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常见面试题

使⽤索引⼀定可以提升效率吗?

索引就是排好序的,帮助我们进⾏快速查找的数据结构.简单来讲,索引就是⼀种将数据库中的记录按照特殊形式存储的数据结

构。通过索引,能够显著地提⾼数据查询的效率,从⽽提升服务器的性能。

索引的优势与劣势

优点

提⾼数据检索的效率,降低数据库的IO成本

通过索引列对数据进⾏排序,降低数据排序的成本,降低了CPU的消耗

缺点

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增加

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个索引还要占⽤⼀定的物理空间

当对表中的数据进⾏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创建索引的原则

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创建索引,强制该列的唯⼀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

经常⽤在连接的列上,这些列主要是⼀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

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

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在经常使⽤在WHERE⼦句中的列上⾯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说⼀下聚簇索引与⾮聚簇索引?

聚集索引与⾮聚集索引的区别是:叶节点是否存放⼀整⾏记录

索引有哪⼏种类型?

普通索引

唯⼀索引:与普通索引类似,不同的就是:索引字段的值必须唯一,但允许有空值。

主键索引:它是⼀种特殊的唯⼀索引,不允许有空值。在创建或修改表时追加主键约束即可,每个表只能有⼀个主键

复合索引:用户可以在多个列上建⽴索引,这种索引叫做组复合索引(组合索引)。复合索引可以代替多个单⼀索引,相⽐多个单⼀索引复合索引所需的开销更⼩。

复合索引使⽤注意事项:
何时使⽤复合索引,要根据where条件建索引,注意不要过多使⽤索引,过多使⽤会对更新操作效率有很⼤影响。
如果表已经建⽴了(col1,col2),就没有必要再单独建⽴(col1);
如果现在有(col1)索引,如果查询需要col1和col2条件,可以建⽴(col1,col2)复合索引,对于查询有⼀定提⾼。

全⽂索引:查询操作在数据量⽐较少时,可以使⽤like模糊查询,但是对于⼤量的⽂本数据检索,效率很低。如果使⽤全⽂索引,查询速度会⽐like快很多倍。

MySQL从 5.6开始MyISAM和InnoDB存储引擎均⽀持。

全⽂索引⽅式有⾃然语⾔检索 IN NATURAL LANGUAGE MODE和布尔检索IN BOOLEAN MODE两种

介绍⼀下最佳左前缀法则

最左前缀法则:如果创建的是联合索引,就要遵循该法则。使用索引时,where后面的条件需要从索引的最左前列开始使用,并且不能跳过索引中的列使用。

比方说我们创建了一张表,构建了一个联合索引(name,age,level),但是查询的时候顺序为select age,name,level from table ,它也是不受影响的,和select select name,age,level from table;效果是一样的,原因是因为MySQL底层对这种情况做了优化。

什么是索引下推?

解释:可以在索引遍历过程中,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次数。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有一张表user(id,name,age),其中id是主键索引,(name,age)是联合索引。现在我想查询姓张的,年龄大于18岁的,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name like '张%' and age > 18;

在MySQL5.6之前,它会先查询出姓张的人,然后在根据主键,进行回表。在MySQL5.6以及之后,它会先查询出姓张的人,紧接着会根据age字段来判断年龄是否大于18岁,如果不是则舍弃掉,然后再进行回表。引入索引下推的好处就是为了减少回表的次数。

什么是⾃适应哈希索引?

InnoDB存储引擎会监控对表上索引页(二级索引,非主键的索引,比如在name列创建的索引)的查询,自动建立合适的Hash索引,提升数据页的访问效率。

特点:

  • 哈希索引,查询消耗O(1),非常高的
  • 降低对二级索引树的频繁访问
  • 自适应(不用开发者自己去维护,由InnoDB引擎去维护)

缺点:

  • Hash自适应索引会占用Buffer Pool的内存空间
  • 只适合与等值查询
    •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index_col = "郭德纲";
    • 范围查询不可以

innodb存储引擎会监控对表上二级索引的查找,如果发现某个二级索引被频繁的访问(最近连续三次被访问的数据),innodb存储引擎就会给该索引字段简历自适应的hash索引。可以通过自适应hash索引能够直接找到想要的数据页,就不需要再通过主键进行回表操作了,提升了效率。

为什么LIKE以%开头索引会失效?

