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第六周学习笔记---软件过程模型总结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订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他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开发阶段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每一个阶段具有 相关的里程碑和交付产品,且需要确认和验证。若某一阶段发现上一阶段产品不能满足要求, 则需返回重做。

原型模型

先建立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与系统的交互,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

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借此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

原型模型分为两种:

演化式原型模型: 逐步修改原型, 直至其成为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最终软件产品.

快速原型模型: 原型获得用户真实需求后即被抛弃, 重新开始开发.

优点: 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需求定义,容易适应需求的变化, 开发费用低、开发周期短且对用户更友好

缺点: 客户与开发者对原型理解不同, 准确的原型设计比较困难, 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创新。

迭代式开发

增量模型:在每一个新的发布中逐步增加功能直到构造全部功能。

迭代模型:一开始提交一个完整系统,在后续发布中补充完善各子系统功能。

螺旋模型

综合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优点,还增加了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可转换模型

 

 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是一种基于更紧密的团队协作、能够有效 应对快速变化需求、快速交付高质量软件的迭代和 增量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

• 更关注协作

• 更关注质量

• 更关注可工作的产品

• 更关注全才化的专才

• 基于实践而非基于理论

posted @ 2019-04-08 16:45  djesse1  阅读(44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