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思磋文轩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求告为善,赡才之径假人所长补已之短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刍议信息化与企业决策

  当今世界市场上企业与企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资源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这三大要素之间,就有一根无形的线把它们相互连接起来,那就是信息。“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这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普遍流行的观点。

  “信息”一词,大概是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周易》中,也早就含有现代“信息论”的许多思想。信息并不神秘玄妙,其实质不过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反映而已。但在不同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不同,它对人的决策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程度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一则幽默传闻讲的是信息传递方式对信息内容准确性的影响。据说1910年的美国,军队中某一次命令的传递出现了如下的情况:开始是营长对值班军官命令,“明晚大约9点钟左右,哈雷慧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慧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慧星的影片。”命令又从值班军官传到连长,由连长传到排长,再由排长传到班长。最后传到士兵时,命令已变成——“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穿野战服开着他那辆“慧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信息是具有导向功能的,它通过某些载体,不断地将物质运动的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特征状况向外界传播展示,并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因此,信息在不同时代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是不一样的。下面还是拨“绕”反正,直接切入主题吧。

                               由信息变换的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依据管理学的观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而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决策是对未来企业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手段所做的决定。决策就其名词性而言,指的是已作出的决策;就其动词性而言,指的是决策过程。企业决策是企业的决策主体与决策对象不断地运动、变化及发展的过程,是决策主体根据自身和环境条件所取得的大量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抽象,制定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方法、手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是信息交换,是由大量的信息演化为决策的结果。既然企业决策是一种信息变换过程,是一种精神现象,那么对同一决策对象,不同的人就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决策结果。由此可见,信息的质量以及把信息变换为决策的人,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

  美国兰德公司分析家认为,世界上每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说远一点的,例如1973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严重地冲击了依赖石油的汽车制造业。美国通用、福特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客观分析形势走向,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开始设计和制造节油的小型汽车。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却一如既往,照样生产耗油量大的大型汽车。当1978年世界石油危机再度出现时,大型汽车严重滞销,使企业濒临破产,董事长不得不引咎辞职。新上任的艾柯卡在振兴企业的誓师大会上大声疾呼:我们的汽车被击败,并非质量不好,而在于决策的失误。

  再说近一点的。1998年国内以宣布投入1亿元推广1000万册《学习的革命》,从而在一夜间声名鹊起的民企科利华,最辉煌时是一个注册资本3.9亿元、总资产15亿元的大型高科技企业。但到了2002年6月30日,该公司的货币资金一下子缩水到474.76万元。不久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作出判定,科利华股票自2005年12月31日终止上市。信息不明的借壳上市是科利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1999年5月,该公司斥资1.34亿元收购阿城钢铁28%的股份而实现借壳上市。半年后,公司才向外界透露,原来他们以为只有1个多亿欠款的阿城钢铁,居然有7个亿的“财务黑洞”。随后公司股价一路下行,从此就一蹶不振了。科利华的业途表明,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对一项事业可起荣枯兴衰之力,对一个企业可具浮沉成败之功,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信息化给企业决策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奠定了全员参与企业决策活动的需求基础。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力推动,企业管理中的人都有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强烈愿望,从而使他们参与企业决策活动有了积极的内驱力。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自身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人的需要也分层次递进着,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总是同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而后者意味着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并转向高层次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推动与剌激人追求高层次需要的倾向,而且为人追求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和可能,积极参与企业决策活动就是追求高层次需要的良好途径。同时,这种参与也是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使企业人员地位趋向平等的融合剂。

  其次是增展了企业决策的理性与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体能的延伸与增强。借助信息技术,人们可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上无法承担的工作。二是有限理性的改善。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人们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对问题进行逻辑的、辩证的和系统的思考。三是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省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大家有可能转向其他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去。

  再次是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度。以往企业决策主要靠少数人的经验累积和思维能力,主观性强,透明度弱。现在企业决策运用互联网和应用软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全局的控制力,同时对外对内都增加了透明度。如企业的销售工作,客户和你签约,不仅要看你的样品,而且要考察你的生产过程,了解你的管理状况,并通过信息网掌握你的业绩、资信等。在企业内部,上下左右也都需要透明地沟通与协调,这也为企业的正确决策创造着有利条件。

