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eroute命令
(Windows 系统下是tracert)
traceroute是用来检测发出数据包的主机到目标主机之间所经过的网关数量的工具。traceroute的原理是试图以最小的TTL(存活时间)发出探测包来跟踪数据包到达目标主机所经过的网关,然后监听一个来自网关ICMP的应答。发送数据包的大小默认为38个字节.
具体参数格式:
traceroute [-dFlnrvx][-f<存活数值>][-g<网关>…][-i<网络界面>][-m<存活数值>][-p<通信端口>][-s<来源地址>][-t<服务类型>][-w<超时秒数>][主机名称或IP地址][数据包大小]
3.命令参数:
-d 使用Socket层级的排错功能。
-f 设置第一个检测数据包的存活数值TTL的大小。
-F 设置勿离断位。
-g 设置来源路由网关,最多可设置8个。
-i 使用指定的网络界面送出数据包。
-I 使用ICMP回应取代UDP资料信息。
-m 设置检测数据包的最大存活数值TTL的大小。
-n 直接使用IP地址而非主机名称。
-p 设置UDP传输协议的通信端口。
-r 忽略普通的Routing Table,直接将数据包送到远端主机上。
-s 设置本地主机送出数据包的IP地址。
-t 设置检测数据包的TOS数值。
-v 详细显示指令的执行过程。
-w 设置等待远端主机回报的时间。
-x 开启或关闭数据包的正确性检验。
这里的 * 号代表 路由器禁止了ICMP数据包返回或者是防火墙的过滤。 traceroute程序本身就被用来发现网络故障,如果从某跳开始所有的时间都成了星号,即超时,则网络故障很有可能就出现在了这一跳
目的主机在接收到TTL值为1的IP数据报是不会丢失的,这样也不会产生一个超时的ICMP数据报文,那么程序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到达目的主机了呢?
在Linux下,traceroute程序发送一个UDP数据报给目的主机,但它选择一个不存在的端口作为UDP端口号(大于30000),使目的主机的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不可能使用该端口,因此,当该数据报达到目的主机的时候,目的主机会产生一个“端口不可达”错误的ICMP报文,这样,traceroute程序要做的就是区分接收到的ICMP报文是超时还是端口不可达,从而来区分是路由器还是目的主机。
参考链接:https://blog.csdn.net/tiankonghaiou/article/details/11534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