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思磋文轩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求告为善,赡才之径假人所长补已之短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从李开复换门庭开启的缝隙中窥视
                                                            ——试探Google的几招成功“秘诀”
                                                              (本文完稿于2005年7月31日)
    
  笔者酝酿本文已有些时日,但因情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唯恐文章内容有不合时宜之处,故一直迟疑着等候时机。今从开复学生网上见到李开复博士的“心声”文章,自忖相关情境已有些明朗化,故决定发表此拙文。但因李博士是大名人+当事人+入门人,笔者是小人物+门外人+才疏学浅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阐述及深度等方面自然会有天壤之别。但在李老师“知我者,学生也”的激励下,也就不揣浅陋,将原汁拙文丑献如下了。

     前些日子IT业界最热门的话题,大概要数李开复博士由微软改换Google的跳槽事件和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最近又因美国高等法院发布一项临时禁令而使此事再成关注的焦点。事态还在发展着,我们可以拭目以待,静观其变,把该事件的是非曲直及给业界带来的影响,留待时间老人的评判和结论。但笔者认为目前可肯定的一点是,李博士在已过不惑之年且功成名就之时,不畏困难与风险,毅然作出搅动IT业原有秩序和博格局,挑战自我再创未来的壮举,其勇气与自信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感佩的,其在广大青年学子中的楷模形象是不可动摇的。特别是此举还诱发各界人士、尤其是年青人的好奇心,欲探究平时鲜为人知的幕后实况,从中明悟一些道理和借鉴,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很有裨益的。
   
     Google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搜索引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Google从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茁壮成长为举世瞩目的IT业超级巨人,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正是李开复博士的特立独行激发了笔者的好奇心,试图从其开启新门庭的缝隙中贴脸窥视,以探求Google修炼成功之道的“秘诀”藏在何方,同时捎带求解李博士投效Google的谜底。

                                                                     破常规创新路

      创造Google奇迹的是原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生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雷利.佩奇(Larry Page)。大概是出于两人共有的“狂”性以及美国教育体制和学校环境等缘由,使他们从电影《星舰迷航记》中得到启示和创意:下一代的电脑应当有问必答,合二人之力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开始着手研究一套好用的信息查询系统。1998年两人办理休学,搬进加州一间车库,创设了Google公司。
   
     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两位同侪开始并没有领导、经营、管理的实务经验,以后却能将事业经营得如此出色,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传统经验的包袱,故能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打破正常游戏规则,并将这种创新精神和思维贯穿始终,成为他们所有成功“秘诀”的基石。
   
     破常规创新路的事例很多,其中突出表现在发行股票上。为了不使企业屈服于常见的机构投资人“短视”的压力,保持管理层的独立性和专一性以求长远发展,他们设计了双层股票结构:将股票分为A、B两类,向外部投资人公开发行的是A类股,每股只有一票投票权;而内部管理层所掌握的B类股,每股就能投10票。这样约持有三分之一B类股的创办人和重要管理人,就算失去多数股权,也能持续掌控企业的命运。同时在股票发行方式上,他们也排除了投资银行扮演的中介角色,跨过受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人宰制的一般IPO程序,采用平等对待所有人的荷兰式标售法,从而通过网络民主化的公开、公平、高效的环境,更准确地决定企业的股票价格和使股价趋于稳定。此外,在经营模式方面,Google富有创意的拿手绝活,就是把一般网络搜索得到的杂乱结果理出头绪,依相关性的高低排列,然后再根据用户选定的关键字登出相关广告。这样,源源不绝的广告收入,成了Google赖以维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先骑马后“奔驰”

     美籍华人陈安之在其总结创业成功的36条铁律中,有一条是“马上成功”。大意是与马赛跑不必真把自已当马使,可借用马背当骑手,与马同步而赛同时达标。Google在始发之际就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在.com公司繁荣的早期,Google是出售定向式横幅广告,同时也靠向其它网站提供搜索服务赚钱,这其中最大的合作伙伴就是雅虎。沿着加州桑尼维尔的美国101号公路,从Google到雅虎只有八分钟车程。2000年Google曾向雅虎募集1000万美元的资金;同年6月,雅虎签约购买Google爬寻式的非付费搜索技术;2002年10月,雅虎又和Google续约,请其继续提供服务。这种“借马”式的合作,对Google从无到有、急速窜起助益极大。