  还有就是倚重了信息系统对企业决策的参与。由于企业决策的方式从经验型的“拍脑袋”向系统分析的理性思维转变,决策将依据可靠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科学程序进行。通过系统的分析综合,在对今后趋势动态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作好决策,既需要人脑的智慧,又需要电脑与互联网的应用。整个系统对于企业决策和实现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或正馈、反馈都能实现最佳效率,从而使企业决策能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谨趋向缜密。

                                   信息化对企业决策者素质的要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领导者的素质和决策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信息传播方式等,都发生着质的变化,这就对领导者的素质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决策者与其他各类领导者一样,首先要具备“四个层面”的基本素质,即政治信仰、知识结构、道德水准、健康状况须合乎要求。据报载有的私营企业主斥巨资孤注于澳门或网络赌场,铤而走险,其道德水准的缺失使之决策理智丧失殆尽,企业厄运的降临将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信息化的现实对企业决策者的素质另有特色的要求。

  一是要富于民主意识。现代企业决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民主素养。由于信息化奠定了全员参与企业决策活动的需求基础,民主素养好的决策者就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广泛接触企业的骨干、员工及外部相关人士,视听到多方面多渠道的意见建议,并由此获得决策所需的全面、真实和可靠的信息,从而为正确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决策层内部实行民主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使各种不同意见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以防止由于个人意见的片面性而造成决策的失误;也有利于通过民主协商,把个人的决策意图转化为全员的自觉行动。

  二是有善于预测的本领。一位未来学家说过,能预测对方棋子的下棋人,具有长远观点的经理人员以及在读一本书之前先扫一眼目录的学生,都比别人略高一头。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预先作出的分析、推断或判断。任何决策都是规划未来、影响长远的活动,是事情发生之前的一种预先分析和抉择。具有了对事物的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并能作出正确预测的本领,就能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反之,若对未来的行动后果缺乏科学预见,往往会导致决策的重大失误。

  三是有创新思维与能力。企业决策总是以改善和变革现状为前提,它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墨守成规,有善于创新的勇气;不盲目照搬,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鲁莽蛮干,有尊重科学的态度。对过去的决策经验仅作为借鉴,借鉴是为了推陈出新,是为了发现创造,是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还要求决策者乐意和善于选择、运用新的决策技术和方法,以决策创新带动企业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创建支持企业决策的信息化环境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因其资源整合能力而开拓的,创业者利用投资所得的厂房、设备、生产技术、员工等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由此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在信息时代,企业发展所需要整合的资源状况已经大有变化。各种信息资源,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资料、人员资料及各种用来表达企业状态的资料;外部的如市场信息、客户信息、行业发展信息等等,都是企业生产活动、市场活动和战略决策的基础资源。因此企业就需要有专门的设施和部门,以担当和实现信息资源汇集、加工、分析、管理的职能,为企业决策创建好有信息化支持的环境。

  为企业信息化布好局。先要正确评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价值,掌握每一项投资所能起到的作用,对投资效益有个相当清楚的认识与判定。再要在理解企业发展和各部门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价值观的原则,因应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策略,来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在不断加强系统投资建设的同时,还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着眼,进行观念更新、人员培训、信息化系统发展等方面的运筹布局,以实现投资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进行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在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建设内部网络、企业网站,购买ERP等软件系统只是具体实现信息化的起步,真正的信息化目标是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合起来,通过建立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优质的决策信息。如果企业创建才数年之久,在创业之初就自然会有投资信息系统的考虑和安排,这个整合任务并不困难,其将成为一种基本的企业运行模式。但对于已经有几十年、十几年发展历史的企业来讲,这种整合则更具挑战性,既需要高远的气势和胆略,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还要有科学的决策论和方法论的指引。

  维护好企业的信息化环境。企业应有一个专门的技术部门来维护和保证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预谋新的信息化系统与企业的发展相配合。条件成熟的企业还应设置、聘用技术总监这一职位和人才,其职责是要对企业信息化作出战略发展定位,并具体规划、实施和监督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和运作中的维护工作,使信息化建设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有力支持企业的流程重组、新产品研发、规模扩张、联盟并购、股票上市等战略决策的顺利施行。

posted on 2006-01-15 11:15  朱春雷  阅读(12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