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技术是脱离业务的?

今天在Q群里唠一个新技术(关于phper如何学习swoole)的时候,突然一群友发一句“脱离业务的技术都是耍流氓”,顿时让我等老鸟无言以对。然后,就是一堆的不明群众复制、刷屏。。。

幸好本人反应够快,快速输入下面这段话:

分享一些工作的经验:不存在脱离业务的技术。所有新技术都是为了解决一些业务痛点,让特定业务更爽。

当我们掌握足够多的技术,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选择适合的技术进行解决。反之,如果没有技术储备,就会手足无措,又或者说选择一些不太恰当的技术进行解决,最终都会走一些弯路、踩一些坑。走弯路、踩坑固然是所有项目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一个人走弯路、踩坑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整个项目走弯路,这个最终苦的还是我们这些技术人员。

技术储备至关重要,不论是团队还是个人。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才可以游刃有余,做到胸有成竹,遇到问题可以快速找到N种解决办法,并评估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合理选择。
总之一句话:根据业务场景选技术,但前提是对各种技术都有深入的理解,能熟知其利弊。

下面会围绕这个观点,做一些延伸思考:

1:技术由何而来?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同事 "江边望海" 曾经提到一种关于"技术人员的成长之路"的思路可以拿来借鉴:

第一个阶段: 做技术人员的前3年,不断的做业务,做各种各样的业务。
第二个阶段: 3-5年,解决一些异常问题,遇到足够多的问题。总结其规律,找出业务痛点
第三个阶段: 根据痛点、规律制定流程(开发规范、协作方式、设计模式),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新技术的诞生)

不谋而合,新技术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一些痛点,优化工作效率。无论新技术是一种实际的技术,如redis、hadoop等解决现有存储的问题。还是如MVC、设计模式、OAuth一般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实现。新的技术(思想)只是针对特定痛点的一剂良药,用的得当便可事半功倍,用的不得当便会事倍功半。

2:如何寻找业务的痛点

先说一段题外话:很久以前的一次聊天中,我给客服小妹讲一黑科技:现在有一种技术,可以模拟任何人的手机号给任何人打电话、发短信。

然后客服小妹就问,这技术有什么用呀?
    可以把自己伪装成任意一个人,然后给你打电话,你怕不怕。
然后呢?
    这么说吧,假如给你家人发短信,上面显示你的手机号,让汇钱,怕不怕
我家人才没这么笨。。。
    那。。。

然后我就各种解释,想让她明白这技术多么牛逼,多么有用。
“好啦,我明白了,我逗你玩的,别太认真,哈哈哈哈”
然后就这样了。。。

技术是很牛逼的技术,只是要想让别人认可这项技术,寻找这项技术所解决的痛点尤为重要。幸好只是跟同事瞎聊,如果就拿类似这样的方案跟领导讲技术解决方案,说不明白各模块所存在的必要价值,估计就惨了。

好吧,说正事, 如何才能寻找开发中的痛点?

  • 主要还是多做业务,做足够多的业务,做足够多重复无味的工作。其它的岗位也是一样,只有足够多的使用自己的产品,才会去反思如何提升效率。
  • 一旦有了反思,有了提升的想法,便进入上面所提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效率便会有所下降,因为想的更多,反思的更多。但这些想法往往不被认同,因为这些想法不符合常规的思路。所以你需要更加的努力,整日整夜的忙,产出却跟其它人并无区别。需要补更多的课,比如他人认为完全用不到的TCP/IP、网络编程、算法导论等基础知识。思考的更多,总结更多的规律,就会发现越多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阶段也许要2年,也许永远走不出来,永远对一些理论抱着仰望的态度,却从未花时间去真正了解,期望着有大牛封装这些功能。如果愿意花一个周末全心的去了解,没有哪项单一的技术是解决不了的。所谓积少成多,多读书,多看官网,此时可以借鉴的资料已经不是特别多。但此时有一个好处,只要是能找到的资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会再有那些眼花缭乱的翻版与误解。
  • 选择对业务有用的东西,深入理解、总结其利弊、分析其应用场景,然后快速进入下一阶段尤为重要。
  • 在这一阶段,就是要总结业务痛点,综合所了解的知识,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适当的时候需要开发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如上所说,也许是一套理论,也许是一个实际的工具软件。