解决%出现在左边索引失效的⽅法,使⽤覆盖索引。

EXPLAIN SELECT user_name FROM users WHERE user_name LIKE '%jack%'; -- 也就是说查询的时候带上索引列就可以了。

原因:由于B+树的索引顺序,是按照⾸字⺟的⼤⼩进⾏排序。除了开始位置其他任何位置的字母都是没有顺序的。所以索引会失效。

⾃增还是UUID?数据库主键的类型该如何选择?

auto_increment的优点:

  1. 字段⻓度较uuid⼩很多,可以是bigint甚⾄是int类型,这对检索的性能
    会有所影响。

  2. 在写的⽅⾯,因为是⾃增的,所以主键是趋势⾃增的,也就是说新增的
    数据永远在后⾯,这点对于性能有很⼤的提升。

  3. 数据库⾃动编号,速度快,⽽且是增量增⻓,按顺序存放,对于检索⾮
    常有利。

  4. 数字型,占⽤空间⼩,易排序,在程序中传递也⽅便。
    auto_increment的缺点:

  5. 由于是⾃增,很容易通过⽹络爬⾍知晓当前系统的业务量。

  6. ⾼并发的情况下,竞争⾃增锁会降低数据库的吞吐能⼒。

  7. 数据迁移或分库分表场景下,⾃增⽅式不再适⽤。

    UUID的优点:

  8. 不会冲突。进⾏数据拆分、合并存储的时候,能保证主键全局的唯⼀性

  9. 可以在应⽤层⽣成,提⾼数据库吞吐能⼒
    UUID的缺点:

  10. 影响插⼊速度, 并且造成硬盘使⽤率低。与⾃增相⽐,最⼤的缺陷就是
    随机io,下⾯我们会去具体解释

  11. 字符串类型相⽐整数类型肯定更消耗空间,⽽且会⽐整数类型操作慢。

    uuid是这个样子的:a3b55936-ba5a-4261-8f14-ce3fae4707bf

    最好使用雪花算法。

InnoDB与MyISAM的区别?

innodb支持事务,MyISAM不支持事务,可以为经常查询表设置存储引擎为MyISAM。

B树和B+树的区别是什么?

B-Tree是⼀种平衡的多路查找树,B树允许⼀个节点存放多个数据. 这样可以在尽可能减少树的深度的同时,存放更多的数据(把瘦⾼的树变的矮胖)。

image

其中P1 P2 P3表示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17 35 8 等等表示对应的整条数据记录。

B+树就是每个叶子结点也进行了连接。数据都存放在叶子节点中,非叶子节点不存放数据。

image

⼀个B+树中⼤概能存放多少条索引记录?

42928704

explain ⽤过吗,有哪些主要字段?

主要用来查询sql的执行计划。

img

参考我的博客:https://www.cnblogs.com/dongyaotou/p/14580054.html

如何进⾏分⻚查询优化?

方案一:通过索引进行优化。

假设ID是连续递增的,我们根据查询的⻚数和查询的记录数可以算出查询的id的范围,然后配合 limit使⽤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 100001 LIMIT 100;

方案二:利用子查询进行优化

-- ⾸先定位偏移位置的id
SELECT id FROM user_contacts LIMIT 100000,1;
-- 根据获取到的id值向后查询.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_contacts WHERE id >=
(SELECT id FROM user_contacts LIMIT 100000,1) LIMIT 100;

原因:使⽤了id做主键⽐较(id>=),并且⼦查询使⽤了覆盖索引进⾏优化

如何做慢查询优化?

默认情况下slow_query_log的值为OFF,表示慢查询⽇志是禁⽤的。我们可以开启慢查询。

然后就是参考自己的博客:https://www.cnblogs.com/dongyaotou/p/14580054.html

Hash索引有哪些优缺点?

MySQL中索引的常⽤数据结构有两种: ⼀种是B+Tree,另⼀种则是Hash.

优点:适合做等值查询。

缺点:哈希索引只包含哈希值和⾏指针,⽽不存储字段值,所以不能使⽤索引中的值来避免读取⾏。还有就是没有办法进行排序。

说⼀下InnoDB内存相关的参数优化?

说白了就是对Buffer Pool的参数进行优化。

缓冲池内存⼤⼩配置: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Page管理相关参数: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page_size%';

什么是写失效?

