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应用数量。据我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全国有一万多家企业在集成应用ERP,这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266,090个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总数相比,仅占百分之四。
二是应用时间。从1981年应用第一套ERP到2007年,时隔26年,只有一万多个企业在进行集成应用,当然这是不完全的统计。全国绝大多数企业的ERP应用都是子系统应用或单项应用,但是我们的标杆是集成应用。
三是应用周期。全国平均在12年到15年时间。也就是说从单项应用到系统集成应用完毕在12-15年时间,可见这个问题十分严峻。
四是应用集成。从应用数量就能够看出应用集成不是很理想。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子系统和单项应用的层面,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是应用深度。看这个企业ERP应用过程中有没有引入业务流程重组,还要引入业务模式重组。基于这个认识,在我个人看来,大多数企业应用的深度还不够,很多企业依然在ERP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效果不是很理想。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个人认为总体应用的效果不佳。我是从横向比较看问题的,因为纵向比较总是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因此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横向比较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企业ERP应用瓶颈
第一,企业主体意识不强。毕竟应用ERP是企业的行为,企业要下决心做出这方面的决策, 还要知道如何应用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中国企业缺乏有效管理的挑战,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加快 应用ERP的进程,来提高企业ERP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呢 ? 这一切都是企业的行为,是企业主体意识问题。企业主体意识不转变,意识不增强,再好的软件、技术,再多的资金也不能解决问题。
其次,管理落后,数据不全不准确。很多企业有资金,也买了包括国际上一流的最先进的软件 和信息技术,但是应用过程中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管理落后,运行ERP相关的基础数据不全不 准确,从根本上直接影响ERP的应用。
第三,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很多企业在ERP应用过程中只注重ERP软件功能的培训,而没有把erp培训延伸到从项目开始对企业的中高层员工进行包括ERP在内的,也包括MBA知识在内的完整的知识培训。没有这种知识培训,怎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整体水平,怎能全面深入地认识ERP应用目标和价值。但是现在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前期很少有这样的培训。
第四,未能全面理解ERP应用战略。ERP应用战略是什么?有人简单的说提高企业管理水 平,推动企业现代化,这是对的,但这远远不够,一定要深刻认识ERP应用战略的目标和内涵,并要落到实处和企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能够坦诚的说,现在更有 不少企业对ERP应用战略目标,或说到了今天对深化应用ERP的战略目标认识不清楚。认识不清楚就导致很多企业的ERP应用仍停留在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层 面。我在国家发改委信息化项目评审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在申报方案中谈了很多网络技术架构和软件功能问题,而很少谈及如何通过信息化来有效推动企业业务模 式和业务流程创新问题。这种情况还不在少数,是个比较普遍和现实的问题。
第五,缺乏明确量化的ERP应用目标。很多企业的ERP应用目标不尽否量化,这将如何推动 ERP的有效应用呢?网上、平媒也有一些观点认为,ERP应用目标量化没有意义,不能因为目标而目标。为什么会有这些观点,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目标量 化没有意义?为什么不能为了目标而目标?难道ERP的目标量化比国家GDP目标量化还要难吗?不可能,显然这些观点和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ERP 的快速推进和绩效的提升。
第六,缺乏基于战略目标的ERP应用规划。讲的大一点就是企业信息化规划,很多企业几乎 没有做规划,有的做了规划,其内容还是偏重于信息技术、软件选型和软件实施。没有把业务分析重组,包括模式重组和流程重组这些关键性的内容包容在ERP规 划和信息化规划当中。显然这个规划还是停留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难以起到规划的作用。因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是带动企业现代化,是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生 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七,未能引入业务模式重组。很多企业都在应用ERP,尽管引入了BPR,但效果还不是 很明显。今天我们谈BMR--业务模式重组,因为研究和实践表明,流程从属模式,模式从属战略,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基于这种研究、认识、实践,我们 在现在的信息化过程中,特别是今天讨论的主题ERP应用过程中,要着力推动业务模式重组,要使广大企业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第八,未能大范围引入管理咨询,项目监理制和评价制。现在很多大中型企业对实行项目监理 和评价制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认为开展这些工作没必要,有的认为有必要,又不舍得花钱投入做这些工作,任何这些都势必影响ERP应用进程和绩效。问题的关 键还是企业的自身主体意识不强。
第九,服务商的服务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足。现在的服务商很多,有几百家、上千家,各有 各的理念和营销策略,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这些服务商的理念日新月异,很多理念在外国刚刚问世,到了国内就成了服务商们宣传推销的理念和产品,有的甚至 更有所发展,这种过度的创造和宣传必然会让很多企业用户感到不知所措,其结果对买卖双方都不利。
此外是很少有软件公司能扩大自己业务的范围,增加业务流程重组和业务模式重组的能力。这是中国企业在ERP应用过程中碰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这些工作也能够由咨询公司完成。
企业ERP应用策略
第一,必须增强企业自身主体意识。意识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但意识又是客观存在的,并直 接主导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在企业管理创新,协同商务、ERP应用,业务模式重组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同样如此。意识不增强,再好的技 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方法、再多的资金也难以达到效果。
其次,重视知识资源的研发和利用。不但要把MBA知识包括进来一起培训,更多的是关注培训以后员工对知识的驾驭能力。现在来看,很多企业还不是很关注这个问题,前期培训和深入培训不够,或说比较多的是注重软件功能和实施培训。
九十年代初期,我参加上海电机厂、广东科龙公司ERP项目的实施。上海电机厂是个国有企业,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培训,广东科龙是用23天的时间进行培训。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不够,这两个企业都仅限于erp原理和软件功能培训,但是从历史的情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两个企业已做的相当不错了。
第三,深刻认识我国企业应用ERP的战略目标。为什么要反复谈这个问题:因为战略的重要性是 不言而喻的,国家信息化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首先要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和ERP应用战略,因此结合中国 企业缺乏有效管理的现状,我国企业应用ERP的战略目标和内涵就是改变企业传统业务模式,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 式发展。深刻认识ERP应用战略对有效提升ERP应用水平是很必要的。下面我们还会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第四,正确认识ERP项目是个管理创新系统工程。现在对ERP项目的理解很多,很难统一起来,有称管理创新系统工程,有称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有称信息化工程,也有称ERP软件工程等等。称呼很多不重要。不管怎么称呼,核心一定是管理系统工程,而且结合中国企业缺乏有效管理和ERP应用战略,那一定是管理创新系统工程。