3:引入新技术存在的问题

引入新技术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大家的共识。具体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 不可控因素,突然not work怎么办。所以很少有人在核心业务中引入一些不是常规的第三方解决方案。
  • 学习成本。一般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储备,一旦引入新技术,就需要自己的团队去尝试、培训、上线测试、填坑。
  • 部分员工的排斥心理。这个不解释

曾经听过滴滴架构师李令辉的一次分享《用灵活的架构去适应变化的业务》,明确指出了我们不引入新的开源技术。这看似有些难以理解,但却有其意义。引入新技术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再引用李令辉的一句:

我们还有野心重新梳理整体业务架构,中国架构师比较不自信,当设计一个新架构的时候,你的领导和同事就会问是否有大公司这么做过,大公司包括了BAT3M。

技术方案固然重要,但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团队的“内研”能力。团队的内部研发能力如果较弱,就算拿最牛逼的技术依然会走弯路。别人的技术方案只是一种工具,内研能力才是决定我们是否能把这个工具用在正确地方的主要因素。

4:如何引入新技术

  • 分阶段而论,如果是创立阶段,制定一些框架类的规定,其它的技术方案选型以快为主,唯快不破嘛。能快速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案就是好方案。
  • 到达盈利模式后,解决掉技术债务(把欠的东西都还上),这样才能一身轻松的快速前进。积累经验,分析各技术方案在业务中的利弊,发挥其长处、避开其弊端,充分提升业务能力。制定开发规范、优化协作模式,新技术的引入、使用、深入分析、适用场景分析。当做好这些准备后,个人认为开发效率至少能提升5倍以上。

    重新说明一下:新技术不只是指实际的软件,也可以是一些思路、一些模式。

5:最后

最后还是说一说开始的话题:phper有没有必要学习swoole。本来就是想说这个话题的,结果被打断了,好吧,我还是很执着的。

swoole做为一个新的技术(其实成熟版本已经存在3年以上),与php充分融合,借用php的语法,使用php的cli运行模式就可以测试其全部功能。看似swoole是php的一个扩展方法,实则不然。swoole是一套网络框架,看过其源码就会明白,其中有大量的C代码,实现了并发、网络编程、共享内存操作方面的东西,最终只是以php的扩展方式做为最终呈现。

那么,还有必要学吗?

当然有,php做为一种脚本语言,常规的职责就是藏在nginx/apache的后面接收请求,处理请求并返回给nginx。存在的问题是每接到一个请求就需要初始化一些资源,返回结果后就把资源释放掉。这就决定了php只能做web应用,做服务就略牵强。举个例子来说,用php提供一个分词服务,分词的服务端需要先加载词典,然后接收用户传入的文本,将其分词并返回。整个过程最耗时的就是加载词典,而php常规的php-fpm模式需要每次加载词典,这无疑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把php前端的nginx去掉,php直接对外提供服务,那么就可以让php启动一个进程并一直存在,词典也只需要加载一次。
这看似简单的调整,实则已经改变了php在整个架构中的职责。如swoole官网所写:重新定义PHP。

要如何学?

官网的demo看起来很简单,但刚才已经说了,swoole不再是单纯的php,是重新定义PHP。常规phper所不了解的网络编程、并发、进程间通信在这里已经是常识问题,不会有单独的文档介绍这些内容,需要自己去补充。如果有java、C/C++的并发编程经验,上手这个会更方便。如果单独去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再来看这个东西,会有一种遇到神器的感觉:swoole简化了网络编程的许多方面,可以让phper以最快的方式实现一个网络服务器。然而也有一步一个坑的走过来的phper,真是边走边在心里咒骂,怎么这个坑在文档中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变量不起作用。具体的坑在另一篇文档中有说明(入口),这里就不再调戏swoole了,哈哈。至于swoole能做什么,有人问能做数据采集吗,这里也不做解释,swoole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掌握此技能很有必要(业余时间),不管现在你是否有适用场景。

不是有个段子吗:如果你有一把锤子,看哪都是钉子。但如果你有100种熟练使用的工具呢?

所拥有的见闻(技能),决定了所看到的世界。

 

扫码关注公众号,就有机会天天听我瞎哔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