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匿名与隐私保护

   互联网刚兴起时,美国杂志纽约客(The  New Yorker)曾经刊登一幅著名的漫画,标题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  are  a  dog)”。从那时起,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成为“双面人”。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将个性化的信息分享到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用户网络形象比以往更丰富,也更真实。

   因为用户的个性化信息与用户隐私密切相关,所以互联网服务商一般会对用户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之后再提供共享或对外发布。表面上看,活跃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并不泄露个人隐私。但事实上,几乎任何类型的数据都如同用户的指纹一般,能通过辨识找到其拥有者。在当今社会,一旦用户的通话记录、电子邮件、银行账户、信用卡信息、医疗信息等大规模数据被无节制的搜集、分析与交易利用,那么用户都将“被透明”,不仅个人隐私荡然无存,还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理解社交网络的匿名化和去匿名化这一对互相依存的博弈过程,更好的在社交网络活动中保护好用户的隐私,成为当前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社交网络中需要匿名和隐私保护的主要对象包括:

  1. 身份隐私:指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节点所对应的真是身份信息。通常情况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对外提供匿名化处理后的社交网络信息,如各种社交关系或属性信息特征等。但是分析者一旦将虚拟节点和真实的用户身份相关联,就会造成用户身份信息泄露(也称“去匿名化”)。用户身份隐私保护的目标是降低攻击者从虚拟节点中识别出某特定用户的可能性。
  2. 社交关系隐私:社交关系数据本身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基于用户现有的社交结构分析用户的交友倾向、想用户推荐朋友等,有助于保持社交群体的活跃和粘性。但是与此同时,分析者也可以挖掘出用户不愿公开的的社交关系、交友群体特征,从而导致用户的社交关系隐私暴露。为此,社交关系隐私保护要求节点对应的社交关系保持匿名,使攻击者无法确认特定用户拥有哪些社交关系。
  3. 属性隐私:属性数据在社交网络上变化最频繁,内容最丰富,生动的描述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能够帮助系统建立完整的用户轮廓,提高推荐系统的准确性。然而,用户往往不希望将所有属性信息对外公开。例如:用户观看私密视频的记录被曝光,会对用户的网络形象造成最直接的破坏,甚至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属性隐私保护要求社交网络的属性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阻止攻击者对用户的属性隐私进行窥探。

    

  

posted @ 2015-05-21 11:36  上海联通  阅读(101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