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的质量属性
所谓质量属性,即非功能性需求。
嵌入式质量属性分为两类:
1、工作模式下的质量属性
(1)响应时间
系统响应输入并给出相应输出的时间。航空飞船对响应时间的要求就高于商用手机。
(2)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系统运行流程或传输数据的速率。如多线程系统吞吐量高于单进程;哈佛结构处理器吞吐量高于冯·诺依曼结构结构处理器。
(3)可靠性
MTBF大,MTTR小。
(4)可维护性
易更换,如打印机墨盒
(5)安全性
不会因嵌入式系统的故障而导致其他危害环境或人体的情况发生。
(6)保密性
授权,如门禁系统,需要人脸系别或指纹识别才能进入。
2、非工作模式下的质量属性
(1)可测试性和可调试性
硬件级别调试(硬件相关) 和 固件级别调试(固件问题导致的问题)
(2)可进化性
利用新的硬件技术或固件技术,可对现有嵌入式产品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
(3)可移植性
在软件开发中较为突出,如C语言开发的软件与Java开发的软件,其可运行的操作系统适用性就不同。
(4)原型设计时间与面市时间
面市时间:产品从概念阶段到产品推向市场所需的时间。
原型设计:可以理解为技术预言,在还没有明确的产品规格需求和市场需求时,根据市场需求趋势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原型开发,当需求明确后,可迅速切入产品开发进程,缩短开发周期。
(5)单位成本与总成本
这里涉及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成本、利润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
开发阶段->上市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对应到人的生命周期:
备孕->出生->成长->成年->衰老
开发阶段:利润:负,完全为成本支出
上市阶段:利润:负,逐步变负为正;成本:几乎不变;销量:逐步增加;
增长阶段:利润:走向最大化;成本:几乎不变,微微下调;销量:逐步增加;
成熟阶段:利润:逐步减小;成本:微微下调;销量:最大化;
衰退阶段:利润:逐步缩减,在产品退市时变为0;成本:逐步变为0;销量:逐渐减少,最终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