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台达_范例

DELTA_IA-ASDA_ALL_AN_TC_20121228.pdf  ASDA系列伺服系统应用范例手册

1、Pdf.P87  (P1-46)*4  ZC:为啥要 *4?是∵编码器的倍率??貌似这里没有提及编码器的事情。

  而印刷滾直徑 d2 是有包含印刷片長度  ZC:应该是 包含印刷片度?

 Pdf.P88  此處要注意的是,等待區和 S-曲線的角度就不要設定過大,不能超過 360°   ZC:这里提及的“角度”都是指 主动轴(印刷轴)旋转角度所对应的 产品行进的路程(即 是凸轮轴的行程的其中某一段吗?)吗?  这里的 “S-曲線”,在P83中有提及。“S-曲線的角度” 貌似不是指 对应的行程量,那具体是指啥 ??如何理解?  ZC:这个概念得好好理解 + 实验体会。

 Pdf.P89  ZC:又提及 “速度補償”,到底啥意思?

  ZC:这里提及 系统的电子齿轮比,和 凸轮曲线的倍率 是一回事吗?  系统的电子齿轮比(P1-44 / P1-45) 和 主动轴的电子齿轮比(P5-83 / P5-84),关系 & 区别 等 ??

Step 2:使用巨集 6 的第二步為設定凸輪曲線的倍率。
包括系統的電子齒輪比P1-44/P1-45(凸輪為系統的一部份,所以也會受系統的電子齒輪比影響)以及凸輪曲線的倍率設定 P5-19。

  Pdf.P70

主動軸電子齒輪比會改變主軸脈波命令的解析度,由參數 P5-83 和 P5-84 之比值來定義。
當凸輪軸收到由 P5-84 所定義的主動軸發出之脈波數量 P 時,凸輪轉軸會旋轉由 P5-83 所定義的周數 M 周,即凸輪表格 M 周。
例如,P5-84 = 10000 且 P5-83=1 即是當凸輪軸收到由主動軸所發出的脈波數 10000 個脈波時,凸輪曲線由 0 度走到 360 度,即凸輪表格 1 周。

 Pdf.P90  圖 2.49 巨集 6 之機構設定  ZC:里面有粗略的讲到速度补偿。P5-94、P5-95、P5-96、P5-97是什么 ??宏指令:P5-97调用宏指令;P5-96、P5-95、P5-94、P5-93 指定宏指令的参数 #1、#2、#3、#4

  巨集 6(同步區為固定 51 度的飛剪曲線):利用此巨集,當更換材料時,只要重新設定裁 剪長度以及是否需要速度補償即可。

  使用者會變更的變數應該只有材料的裁剪長度和速度補償。

 Pdf.P91

巨集 7(同步區角度為可調整的飛剪曲線):
當使用寬刀裁剪且裁剪長度改變時,裁刀的寬度通常不會改變,但是不同的材料會使裁剪長度同步區角度改變,因為同步區是由材料上來定義。
這是為什麼要設計這個巨集指令的一個重要的理由。
利用巨集 7,當更換材料時,只要重新設定裁剪長度以及是否需要速度補償即可。

  ZC:前面说  裁剪長度+同步區角度 会变化,为什么后面说 只要修改 裁剪長度+速度補償 ??

  ZC:巨集6 & 巨集7 的图中都有 P5-85,之前貌似没怎么提到过,是干嘛的?貌似手册 讲得我也不是很明白(手册中:“凸轮啮合瞬间,凸轮转轴的位置位于 P5-85 进入,从动轴的位置位 于凸轮表格中 P5-85 区对应的位置点。”),需要凸轮观察下 ?貌似 这个 从动轴的东西怎么观察??不太会看啊...

 Pdf.P92  “圖 2.52 巨集 7 飛剪曲線速度區域分配”  ZC:其中,S° 还是不太理解,是否有 参数设置的表格 让我填写一下 S°,看看不同的 S° 数值对曲线的影响是怎么样的 ??

  ZC:“圖 2.53 巨集 7 飛剪曲線的限制條件”  为什么这样限制??没有认真思考其中原理... 可结合P94开始的案例 一起思考

  ZC:“W=W',速度曲线起始点为零”,“W>W',速度曲线起始点大于零”,什么意思?