     在Google羽翼逐渐丰满之际,它乘雅虎这个搜索引擎业领导者转型为门户网站之机,依靠领先的技术优势,由骑马改驾“奔驰”,取得了搜索业界的霸主地位。单在语系方面,其界面语言就多达104种,查询语言也有35种,网罗了全世界各语系的资料,满足了用户对不同语言的需求。它平均一天要处理二亿次以上的查询,占每天互联网搜索量的85%以上。当前在强敌环伺中,Google没有丝毫松懈,它把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用于强化核心搜索引擎业务,并且多角化地踏进其它领域和未开拓的市场。你看,最近他们不是在合适的时机派合适的人选,虽低调却以“奔驰”速度来中国为拓展业务“打前栈”了吗!

                                                          “漫水”时寻高处
   
     在《管理故事与哲理》一书中,讲到一位卖纸的王老板最怕下大雨漫大水,有一次飓风带来的河水泛滥终将价值几十万元的库存纸给浸毁了,而这一天王老板却不知了去向。待他回来收拾残局后,决定搬家至一幢旧公寓一楼,继续做纸张批发生意,并进了比以前多两三倍的货。家人与职员都担心要重踏
辙,不料再次漫水时,此处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因市场货缺而大赚一把。遭受重创的同行来问,平常怎么也看不出这里地势高,你是如何知道的?王老板笑着说,就是上次淹水时来找到的,这叫补失也要掌握好时机啊!

     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布林和佩奇同样具有中国杰出商人的精明头脑。Google诞生时的1998年,市场上早已有AltaVista、网景、美国在线的“网络爬虫”以及Lycos、雅虎和其它许多网站提供的搜索服务。当时人们一致认为网络搜索已是一条死胡同,再创一家网络搜索公司的念想是滑天下之大稽。但两位年青人偏不信邪,而在“漫水”时去寻找高处,以追求一尊完美的搜索引擎为目标,埋首于开发“Page Rank”和复杂的文字比对技术,企望能快速寻找出既重要又和用户搜索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网页,结果是如愿以偿。在Google新股上市时,他们也曾遭遇过类似境况。Google公开发行股票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技业IPO,不巧正逢股市大盘跌声不断。就在它准备上市的2004年8月,就有19家美国企业撤回或延后办理IPO,理由都是“市况不利”。但Google知道,企业不能永远坐等好时机,也许最坏的时机就是最好的时机,因此就有了上述股票发行的创新之举。这真是“淡极始知花更艳,寒极翻作艳阳天”。

                                                               简约中求变易

     映入眼帘的一片白茫中间,是一长条方格。狭长方格中仍是空白,需要用户来填空。然后一击的电光石火之刹那,五花八门的答案就呈现在面前。这就是Google亮相至今一直不变的首页。有道是“文华不如简素”,相比那些花枝招展、玲珑满目的网站门脸,Google就是一位素面朝天的纯净少女。我们透过形象还可看到本质,那就是Google心无旁鹜的专注精神。回顾Google的“前辈”雅虎、Lycos、Excite、Infoseek等搜索引擎,在稍有规模之后,就争相打造门户网站,急着把庞大的网络链接塞满主页,却把搜索功能贬至边陲地带。而Google则能反潮流而思考,认为潮流可能意味着大趋势,但也就意味着大众化、同质化,并认定上网用户不管是找信息、产品、娱乐或人,第一击往往就是搜索按钮,因而就静下心来专做一件事,把搜索业务做大做强,这也是它成功的主因之一。

     当然,Google还很懂得与时俱进在不变中求变易的道理,对繁中求简和以简驭繁的策略驾轻就熟。台湾自由撰稿人罗耀宗在所著的《Google成功的七堂课》中引用一员工的话说,Google有一万多台电脑,必要的基础设施齐备,能把搜索工作做得更好。但是,由于网络成长得很快,Google非得想方设法,以非常简单容易的方式成长不可。他们发现,Google的许多技术,可以用在一般性的工作上,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人使用。事实上Google的业务也正进行着这样的变革。除了先前已推出的Google News新闻服务和比价购物引擎Froogle,还有现在打算也通过自身广告来养活的Gmail,以及以后准备踏进更宽广的在线社群建立市场的Orkut。此外,Google还有从总工作时数拿出20%时间鼓励所有员工研究自己感兴趣科技的政策,这将更是Google在变易中发展的动力源泉。
 