InnoDB的⻚和操作系统的⻚⼤⼩不⼀致,InnoDB⻚⼤⼩⼀般为16K,操作系统⻚⼤⼩为4K,InnoDB的⻚写⼊到磁盘时,⼀个⻚需要分4次写。

如果存储引擎正在写⼊⻚的数据到磁盘时发⽣了宕机,可能出现⻚只写了⼀部分的情况,⽐如只写了4K,就宕机了,这种情况叫做部分写失效(partial page write),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

mysql借助双写缓存区将这个写失效的问题解决了。

什么是行溢出?

InnoDB存储引擎⽀持四种⾏格式:Redundant、Compact、Dynamic 和Compressed

MySQL中是以⻚为基本单位,进⾏磁盘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互的,我们知道⼀个⻚的⼤⼩是16KB,16KB = 16384字节.⽽⼀个varchar(m) 类型列最多可以存储65532个字节,⼀些⼤的数据类型⽐如TEXT可以存储更多. 如果⼀个表中存在这样的⼤字段,那么⼀个⻚就⽆法存储⼀条完整的记录.这时就会发⽣⾏溢出,多出的数据就会存储在另外的溢出⻚中.
总结: 如果某些字段信息过⻓,⽆法存储在B树节点中,这时候会被单独分配空间,此时被称为溢出⻚,该字段被称为⻚外列。

如何进⾏JOIN优化?

join用于多表联合查询。包括左连接、右链接、内连接查询。

驱动表:第一个被处理的表叫驱动表。在对最终的结果集没有影响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结果集最⼩的那张表作为驱动表。

总结:

  1. 永远⽤⼩结果集驱动⼤结果集(其本质就是减少外层循环的数据数量)

  2. 为匹配的条件增加索引(减少内层表的循环匹配次数)

  3. 增⼤join buffer size的⼤⼩(⼀次缓存的数据越多,那么内层包的扫表次数就越少)

  4. 减少不必要的字段查询(字段越少,join buffer 所缓存的数据就越多)

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要用小表驱动大表?

我们通过sql 的执行计划的extra列可以看到,join查询底层使用到了nlp算法和join buffer ,问题就是出在了join buffer上面,小表可以一次性加载到join buffer中,然后逐行与大表匹配,而将大表作为驱动表,可能一次性无法将大表装载到join buffer中,需要分批次装入与大表进行匹配,这就浪费时间了。

索引哪些情况下会失效?

  1. 查询条件包含 or,会导致索引失效。

  2. 隐式类型转换,会导致索引失效,例如 age 字段类型是 int,我们where age = “1”,这样就会触发隐式类型转换

  3. like 通配符会导致索引失效,注意:”ABC%” 不会失效,会⾛ range 索引,”% ABC” 索引会失效

  4. 联合索引,查询时的条件列不是联合索引中的第⼀个列,索引失效。

  5. 对索引字段进⾏函数运算。

  6. 对索引列运算(如,+、-、*、/),索引失效。

  7. 索引字段上使⽤(!= 或者 < >,not in)时,会导致索引失效。

  8. 索引字段上使⽤ is null, is not null,可能导致索引失效。

  9. join 的两个表的字符编码不同,不能命中索引,会导致笛卡尔积的循环计算

  10. mysql 估计使⽤全表扫描要⽐使⽤索引快,则不使⽤索引。

什么是覆盖索引?

说白了就是要查询的字段都在索引中包含了。

介绍⼀下MySQL中事务的特性?

ACID:原⼦性(Atomicity)、⼀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

说一下数据库锁的种类

MySQL数据库由于其⾃身架构的特点,存在多种数据存储引擎, MySQL中不同的存储引擎⽀持不同的锁机制。
MyISAM和MEMORY存储引擎采⽤的表级锁,InnoDB存储引擎既⽀持⾏级锁,也⽀持表级锁,默认情况下采⽤⾏级锁。
BDB采⽤的是⻚⾯锁,也⽀持表级锁

按照数据操作的类型分为

读锁(共享锁):针对同一份数据,多个读操作可以同时进行而不会互相影响。

写锁(排他锁):当前写操作没有完成之前,他会阻断其他写锁和读锁。

按照数据操作的粒度分
表级锁:开销⼩,加锁快;不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发⽣锁冲突的概率最⾼,并发度最低。
⾏级锁: 开销⼤,加锁慢;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最⼩,发⽣锁冲突的概率最低,并发度也最⾼。
⻚⾯锁(页锁,锁定的是一组临近的记录):开销和加锁时间界于表锁和⾏锁之间;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界于表锁和⾏锁之间,并发度⼀般

