,发送方根据这个数据来计算自己最多能发送多长的数据,如果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窗口大小为0TCP数据报,那么发送方将停止发送数据,等到接收方发送窗口大小不为0的数据报的到来 

首先是第一次发送数据这个时候的窗口大小是根据链路带宽的大小来决定的。我们假设这个时候窗口的大小是3。这个时候接受方收到数据以后会对数据进行确认告诉发送方我下次希望手到的是数据是多少。这里我们看到接收方发送的ACK=3(这是发送方发送序列2的回答确认,下一次接收方期望接收到的是3序列信号)。这个时候发送方收到这个数据以后就知道我第一次发送的3个数据对方只收到了2个。就知道第3个数据对方没有收到。下次在发送的时候就从第3个数据开始发。 

此时窗口大小变成了 

于是发送方发送2个数据。看到接收方发送的ACK5就表示他下一次希望收到的数据是5,发送方就知道我刚才发送的2个数据对方收了这个时候开始发送第5个数据。  

这就是滑动窗口的工作机制,当链路变好了或者变差了这个窗口还会发生变话,并不是第一次协商好了以后就永远不变了。                  

所以滑动窗口协议,是TCP使用的一种流量控制方法。该协议允许发送方在停止并等待确认前可以连续发送多个分组。由于发送方不必每发一个分组就停下来等待确认,因此该协议可以加速数据的传输。  

只有在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与此同时也发送了确认),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向前滑动。     

收发两端的窗口按照以上规律不断地向前滑动,因此这种协议又称为滑动窗口协议。

 

 

一次完整http请求的过程 

首先进行DNS域名解析(本地浏览器缓存、操作系统缓存或者DNS服务器) 

建立 TCP 连接 

HTTP工作开始之前,客户端首先要通过网络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该连接是通过 TCP 来完成的,该协议与 IP 协议共同构建 Internet,即著名的 TCP/IP 协议族,因此 Internet 又被称作是 TCP/IP 网络。HTTP 是比 TCP 更高层次的应用层协议,根据规则,只有低层协议建立之后,才能进行高层协议的连接,因此,首先要建立 TCP 连接,一般 TCP 连接的端口号是80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 

一旦建立了TCP连接,客户端就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 

例如:GET/sample/hello.jsp HTTP/1.1  

  客户端发送请求头信息 

客户端发送其请求命令之后,还要以头信息的形式向服务器发送一些别的信息,之后客户端发送了一空白行来通知服务器,它已经结束了该头信息的发送;  

  服务器应答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后,服务器会客户端返回响应; 

例如: HTTP/1.1 200 OK 

响应的第一部分是协议的版本号和响应状态码  

  服务器返回响应头信息 

正如客户端会随同请求发送关于自身的信息一样,服务器也会随同响应向用户发送关于它自己的数据及被请求的文档;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头信息后,它会发送一个空白行来表示头信息的发送到此为结束,接着,它就以 Content-Type 响应头信息所描述的格式发送用户所请求的实际数据;  

  服务器关闭 TCP 连接 

一般情况下,一旦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了请求数据,它就要关闭 TCP 连接,然后如果客户端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TCP 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客户端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网络带宽。 

 

 

请求报文结构 

请求报文的首部内容由以下数据组成: 

请求行 —— 包含用于请求的方法、请求 URI  HTTP 版本。 

首部字段 —— 包含表示请求的各种条件和属性的各类首部。(通用首部、请求首部、实体首部以及RFC里未定义的首部如 Cookie 等) 

 

 

 

 

响应报文结构 

状态行 —— 包含表明响应结果的状态码、原因短语和 HTTP 版本。 

首部字段 —— 包含表示请求的各种条件和属性的各类首部。(通用首部、响应首部、实体首部以及RFC里未定义的首部如 Cookie 等) 

 

 

 

 

 

posted @ 2019-07-09 20:48  开心的鱼a1  阅读(28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