  ZC:加速度:acceleration

 Pdf.P94

  ZC:本业内容最好打印出来,方便查看

  ZC:又提及 “速度補償”... 要计算 补偿值,如何算?还是不太明白...  P82 有讲 “速度補償”,但是只讲了现象,没讲原理。“有些應用或機構在裁切時主動軸與切刀軸不能等速,...”这样不是会引发 P76“圖 2.25 裁切時主從軸速度不一致”的现象吗?

優先考慮調整凸輪軸的速度:先選擇最大可能的正速度補償值,以此數值可計算出等速區的變化量,以此變化量可得到新的等速區範圍
優先考慮調整等速區大小:如果以等速區的區域大小為優先考慮因素,選擇新的等速區來設定範圍以及計算所需的補償值 

  ZC:上面的 “正速度補償值”-->“等速區的變化量”,“新的等速區”-->“所需的補償值”,这2个是字母计算的?  应该是根据 P92 的 旁边有个的图片里面的公式来计算的

  ZC:整理 飞剪 开始的 各个变量名对应的含义 以及 对应的P?-??。

P78(属于 “自動飛剪 / 自動飛剪-同步區 / 自動飛剪-可調整同步區” 章节)

1. 裁刀圓周長>裁切長度:除了裁切時主動軸和切刀軸等速外,其餘的時候切刀軸都是以高於主動軸的速度在運轉。當裁切長度越短時,切刀軸的速度越快。 2. 裁刀圓周長=裁切長度:切刀軸速度=主動軸速度。 3. 裁刀圓周長<裁切長度:除了裁切時主動軸和切刀軸等速外,其餘的時候切刀軸都是以低於 主動軸的速度在運轉。

 

P81
當使用軟體來建構飛剪曲線時,為了預防造出不合理的飛剪曲線,軟體會自動以裁切長度切刀周長比值來限制可建造的範圍。
例如,當裁剪長度 A 遠遠小於每次裁剪凸輪軸所需移動的距離 a 時,凸輪速度並無法無限制提升以達到短裁切長度的要求。
當R太小,通常需要改機械結構來解決。曲線建造的限制範圍請參考圖 2.34

 

P87:(属于 “週期性間歇印刷機” 章节)

使用者需要先理解各個長度單位的關係式 L (印刷滾輪周長) = π x d2                        d2: 印刷滚轮直径 (產品 Pitch) = PL + BL R = L / (相當於『飛剪』的『切長比』,在印刷應用絕大部分 R>1) 以軟體初始參數做為範例; L (印刷滾輪周長) = π x 100= 314.15 mm (產品 Pitch) = PL + BL = 200+20=220 mm R = L / = 314.15 / 220 = 1.428 (R>1,合理範圍) 另外請注意;L (印刷滾輪周長)必須要大於 (產品 Pitch),因為間歇運動就 是為了要節省空間和成本,所以不可能讓印刷軸空轉浪費材料!

 

P88 (属于 “週期性間歇印刷機” 章节)

deg_sync (同步區角度) = PL / L x 360°;利用此公式便可以推算出同步區角度。
以軟體初始參數做為範例:
deg_sync (同步區角度) = PL / L x 360° = 200 / 314.15 × 360 = 229.190°
此處要注意的是,等待區和 S-曲線的角度就不要設定過大,不能超過 360° 

如果需要針對動作曲線進行微調,可以在軟體畫面的進階設定中設定凸輪曲線的等待區角 度、S-Curve 角度、和同步區增加角度。

 

 P92-P95

  ZC:公式什么的 都不太理解

 

 Pdf.P96

  圖 2.60 凸輪曲線等比例縮放  ZC:这个是 速度曲线 吗?

