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观后感

    在以前编写代码并没有感觉到平时会出现的一些小错误小细节,看了《构建之法》这本书之后,才忽然明白原来一些小错误也会造成大的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们学生一个全新的学法,以前学习软件工程总觉得太多理论的东西在里面,但是在这本书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阅读了构建之法后,我对软件工程及软件有更专业的认识,软件工程+程序=软件。而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软件工程还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建,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软件工程不单单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项计算机科学。

    软件= 程序+软件工程”这句话就这么简单把程序跟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当我们开始学编程,一直觉得程序就是软件,但是当我们开始读这本书,就开始了解其实不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就不是这样想,我们开始懂得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开始懂得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涉及很多的东西,我们要懂得从更高的一层面去编程。例如,框架,程序的架构等等...整本书从实际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出发,详细地分析了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如:需求分析、设计实现、用户体验、软件测试已经最后的发布等等。

     书很多人物之间的对话悄然道出了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各色人等对项目的看法,对项目某些问题产生的质疑,以及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沟通障碍等等问题,基本上是我看到了一个问题我刚想找老师讨论,后面的小节就出现了人物之间就这个问题的讨论。此外书中使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词汇,并且使用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我们在写代码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例子很容易让人明白我们的错误在哪,今后应该怎样改正,这是我在看这本书所收获得的最大的收获。

     通过对《构建之法》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开始直至软件的淘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软件测试,对于软件测试按测试设计分类可分成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应画地为牢,严格只用某一种测试方法来对软件进行测试。而按测试的目的来分,软件测试又可以分成功能测试、非功能测试。而测试方法又是各种各样:单元测试和代码覆盖率测试、构建验证测试、验收测试、探索式测试、回归测试、场景/集成/系统测试、伙伴测试、效能测试、压力测试、内部/外部测试、易用测试、”小强“大扫荡等等方法。而在实战中的测试是在项目的稳定阶段执行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在满足最低接受条件的前提下,提高各个部分的质量。而正如开发人员有功能设计说明书,测试人员也要有测试设计说明书,告诉测试人员要如何设计测试。总而言之,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优先条件,只有在排除了大量的bug之后的软件才有来评判该软件的”好“、”快“、”便宜“这一系列的软件质量问题,才能有后面的软件创新之类的延续。

     问题:1.书上提到的IT行业的创新,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应该怎样适应IT行业的创新?

             2.作为一名学生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3.对于一个软件,要测试到什么程度才叫测试好了?

             4.一个程序的BUG数应该控制在哪个范围内,才能供用户使用?

             5.怎样的团队才算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作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应具备怎样的团队模式?

posted on 2016-05-22 19:42  diyyyy  阅读(25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