第五,尽快定制基于战略的ERP应用规划。做好规划就能够有效的推进ERP应用和企业信 息化建设工作。ERP应用规划内容一定要突出业务分析重组,我的想法是个ERP应用规划,60%的内容要谈业务分析重组,40%的内容要谈信息技术、网络 架构和软件选型等,这是ERP应用战略目标和中国企业管理现状所决定的。
第六,着力推动业务模式的重组。这是因为流程和模式有着必然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引入业务模式重组,并着力推动业务模式重组,通过模式重组来提高流程优化的效果。下面会就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讨论。
第七,定制明确、量化的ERP应用目标。目标一定要量化,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还要努力 去做,这是科学推广应用ERP的关键所在。在座的来自企业的都很清楚,您们所在的企业每年、每月、每天要生产多少产品,每个员工要做多少事情,什么事情要 在未来的多少时间内完成,这些都是现实的量化的事例。为什么 ERP应用目标就不能量化,是什么原因在制约着这个问题?是企业自己,还是服务商,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总之,这个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但是 要迈出这一步。一开始的目标能够少一些,目标值能够低一些,但是要迈出一这步,这是关键的问题。
第八,大范围引入管理咨询、项目监理制和评价制。要借助外脑,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企 业做好ERP应用工作,这很重要。前两天我参加国家发改委企业信息化项目评审,有的申报方案明显不合乎需要,目标不明确量化,内容不完整,深度也不到够,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说明这个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同时又不请外脑帮助做好这些工作。更有的企业ERP项目实施完毕,只有甲方或甲乙双方对项 目进行评估,显然这种做法也不科学。
第九,提高和完善服务商的服务水平和发展能力。一方面服务商面对市场挑战,面对客户挑 战,面对竞争对手挑战,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确切的说,客户自身能力的提升,对服务商有很大的帮助。大家都是个供给链体系中的上下游伙伴,实行有机的结 合,供给链的能力和效益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升。
ERP应用战略的目标和内涵
宏观目标:就是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包括ERP在内各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创新改变企业传统业务模式,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核心是管理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这里的业务模式,泛指企业供给链体系中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管理现代化泛指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组织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则泛指企业管理效率、生产率和竞争力。
微观目标:通过ERP应用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重组业务模式、加强市场预测分析、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确保连续均衡生产、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资金占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等。
量化目标:包括市场预测准确率、订单准确率、生产计划准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创新比率、投资利润率等。
这个目标是通过指标的变化来反映企业管理效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指标值的高低根据企 业的实际情况定制。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实行业务模式重组,绝非简单的引入ERP,推进信息化,我们的指标就能大幅度的明显的提升;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是不可 能的。会有一些提升,但不可能是大幅度明显的提升。
业务模式重组基本理念
有效推动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有三个要素,即战略---模式---流程。首先要有明确量化、 清楚的企业发展战略。有了这个发展战略,就要研究业务模式,要有很多科学、合理的业务模式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其次是有了科学、合理的业务模式,才 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清楚。第三是业务流程是相互关联业务活动的集成,不是凭空设计重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遵循企业的发展战 略、业务模式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
下面举例谈谈模式和流程的基本关系。
例一、产品研发模式。早期中国企业的产品研发,是自己研发、合作研发、国内研发。改革开 放以后,很多企业通过以资金、以市场、以品牌获取外国的技术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到了今天,少数企业很自豪的说,我们能够通过并购外国的公司和人才迅速提 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可想而知,不同研发模式下的研发流程是大不相同的。
例二、产品制造模式。我们都在讲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强国,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有赖 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中国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有能力获得更多的订单。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世界西方国家的先进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 势,他们通过定制竞争战略把那些低附加值的不增值的业务外包到中国、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这些订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成为制造 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不是强国的一个具体表现:主要是我们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体系,不能研发出具备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和企业的制度、战 略和规模等相关,和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也有一定的关联。
对于产品制造模式,中国的企业也要深入研究,特别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要改变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制造模式,也要把那些低附加值的业务扩散到本企业、本地区和本国以外的企业,以此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是完万能够做到的。
由此,不同制造模式下的业务流程也是不相同的。
例三、我们现在的成本管理制度都是基于财务会计体系的,假如要强化成本分析和控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那就要引入基于西方管理会计的标准成本制度。显然不同成本制度下的业务流程也是不相同的。
上述例子充分说明,流程和模式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要确保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要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一旦模式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那么流程就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