2、

3、

第二章 ECAM 操作介紹	(ZC: []里面的PDF的页码)
2.1 ECAM 介紹..............................54[61]
2.2 主動軸訊號來源...........................56[63]
    脈波 By-pass 功能.......................  [64]
2.3 離合器..................................58[65]
2.3.1 凸輪嚙合設定 ..........................58[65]
2.3.2 凸輪脫離設定 ..........................59[66]
      電子凸輪內部狀態監看....................  [70]
2.4 主動軸電子齒輪...........................63[70]
2.5 凸輪曲線................................64[71]
2.5.1 軟體建造凸輪曲線 ......................66[73]
      手动建表..............................  [74]
      速度区域建表...........................  [75]
      自動飛剪 / 自動飛剪-同步區 / 自動飛剪-可調整同步區   [76]
         速度补偿...........................  [82]
      三次曲线造表...........................  [83]
      周期性间歇印刷机.......................  [85]
2.5.2 巨集建造凸輪曲線 ......................81[88]
      巨集 6(同步區為固定 51 度的飛剪曲線)..  [89]
      巨集 7(同步區角度為可調整的飛剪曲線)...  [91]
      案例一...............................  [94]
      案例二...............................  [95]
2.6 凸輪軸電子齒輪與曲線縮放..................88[95]
2.7 凸輪設定案例............................90[97]
2.7.1 建造凸輪曲線 .........................90[97]
2.7.2 相關凸輪參數設定及凸輪功能開啟 ..........92[99]
2.8 凸輪與 PR 命令重疊的特色.................93[100]
2.9 電子凸輪運作不正常的偵錯建議...............95[102]

 

4、Pdf.P98  ZC:速度区域建表 为什么会有停止区?  停止区 对应的 Y坐标轴 是哪个区域?

  ZC:可以自己尝试一下看看效果

 P110

  ZC:“圖 3.1.5 硬體及 I/O 規劃配線圖” 为何这里的 SHOM、ORGP、CTRG、EV1是0x127、0x124、0x108、0x139 而非 0x27、0x24、0x08、0x39 ??

在這個範例中,主軸是選用 ASDA-A 系列的伺服驅動器,此處只針對功能參數做說明,性能參
數需於實際的機臺上調整,在使用上,請將系統的增益(Gain)盡可能的調高,因為在進行凸輪曲
線的擷取時,圓形壓軸會碰撞長方形載盤,當長方形載盤軸不夠剛硬(Rigid)時,將會因圓形壓
軸的衝擊(或壓擠)而改變其位置(或滑動),造成曲線製作時的不準確,這點請注意,如圖 3.1.6。 

  ZC:这里的 性能调优,完全不明白啊...

  ZC:这里的“增益”是什么?怎么调整? 是指“P2-32  增益调整方式  通讯地址:0240H 0241H”吗? 调整的 方式&原则 等是什么?

 P111

  ZC:“0: 原點復歸時返回尋找馬達編碼器 Z 相脈波”,这里关于 “Z 相脈波”的使用,不太明白... 什么叫“返回寻找”?反着转? 是只要接收到了Z相的信号,就算是寻找到了Z相脉波?

P1-44 電子尺齒輪比分子:設為 1。
P1-45 電子尺齒輪比分母:設為 1。 

  ZC:这里怎么是设置成 1:1??怎么不是 128:10??  P1-44 和 P1-45 不是影响全局的么??

  ZC:难道 这些参数的设置是一笔一笔的写入系统的方式??∴可以前面设置成 1:1,后面设置成 128:10?? P1-44 和 P1-45  并不是类似全局变量的存在方式?? NO,是2台伺服,上页图中 左侧是1:1  右侧是128:10.

 

  “P1-16 內部位置指令1之位置脈波數設定:設為 1000”

   看手册.P97 SHOM:“在内部位置缓存器模式下,需搜寻原点,此信号接通后 启动搜寻原点功能(请参考参数 P1-47 设定)。”,"内部位置缓存器模式" 是什么模式?貌似就是 PR。具体模式由 P1-01 来指定,目前看到有16种.

   POS0~POS5 与 CTRG 的关系,貌似是这样:CTRG↑时,看POS5~POS0的值是多少   POS5~POS0组合成 0~63的某一个数字(即指明选择的是哪个“PR#?”),而PR#?命令的参数是存放于(P6-00, P6-01)~(P7-26, P7-27)中 (P6的参数范围:P6-00 ~ P6-99),共128个寄存器(64组)

   ZC:什么时候将 P1-16设置为 1000的?貌似没有讲到啊... 为啥要设为这个值? 作用是什么? P1-16的使用方式在手册上没有看明白... 看到P112“圖 3.1.8”的内容,这是在人为的设置 马达离开原点的距离吗?感觉也不太像...应该不是。  貌似是在指定 某PR的形成为1000pulses,但是是在哪个PR里面设置的?“TYPE路径型式”是哪个?

