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软件是什么样子?-SIF期货
前文《未来软件是什么样子?》引发了一定的讨论,各位网友的发言也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谢谢!
有网友提出没有时间限定的未来没有意义。的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时间概念,我把它称为“SIF期货”。
超短期(Y3):3年内
短期(Y10):10年内
中期(Y30):30年内
远期(Y100):100年内
超远期(Y100A):100年之后
诚如众位网友所言,软件需求瞬息万变,变化是其重要的特性,你要预测,谈何容易?诚然,但在纷繁复杂的乱相之中,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存在的。这些规律就是其价值所在。
正是由于SIF瞬息万变的特性,我联想到了同样扑朔迷离的股市和期市。许多时候,我们常常想,如果我有预测未来的本事,那我到股市上赚钱,该有多爽啊,哪怕只能预测到未来1小时。事实上,KDJ,MACD指标的发明就是希冀能够得到这种本领。
试想如果SIF能够有所发展,能够相对比较接近的描绘出未来10的软件需求的话,相信会有很大的价值的。
难道股市真的没有规律吗?我的理解就是“量”,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地量见地价”“量在价先”,这些股谚很朴素的阐明了股市的基本规律。其实“量”的大小还是取决于投资人的需求,正因为有需求,认为会涨,认为股票是个好东西,所以才会放量,才会上涨;反之正因为没有需求,认为会跌,认为股票没有价值,所以没有人去买,才会缩量,才会下跌。这个规律可以说屡试不爽!
那SIF也一样。如果我们把一个软件的使用人数(股价)和它的潜在需求(量)画一个K线图的话,相信肯定和股票类似,而且有个使用人数滞后效应(类似“量在价先”)。比如画个月K线,把每一个月采集的最高点,最低点,开盘价,收盘价,生成一个K线走势,相信大家对该软件需求未来的趋势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对于软件公司管理者和创业者而言,如果能够根据SIF期货的趋势,顺势而为的话,相信能够更加容易得到业界响应,从而得到更快的发展速度和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反之,如果始终固执己见,因循守旧,执着于明显下坡的软件需求,除非出现新的激发点,否则出现低增长和负增长也是可期的。这就是SIF期货的潜在价值。
比如90年代的呼机,几乎到了人手一个的地步,但是一旦手机出现,呼机的功能被手机涵盖,呼机的潜在需求出现下滑,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当然SIF的波浪一般只有一个,没有股票来的多。
对于信息采集也是SIF期货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的可信与否,将是决定需求分析成败的关键。
我们可以开发一个网站,用于需求调查和信息采集。注册用户认真填写个人信息和调查文卷,并通过评审之后,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现金奖励;反过来,也可以接受一些公司客户的调查申请,为他们进行需求调查并生成分析报告。
为了保持一定的采集标本的多样性,因为毕竟客户的类型还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程序员和演员的需求自然有所区别,你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采样。比如,现实社会中,在中国实际的人员构成中,根据【经常上网】,【有时上网】,【从不上网】人员比例,需要建立同比例构成地采集样本,这样的调查才能更真实,更可信。另外你也可以建立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多样性的模拟,就如同现在的压力测试的模拟环境类似。
对于更加专业的领域,比如计算机编程领域,我们可以找一些“兼职人员”,他们是业界的开发人员,这样对专业领域的信息采集才有意义。
如同期货一样,越是远期的“SIF期货”越难判断。当然相应蕴涵的价值也越高。比如2007年初时,石油55美元,而当2008年初时,最高曾达到了145美元。但当55美元时,索罗斯说过商品牛市没有过去,还会到达100美元以上,但当时相信好多人不相信,但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说明他的分析方法和掌握的数据是对的。
后记:
《未来软件是什么样子?-SIF期货》成文后,我在《程序员》2008年的9月刊上居然发现了一篇和我观点类似的文章《拒绝盲人摸象-从指数看技术发展大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指出2008年8月,CSDN已经发布了6月的“CSDN中国技术指数”,看来有先行者已经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另外,对于“博客园”上的一些网友,希望你们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来对人对事,不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容不得看似怪异的观点和理论。微软现在都有开源了,为什么,大势所趋啊,即使它并不太愿意。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说这个问题,今后对于讨论内容之外的评论我会予以删除,请大家理解。
有一首诗和大家共勉: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