                                                              
用“体验”立品牌

     站在用户的角度,对搜索引擎最重要的要求是既广且精。因为忙碌的用户既没有闲工夫漫无边际地游逛在无数网页中,也不希望搜索结果可能会遗漏掉宝贵的目标。Google好像能猜透你的心思,总能以很快的速度在数十亿计的网页中搜索,去芜存菁后把最合需要的网页链接放在最前面供你取用。用户之所以能心想事成,是因为Google只把心力放在用户的“体验”上,其设计主旨就是“立即满足就是一切”。他们强调快比慢好,让用户尽可能少花时间待在Google上,如此才会更常回来。同时,Google还坚持广告绝对不能妨碍用户专心上网搜索信息的优先要务,其所卖的“赞助商链接”广告,虽然同样是依照用户的搜索词汇而登载,却放在与搜索结果不同的地方,并明显标示那是广告。

     Google公司的CEO史密特说:“Google真正关心的是,打开通往所有形式的信息大门,那是这家公司的设计指针。我们碰巧因缘际会,带进收入,把它化为金钱。然而我们的设计,终究是以用户的体验为中心。”有些卓越产品不靠广告仅利用用户体验和口碑行销,也能创出高知名度的品牌,Google正是这样一个典型。这里可引用《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来诠释:“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使奇招揽奇才

     2004年的7月初和9月初,美国加州硅谷心脏地带的101公路南行车道旁,及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广场红线地下铁车站,分别出现了写有神秘文字的广告,上面只有一行“无厘头”字:{e重复出现的第一个十位数质数}.com。一般行人都不明白这句没头没脑的话藏有什么玄机,更不知道打广告的主儿是谁。只是有些绝顶聪明的工程师平常埋首工作,不看求才广告,可一瞥这则怪题,眼睛往往为之一亮,心痒难熬,急要以解此谜底为快。于是就会按要求把e重复出现的第一个十位数质数和“.com”合起来敲进网络浏览器,开启一个以此答案命名的网站。接着还有一道既伤脑又刺激的难题需破解,然后把解开后的答案数作为密码再登入一个系统,至此才能真相大白,原来进入的是Google的内部网页。这里有一篇情真意切的人才招聘词语,足可诱引和激起工程师们“良禽择木而栖”的念头。Google煞费苦心揽人才的杰作还有:摆程序设计擂台选才,登关键字广告求才,施猎人头行动挖才等。由此使Google拥有许多博士级员工和出色的研究团队,从而“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确保了其在全球搜索引擎界的领先地位。

     以笔者愚见,Google吸引人才还有一个重要热点,就是以行动对成功进行了确切定义,即成功是向自我不断挑战的过程。一般人眼中的Google现在已经很成功,不论是两位创办人或是其他主管同仁们,都已累积了相当财富,如果没有理想和宏图,大概就会萌生倦意了。但他们却能够不断地自我超越,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成功不是用金钱就能衡量,而是一种对人类的贡献和自我价值的认定。李开复博士有句哲言:“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李博士此次的“改变”之举,除会有各种客观原因之外,其拥有与Google“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智慧”理性大概是个主因。正如他针对网上个别有关其“为高薪所惑,放弃个人承诺和职业道德”的议论,明确表示“认同”不是承诺,更非终身约定,新的选择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是“Google的‘新一代技术’和那种对创新的热情”,“Google对大众利益的追求”,“Google的‘激情魔力’”,吸引他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在Google的工作将更能体现他有关“影响力”和“选择中国”的初衷。让我们耐心期待李博士“坦度困境、超越旧我”那一天的到来,也预祝Google“大展宏图”和李博士“梅开二度”的事业再现辉煌!


posted on 2005-10-10 18:38  朱春雷  阅读(93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