  “P2-36 內部位置指令控制1之移動速度設定:設為 150 rpm,以較慢速運行。”

   ZC:手册中的解释貌似不是这样的啊...  没看到跟 移动速度 有关的内容啊... (看到了一个新词:“零速度”[P1-38]) 同上,貌似是在设置移动速度,但是是在哪个PR里面设置的?“TYPE路径型式”是哪个?

 P112

  ZC:“圖 3.1.8 主軸移動位置及凸輪圓形壓軸取樣時序圖” 没看明白啊,应该是每当CTRG↑的时候,就会执行POS0~POS2所指定的PR。看图上的效果是,每次主轴马达都会都会移动1000Pulses的距离,但是 POS0、POS1、POS2 不是一直都是0吗?在哪里设置它们了??

  ZC:“扭矩”是个什么样子的感念?

  ZC:“P2-35 位置控制誤差過大警告條件” 不明白,说是后面会说明  在 P118

 P113

  P112及其前面的内容,可以结合本页开始的 操作设置图片一起看

  "回原點 PR0 設定畫面" 没看懂... 看手册 就没看懂 原点复归...  ORGP没看明白... 实验时值看到 凸轮轴 一直在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 什么状态下会停...

 P118

  “必須按下 DI7 的硬體按鈕執 行高速抓取 CAPTURE 功能,” ZC:为什么是 DI7?哪里配置的? 下面这里:

在凸輪軸上,需要連接到伺服器的數位輸入點主要有 SHOM(回原點搜尋)、ORGP(原點定位
檢測器)、EV1(事件 1,內部程式觸發用)、與 CAPTURE(DI7,CAPTURE 內定觸發點,不需
要設定暫存器,當 CAPTURE 功能啟動時,此點自動生效)等,其餘不需 ON/OFF 操作的點,
將以內部訊號取代,不做實際配線。 

 P120

若要開始使用高速抓取 CAPTURE 的功能,只需點“CAP 己關閉”的紅點,即可開啟高速
抓取 CAPTURE 功能。當 50 筆的設定值抓取完成後,高速抓取 CAPTURE 功能會自行關閉。 

  ZC:意思是说,按下“CAP 己關閉”就是开启了CAPTURE(即 P5-39.X为1),等到50笔都抓取了之后 CAPTURE功能自动关闭(P5-39.X自动变为0)?

  ZC:然后,虽然 CAPTURE功能是一直开着的,但是 每次都需要按 DI7才能触发一次抓取操作?

 P121

  ZC:一直没注意,为什么是“50 筆”数据? 凸轮轴每转7.2° 抓一笔? 主轴1000pulses对应 凸轮转 7.2°?? 是的,见P106的“3.1.2.2 主軸長方形載盤行程設定”  以及 P112的“圖 3.1.8 主軸移動位置及凸輪圓形壓軸取樣時序圖”

 P122

  "因為圓形壓軸的命令由 Pulse、/Pulse Sign、/Sign 送入,所以“Y:命令來源”要選“2.Pulse Cmd”。" ZC:Pulse、/Pulse Sign、/Sign 是个什么状态? 是指 位置信号+方向信号 的意思吗?(P91:CN1: 43&41 + 36&37)  但是,P110 “圖 3.1.5 硬體及 I/O 規劃配線圖”中 不是使用的 OA、/OA  OB、/OB吗?(P91:CN1: 21&22 + 25&23)

 P123

  ZC:这里的 P1-15、P1-16、P2-36,关于“內部位置指令???”的设定(P111中 P1-16、P2-36 类似),又是不太明白...

  “將 PR0 原點復歸中的“P6-01:原點定義值”設為-10000,此設定會將原點的軸向右橫移”,ZC:为什么 -10000,原点是向右横移?不是向左? 我的理解,原点设在-10000,所有的凸轮点都会少走10000的路径,相当于 原点右移了10000?

 P124

  “影片” ZC:在哪里看?

