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理论之三:RPC框架原理
RPC调用是面向服务架构场景下进行服务间调用的常用组件,一个完整的RPC调用的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方便RPC调用者和服务者的开发,开发者们开发了很多RPC框架。比较有名的RPC框架有Google的gRPC、Facebook的Thrift 和 阿里的 Dubbo 等。这些框架在具体实现上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个设计良好的RPC框架的愿景是简化服务提供者和调用者的开发,将图1中 2~8 步骤的所有操作全部隐藏,让开发者可以像开发和调用本地方法一样开发和调用远程方法。为了隐藏这些实现细节,RPC框架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 方法调用:方法调用的过程如何转换为可以传输的消息内容;
- 服务发现:如何发布服务并告知调用者服务地址;
- 数据传输:服务调用者和提供者之间如何进行数据传输。
下面我们以Java语言为例,就以上几点分别做出分析。
1. 方法调用
1.1 “协议”设定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方法调用,需要在调用者和被调用者之间设计一套“协议”对被调接口、被调方法、参数类型、参数值、返回类型、返回值等进行定义,如下是一段比较合理的通信“协议”:
public class Reques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long sid;
private String serviceName;
private String methodName;
private Class<?>[] paramTypes;
private Object[] params;
}
public class Response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long sid;
private Class<?> resultType;
private Object result;
}
Request里面,需要指定具体的服务、方法名,以及调用方法时需要传入的参数类型和参数值;Response里面直接指定返回值及其类型(因为返回值最多只有一个)。特别地,在Request 和 Response里面分别有一个 sid 字段,是为了在异步处理时能正确地对应请求和返回的关系。
1.2 请求、返回与“协议”对象的转化
为了简化服务方和调用方的实现,RPC框架里面需要完成方法请求与request对象之间的转换 和 处理结果与reponse对象之间的转换。对于Java,可以采用JDK的动态代理来实现这个转换;如果采用Spring框架,还可以通过Spring的动态代理类 -- FactoryBean进行实现。下面一段代码是通过JDK的动态代理实现本地调用转化为消息的一个demo:
// 动态代理类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public class RpcProxyInvok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Class<?> clazz;
public RpcProxyInvoker(Class<?> clazz) {
this.clazz = clazz;
}
public static Object getProxy(Class<?> clazz) {
RpcProxyInvoker invoker = new RpcProxyInvoker(clazz);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clazz.getClassLoader(), new Class[] { clazz }, invoker);
}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Class<?>[] paramTypes = new Class[] {};
for (int idx = 0; idx < args.length; ++idx) {
paramTypes[idx] = args[idx].getClass();
}
Request req = new Request();
req.setServiceName(clazz.getClass().getName());
req.setMethodName(method.getName());
req.setParameterTypes(paramTypes);
req.setParameters(args);
/// ... 后续操作:序列化、网络传输等
return null;
}
}
// 暴露给调用方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UserDTO get(int userId);
}
// 调用方调用简单示例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RpcProxyInvoker.getProxy(UserService.class);
userService.get(1);
}
}
为了方便传输,需要对生成的Request对象进行序列化。最简单的序列化方法是采用Java的ObjectInput/OutputStream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JSON等格式进行对象的序列化。
序列化结束后,交给网络模块进行网络传输并等待返回结果进行后续处理。
2. 服务发现
当RPC框架应用于大型分布式系统时,不可能将服务的地址人为地告知到每个调用方,应该自动化地完成这个“告知”工作。这个工作的流程如图2所示:
注册中心可以采用redis或者zookeeper等方式进行实现。
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看:当提供者服务启动时,需要自动向注册中心注册服务;当提供者服务停止时,需要向注册中心注销服务;提供者需要定时向注册中心发送心跳,一段时间未收到来自提供者的心跳后,认为提供者已经停止服务,从注册中心上摘取掉对应的服务。从调用者的角度看:调用者启动时订阅注册中心的消息并从注册中心获取提供者的地址;当有提供者上线或者下线时,注册中心会告知到调用者;调用者下线时,取消订阅。
3. 数据传输
服务提供者和调用者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借助基于端口的协议和基于HTTP的协议进行,如使用TCP协议通信 或 使用HTTP协议通信。通信方式上,可以使用传统的BIO(Blocked I/O) 或 NIO(New I/O)方式进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虽然RPC框架的原理比较简单,但要实现一个功能齐全、适应性强、对代码无侵入的RPC框架并非易事,需要在网络传输、序列化、Stub和Skeleton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当然,在了解原理的情况下,使用一个RPC框架,对业务代码的编写和优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67e9f6605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