按照操作性能可分为乐观锁和悲观锁
乐观锁:⼀般的实现⽅式是对记录数据版本进⾏⽐对,在数据更新提交的时候才会进⾏冲突检测,如果发现冲突了,则提示错误信息。
悲观锁:在对⼀条数据修改的时候,为了避免同时被其他⼈修改,在修改数据之前先锁定。共享锁和排他锁是悲观锁的不同实现,但都属于悲观锁范畴。

MySQL的事务隔离级别(面试有被问到)

MySQL的默认事务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
读未提交(RU)、读已提交(RC)、可重复读(RR)、可串行化。

InnoDB 的⾏锁是怎么实现的?

InnoDB⾏锁是通过对索引数据⻚上的记录加锁实现的,主要实现算法有 3种:Record Lock、Gap Lock 和 Next-key Lock。
RecordLock锁:锁定单个⾏记录的锁。(记录锁,RC、RR隔离级别都⽀持)
GapLock锁:间隙锁,锁定索引记录间隙,确保索引记录的间隙不变。(范围锁,RR隔离级别⽀持)
Next-key Lock 锁:记录锁和间隙锁组合,同时锁住数据,并且锁住数据前后范围。(记录锁+范围锁,RR隔离级别⽀持)

注意: InnoDB这种⾏锁实现特点意味着:只有通过索引条件检索数据InnoDB才使⽤⾏级锁,否则,InnoDB将使⽤表锁.

在RR隔离级别,InnoDB对于记录加锁⾏为都是先采⽤Next-Key Lock,但是当SQL操作含有唯⼀索引时,Innodb会对Next-Key Lock进⾏优化,降级为RecordLock,仅锁住索引本身⽽⾮范围。

1.主键加锁

update table set name = 'yaya' where id = 10 -- id是主键

加锁⾏为:仅在id=10的主键索引记录上加X锁。

2.唯⼀键加锁

update table set name = 'yaya' where idno = '130727xxxxxxx' -- idno是身份证号,idno字段上添加唯一索引。

加锁⾏为:现在唯⼀索引idno上加X锁,然后在id=10的主键索引记录上加X锁.

3.⾮唯⼀键加锁(说白了就是普通索引)

update table set name = 'lisi' where name = 'zhangsan' -- name 是姓名,name字段上添加普通索引。

加锁⾏为:对满⾜name = 'zhangsan'条件的记录和主键id分别加X锁,然后在对应的记录前后加间隙锁。

  1. ⽆索引加锁

加锁⾏为:表⾥所有⾏和间隙都会加X锁。(当没有索引时,会导致全表锁定,因为InnoDB引擎锁机制是基于索引实现的记录锁定

并发事务会产⽣哪些问题

“更新丢失”、”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并发事务问题,其实都是数据库⼀致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MySQL数据库是通过事务隔离级别来解决的,数据库系统提供了以下 4 种事务隔离级别供⽤户选择。

说⼀下MVCC内部细节

MVCC(Multi 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被称为多版本并发控制,是指在数据库中为了实现⾼并发的数据访问,对数据进⾏多版本处理,并通过事务的可⻅性来保证事务能看到⾃⼰应该看到的数据版本。

总结⼀下
并发环境下,写-写操作有加锁解决⽅案,但为了提⾼性能InnoDB存储引擎提供MVCC,⽬的是为了解决读-写,写-读操作下不加锁仍能安全进⾏。MVCC的过程,本质就是访问版本链,并判断哪个版本可⻅的过程。该判断算法是通过版本上的trx_id与快照ReadView的若⼲个信息进⾏对⽐。快照⽣成的时机因隔离级别不同,读已提交隔离级别下,每⼀次读取前都会⽣成⼀个快照ReadView;⽽可重复读则仅在⼀个事务中,第⼀次读取前⽣成⼀个快照。

说下mysql死锁产生原因和处理办法

表级死锁产生原因:

⽤户A访问表A(锁住了表A),然后⼜访问表B;另⼀个⽤户B访问表B(锁住了表B),然后企图访问表A;这时⽤户A由于⽤户B已经锁住表B,它必须等待⽤户B释放表B才能继续,同样⽤户B要等⽤户A释放表A才能继续,这就死锁就产⽣了。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代码写的有问题,只能改代码了。