5、

第三章 應用案例
3.1 如何使用 CAPTURE 功能建造凸輪曲線
3.1.1 使用說明 ...........................98 [105]
3.1.2 系統原理與規劃 ......................98 [105]
3.1.2.1 曲線的建造........................98 [105]
3.1.2.2 主軸長方形載盤行程設定..............99 [106]
3.1.2.3 凸輪軸圓形壓軸行程設定..............100[107]
3.1.3 伺服系統的設計與規劃 .................101[108]
3.1.3.1 系統規劃..........................101[108]
3.1.3.2 硬體配線..........................102[109]
3.1.3.3 主軸長方形載盤伺服參數設定...........103[110]
	主軸長方形載盤功能參數規劃     ....  104[111]
	主軸回原點的運轉時序圖        ....  104[111]
	主軸移動位置及凸輪圓形壓軸取樣時序圖  ....  105[112]
3.1.3.4 凸輪圓形壓軸伺服參數設定............105[112]
	回原點 PR0 設定畫面          ....  106[113]
	PR1 的設定畫面              ....  106[113]
	PR2 的設定畫面              ....  107[114]
	PR5 的設定畫面              ....  107[114]
	PR6 的設定畫面              ....  108[115]
	PR7 的設定畫面              ....  108[115]
	PR51 的設定畫面             ....  109[116]
	PR52 的設定畫面             ....  109[116]
	程式流程圖                  ....  110[117]
	EV1 上緣觸發                ....  111[118]
	EV1 下緣觸發                ....  111[118]
3.1.3.5 高速抓取 CAPTURE 的設定...........112[119]
	直接使用參數設定的方法        ....  112[119]
	輔助軟體設定法               ....  112[119]
	開啟後畫面如下              ....  113[120]
3.1.3.6 凸輪參數設定......................113[120]
	表格參數設定......................113[120]
	凸輪參數設定......................115[122]
3.1.3.7 系統連動測試......................116[123]
	主動軸的調整......................116[123]
	凸輪軸的調整......................116[123]
	測試操作順序......................117[124]

 

 

6、手册(z02_DELTA_IA-ASD_ASDA-A2_UM_SC_20191025.pdf)

 P265  7.8 PR 模式原点复归说明  ZC:没看明白,参数 P5-04 解释也没看明白...

 

 ZC: DI是怎么玩的?用法是这样么?:将某个DI设置成某个 DI码,然后接通它,就触发了某个DI码对应的功能?? 例如:手册P99,ORGP和EV1,就是将某个DI设置成0x24和0x39,然后它接通的时候,就触发了“复归的原点”和“事件触发 PR 命令#1”??

 ZC:那么 DI 和 CN1的端子又是什么关系?仅仅是 手册P91(“3.4.1 CN1 I/O 连接器端子 Layout”)中 DI? 和 端子对应关系吗?如 端子33得电 就相当于 DI5-?(这里的"-"是什么意思?下降沿? 那么:端子33得电 相当于 DI5-,还是 端子33失电 相当于 DI5- ??)

 ZC:看 手册.P98 “表 3.1 DI 输入功能默认值定义表” 和 软件“ASDA soft”的“参数初始化精灵”中,“表 3.1”是指在某个模式下 DI码 与 DI? 的默认对应关系?然后可以手动配置?  

  “ASDA soft”的“参数初始化精灵”中 “控制模式选择”选择“[0x01] PR:位置控制模式”时 会提示“PR模式相关参数请至"PR模式设定"页面中设定!”,应该是指 子项"PR模式设定",“DI/O设定”、“一般参数设定”、“位置模式设定”、“内部速度/扭矩” 这些参数 应该还是在这里设置。

 

 ZC:为何 手册.P97 说 “ORGP PR - 为 ON 时,开始原点复归动作。” 是 开始原点复归?  而手册.P552说“ORGP 在内部位置缓存器模式下,在搜寻原点时,此信号接通后伺服将此点的位置当成原点(请参考参数 P5-04 的设定)。 正、负缘 PR”?哪个为准? 是∵ 模式不同的缘故?(如 “内部位置缓存器模式”)

 

 ZC:NO:normally open;NC:normally close ?

7、

8、

9、P111  P1-16  CTRG、POS0、POS1、POS2  “3.1.2.2 主軸長方形載盤行程設定”

10、

11、

12、

 

posted @ 2020-10-31 14:53  DanPianJi  阅读(69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