行级死锁

如果在事务中执⾏了⼀条没有索引条件的查询,引发全表扫描,把⾏级锁上升为全表记录锁定(等价于表级锁),多个这样的事务执⾏后,就很容易产⽣死锁和阻塞,最终应⽤系统会越来越慢,发⽣阻塞或死锁。

解决⽅案

SQL语句中不要使⽤太复杂的关联多表的查询;使⽤explain“执⾏计划"对SQL语句进⾏分析,对于有全表扫描和全表锁定的SQL语句,建⽴相应的索引进⾏优化

介绍一下mysql的体系架构

image

undo log、redo log、 binlog的作⽤是什么?

undo log是⼀种⽤于撤销回退的⽇志。在事务执行变更操作之前需要先将相反的操作写入undo log,通过它可以让事务回滚操作,undo log也是实现多版本控制MVCC)的基础。

redo log:被称作重做⽇志。作为服务器异常宕机后事务数据自动恢复使用。

bin log: 主从复制日志。作为主从复制和数据恢复使用。

MySQL的binlog有⼏种⽇志格式?分别有什么区别?

ROW:⽇志中会记录每⼀⾏数据被修改的情况,但是会产生大量的日志。

STATMENT:记录每⼀条修改数据的SQL语句。不会产生大量日志,但是对于now()函数这种,可能会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MIXED:两者的结合。

count(列名)、count(1)和count(*)有什么区别?

count(*) 包括了所有的列,在统计时 不会忽略列值为null的数据。

count(1) ⽤1表示代码⾏,在统计时,不会忽略列值为null的数据。

count(列名)在统计时,会忽略列值为空的数据,就是说某个字段的值为null时不统计(给面试官说一下,在mysql新版本中这个问题不存在了,也就是说null值的行也会统计上)。

执⾏效率上:

InnoDB引擎:count(字段) < count(1) = count(*)

InnoDB通过遍历最⼩的可⽤⼆级索引来处理select count(*) 语句,除⾮索引或优化器提示指示优化器使⽤不同的索引。如果⼆级索引

不存在,则通过扫描聚集索引来处理。InnoDB已同样的⽅式处理count(1)和count(*)。

MyISAM引擎:count(字段) < count(1) <= count(*)。

MyISAM存储了数据的准确⾏数,使⽤ count(*)会直接读取该⾏数, 只有当第⼀列定义为NOT NULL时,count(1),才会执⾏该

操作,所以优先选择 count(*)。

count(列名) 会遍历整个表,但不同的是,它会先获取列,然后判断是否为空,然后累加,因此count(列名)性能不如前两者。

注意:count(*),这是SQL92 定义的标准统计⾏数的语法,跟数据库⽆关,与NULL也⽆关。⽽count(列名) 是统计列值数量,不计NULL,相同列值算⼀个。

说说 MySQL 的主从复制?

主从复制的原理其实就是把主服务器上的 bin log日志复制到从服务器上执⾏⼀遍,这样从服务器上的数据就和主服务器上的数据相同了。前提是主库要开启binlog日志。

  1. 主库db的更新事件(update、insert、delete)被写到binlog

  2. 主库创建⼀个binlog dump thread,把binlog的内容发送到从库

    3.从库启动之后,创建⼀个I/O线程,读取主库传过来的binlog内容并写⼊到relay log

    4.从库启动之后,创建⼀个SQL线程,从relay log⾥⾯读取内容,执⾏读取到的更新事件,将更新内容写⼊到slave的db.

说⼀下 MySQL 执⾏⼀条查询语句的内部执⾏过程?

image

Mysql内部⽀持缓存查询吗?

mysql5.7⽀持内部缓存,8.0之后已废弃

SQL必须完全⼀致才会导致cache命中,原因:比方说你写了两个sql,一个是select * from girls, 一个是SELECT * from girls;这两个sql经过mysql的hash计算,得到的哈希值不一样,它认为不是同一条sql,就会将缓存给清空了。再者缓存是占用空间的,缓存的操作也是费时间的。想了想用处不大,后来的版本中就废弃了。

什么时候进行分库分表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和系统架构来考虑,基于我的理解,通常有以下几个考虑因素:

  1. 单表数据量:如果单个表的数据量已经非常大,例如超过了百万级别,就需要开始考虑分表。

  2. 数据库性能:当单个数据库的性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时,就需要考虑分库。

  3. 数据访问频率:如果某些表的数据访问频率非常高,单个数据库节点无法满足高并发请求,就需要考虑将这些表分到不同的库或表中,以提高性能。

  4. 业务拆分:当系统的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不同的业务之间的数据耦合度越来越低,就需要考虑对系统进行拆分,以方便管理和扩展。

如果单标的数据量超过1000w,或单表数据文件(.ibd)超过20GB.考虑分库分表。

你们 是怎么分库分表 的?分布式 ID 如何生成?

如果是我们公司的话,使用了水平分库的方式,就是一个用户注册时,就划分了属于哪个数据库,然后

具体的表结构是一样的。

业界还有垂直分库,就是按照不同的系统中的不同业务进行拆分,比如拆分成用户库、订单库、积分库、

商品库,把它们部署在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

分表的话也有水平分表和垂直分表,垂直分表就是将一些不常用的、数据较大或者长度较长的列拆分到

另外一张表,水平分表就是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如 hash 取模、range(范围法)),把数据切分到多张表去。一

张订单表,按时间 range 拆分如下

image

range 划分利于数据迁移,但是存在数据热点问题。hash 取模划分,不会存在明显的热点问题,但是

不利于扩容。可以 range+hash 取模结合使用。

分布式 ID 可以使用雪花算法生成

UUID:不适合作为主键,因为太长了,并且无序不可读,查询效率低。比较适合用于生成唯一的名字的标示比如文件的名字。

雪花算法是一种生成分布式全局唯一 ID 的算法,生成的 ID 称为 SnowflakeIDs。这种算法由 Twitter开发的。

分布式 ID 可以使用雪花算法生成一个 Snowflake ID 有 64 位。

第 1 位:Java 中 long 的最高位是符号位代表正负,正数是 0,负数是 1,一般生 成 ID 都为正数,所以默认为 0。

接下来前 41 位的时间戳,表示了自选定的时期以来的毫秒数。

接下来的 10 位代表计算机 ID,防止冲突。 其余 12 位代表每台机器上生成 ID ✁序列号,这允许在同一毫秒内创建多个 Snowflake ID

说说分库与分表的设计

分库分表方案:

 水平分库:以字段为依据,按照一定策略(hash、range 等),将一个库中的数据拆分到多个库

 垂直分库:以表为依据,按照业务归属不同,将不同的表拆分到不同的库中。

 水平分表:以字段为依据,按照一定策略(hash、range 等),将一个表中的数据拆分到多个表

中。

 垂直分表:以字段为依据,按照字段的活跃性,将表中字段拆到不同的表(主表和扩展表)中。

分库分表可能遇到的问题

 事务问题:需要用分布式事务啦

 跨节点 Join 的问题:如果你要关联查询的两张表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个时候是不能使用join进行关联查询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分两次查询实现。也可以使用mycat、shardingjdbc支持两表跨库join,但是三表就不行了。

 跨节点的 count,order by,group by 以及聚合函数问题:分别在各个节点上得到结果后在应用程序端进行合并。这个时候就可以上es了。

 数据迁移,容量规划,扩容等问题,如果你是hash算法(id%数据库实例个数),那么这个时候是最麻烦的。当然我们可以采用一致性hash算法来保证数据在不大动的情况下完成迁移。当然,可能还会存在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构建虚拟节点和真实节点的映射关系来达到数据的整体平衡。没有现成的迁移组件,需要我们自己手写迁移规则。需要自己开发数据校验程序。

 ID 问题:数据库被切分后,不能再依赖数据库自身的主键生成机制啦,最简单可以考虑 UUID或者雪花算法

 跨分片的排序分页问题(后台加大 pagesize 处理?)

三种应用场景

 只分库不分表

当数据库的读写访问量过高,还有可能会出现数据库连接不够用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分库,通过增加数据库实例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数据库连接,从而提升系统的并发性能。

 只分表不分库

当单表存储的数据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并且并发量也不高,数据库的连接也还够用。但是数据写入和查询的性能出现了瓶颈,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分表了。将数据拆分到多张表中来减少单表存储的数据

量,从而提升读写的效率。

 既分库又分表

结合前面的两种情况,如果同时满足前面的两个条件,也就是数据连接也不够用,并且单表的数据量也很大,从而导致数据库读写速度变慢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既分库又分表。

posted on 2024-09-11 17:22  ~码铃薯~  阅读(2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